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盆地已在陆相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获得油气勘探发现,而海相碎屑岩还未获得突破,制约的关键因素是已有钻井未揭示良好的砂岩储层。基于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从盆缘到盆内开展系统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刻画四川盆地志留系下统小河坝组三角洲展布,对比塔里木盆地东和砂岩地震相特征,预测小河坝组砂岩储层发育情况,分析四川盆地志留系小河坝组海相碎屑岩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研究揭示:①四川盆地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了浪控三角洲,发现了4个具大型前积结构、大型楔状构造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面积4 550 km~2,为海相碎屑岩储层有利发育区。②川东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具备有利成藏条件,下伏为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上覆为韩家店组的广覆式厚层的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川东地区小河坝组三角洲河口坝砂体与下伏龙马溪组厚层烃源岩发育区叠置,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岩性气藏条件;③志留系小河坝组海相碎屑岩有望成为四川盆地一个崭新勘探领域,可先寻找前积砂体与逆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配置的构造岩性圈闭;获得突破后,进一步探索斜坡区的单砂体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东部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油气显示较好,但是勘探开发未获得较大突破。应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小河坝组砂岩微观结构特征研究,在小河坝组砂岩中发现了固体沥青和沥青纳米孔隙网络系统。通过与加拿大蒙特尼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3点结论:①小河坝组砂岩除了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外,还发育固体沥青网络及存在其中的固体沥青纳米孔隙网络体系;②小河坝组砂岩沥青纳米孔隙网络源自早期充注于其中的液态烃的二次裂解,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泡被固化后形成沥青纳米孔隙网络;③沥青纳米孔隙网络的区域发育受控于沉积微相、砂泥组合、成藏演化过程,砂泥互层型地层组合有利于沥青纳米孔隙网络的形成,该组合发育区具有较大勘探价值。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四川盆地东部小河坝组成藏地质认识和指导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评价及天然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已进入大面积岩性气藏勘探的新阶段,为了给该区勘探部署以及储量评价提供地质依据,开展了砂体分布、储层展布及成因和成藏机理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和认识包括:①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四位一体(测井、野外露头、岩心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井震"结合,建立了全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认为6大物源体系形成6大三角洲砂体;②在格架范围内以体系域为单元研究地层、砂体的展布特征,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并分析不同类型砂体、相同砂体不同部位的储层特征及其发育的主控因素;③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划分储层类型,对研究区内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进行预测——加积式砂组中的高能河道为最高效的储层;④通过对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的解剖,针对须家河组低渗透砂岩气藏气水关系复杂、成藏机理复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地质模型和实验装置,开展了气水置换的成藏模拟试验,认为致密砂岩圈闭的充注为脉冲式充注,充注完成后在致密砂体和高孔渗砂体之间,存在多个含水滞留区带,而储层物性的相对差异是能否聚气的关键。该成果对于扩大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勘探接替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昌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但目前对于该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的认识程度低,油气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为了加快对该盆地白果湾组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该盆地和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露头、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盆地白果湾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探讨了其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关系,并评价了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西昌盆地白果湾组以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六段相对应,白果湾组二段砂岩发育;(2)白果湾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3类沉积体系,在西昌盆地内以湖泊和河流三角洲为主,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砂坝砂体;(3)白果湾组沉积期,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一个整体,沉积体系相同,构造演化基本一致,水体主要从四川盆地流向西昌盆地;(4)白果湾组泥质烃源岩厚度大、生烃潜力较好,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湖泊中的砂坝砂体具有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结论认为,西昌盆地白果湾组源储一体、大面积叠置,源储配置良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勘探成效显著,较之于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八段,上石炭统本溪组致密气的勘探潜力更大,但对于后者天然气成藏机理的认识却相对不足、致密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清,给油气勘探评价选区造成了困难。为了给该盆地本溪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依据和参考,在统计分析本溪组165口井测试结果、总结气水分布特征和气井产能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致密砂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探讨了本溪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机理,进而预测了致密砂岩气富集的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本溪组致密砂岩气层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相带和潮坪砂坝相带上,埋深在2 800 m左右;(2)气井产能与煤层厚度、砂体厚度及渗透率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强;(3)烃源岩排烃强度与储层孔隙度耦合关系、储层储能系数和超压分布为气层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其中烃源岩排烃强度与储层孔隙度耦合关系控制着致密气的分布范围,储能系数控制着致密气的富集层位,而超压分布则控制着致密气的富集程度。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致密砂岩气富集有利区主要位于生气强度大于3×108 m3/km2的潮控三角洲与浅海过渡带以及浅海砂坝区。  相似文献   

6.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具备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 针对沙河子组发育于断陷盆地,具有物源近、相变快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初步形成了层序研究定前景、源岩研究定潜力、储层研究定品质、综合研究定区带、甜点研究定井位的致密气地质甜点综合评价思路。研究认为:安达地区为首选有利区,埋藏相对较浅的 Sq3 和 Sq4 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等相带是好储层发育区。结合精细地震解释及叠前反演,在安达地区预测甜点体 12 个,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实现了沙河子组致密气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明确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特征与勘探方向,开展了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类型、成藏特征、有利勘探方向评价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分为背斜构造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和动力圈闭型3类,构造—岩性复合型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分布于胜北生气中心及周缘,储集砂体主要为湖底扇砂砾岩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综合评价为II类储层,是勘探最有利的气藏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底扇砂砾岩、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与构造匹配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致密砂岩气藏,砂砾岩、粗砂岩的抗压实能力优于细砂岩,粗粒度砂体的储集物性优于细粒砂体;②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2 400×108 m3,胜北洼陷是最有利生气中心,勘探潜力大;③三工河组储层可分为4类,位于胜北生气中心的胜北洼陷南部斜坡带、胜北洼陷洼中隆起区、鄯善弧形带三工河组储层主要为Ⅱ类、Ⅲ类储层,是致密砂岩气的主要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具有优越的烃源和油气疏导条件,但多年来天然气勘探一直未获得重大突破。为了明确该区沙溪庙组优质储层及勘探有利区,指导下一步天然气的勘探部署,在对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物源特征、沉积相带展布、储层岩石类型与储集性能、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等方面开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区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而落实沙溪庙组储层的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沙溪庙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沉积受双物源控制,岩屑类砂岩物源来自西部龙门山,长石类砂岩来源于东北部米仓山—大巴山;(2)长石类砂岩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岩屑类砂岩,纵向上长石类砂岩主要分布在沙二1亚段和沙二2亚段,横向上以东部地区最发育;(3)区内优质储层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细—中粒长石砂岩物性最佳;(4)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沙溪庙组储层致密化、孔隙减小的主要因素,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具一定的保护作用,溶蚀作用是孔隙度增大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三油层组、高四油层组发现了资源潜力较大的致密油。为了弄清这些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及地质特征,通过应用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试油、钻井、录井及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学研究与数值模拟技术对致密油分布与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齐家凹陷的中心与凹陷周边的斜坡、阶地部位,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高三油层组、高四油层组。研究区发育青山口组一段、青山口二段+三段、嫩江组一段3套优质烃源岩,为致密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致密油储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相,致密油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与浅湖砂坝,砂体在平面上分布稳定、范围广,砂体厚度较大,连续性好|致密油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部分储层砂岩中含有碳酸盐与泥质胶结物成分,储层物性较差,高三油层组、高四油层组平均孔隙度为8.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4×10-3μm2;储层含油性表明研究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含油明显,泥岩基本见不到含油特征,泥岩中的粉砂质条带具有含油现象。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及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局部裂缝较发育,孔隙结构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微裂缝|三角洲前缘相储集岩体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或者呈指状尖灭于湖相烃源岩之中或者与烃源岩互层,源、储配置关系好。这些认识对研究区的致密油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主要为湖泊和三角洲相沉积,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碳酸盐岩和细粒级碎屑岩。发育上、下2个致密油甜点体,下甜点体以细粒级碎屑岩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远砂坝和席状砂是储层甜点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而上甜点体以碳酸盐岩类沉积为主,微相类型为滨浅湖滩坝。上、下甜点体厚度大,分布稳定,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二叠系龙潭组是目前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热点层位。通过偏光显微镜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测试、有机碳含量测定及高压压汞分析、现场解析气实验等手段和方法,对川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页岩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川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为一套陆相曲流河沉积,河漫沉积的页岩发育,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含少量碳酸盐矿物。②研究区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 (缘) 孔与微裂缝,局部发育粒内孔与溶蚀孔,偶见有机质孔隙,其中黏土矿物层间微裂缝最为发育。孔隙结构表现为以微孔为主,介孔 (孔径为2~50nm) 次之,孔径普遍较小,分选较差,孔隙和喉道半径差异较大,非均质性强。③研究区页岩储层中煤岩含气量最高,炭质泥岩与泥岩次之,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与细砂岩含气量最低。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相比,龙潭组泥岩孔隙度与总含气量更好,渗透率较差,其中炭质泥岩的孔隙度和总含气量最佳。④研究区二叠系龙潭组勘探潜力较大,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其次为Ⅱ2型;其Ro值平均约为2.8%,达到高熟阶段;TOC含量变化范围大,炭质泥岩中的TOC一般大于15%。⑤川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发育河漫平原沉积,富有机质泥页岩分布稳定,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形成条件,估算其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4×1012m3,有利勘探区主要位于川南古蔺-叙永地区。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孔隙定量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裂缝和孔隙是致密储层重要的储渗空间,对其识别、描述和定量评价也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以四川盆地涪陵气田和长宁气区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双孔隙介质孔隙度解释模型,对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含上奥陶统五峰组)富有机质页岩段的裂缝孔隙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得到以下认识:①应用双孔隙介质模型开展页岩裂缝孔隙度解释,是实现页岩储层裂缝孔隙定量评价的有效办法,也是对海相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技术的丰富和发展;②该区主力产层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分布稳定,基质孔隙度总体保持在4.6%~5.4%;③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显示出页岩储渗条件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根据裂缝孔隙定量表征结果判断,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基质孔隙+裂缝型和基质孔隙型这两种类型的页岩气藏:前者主要发育于特殊构造背景区,具有裂缝孔隙发育、含气量大、游离气含量高、产层厚、单井产量高等特点,在该盆地的分布范围可能相对局限;而后者具有基质孔隙度较高、裂缝孔隙不发育、单井产量中高等特征,预计其在该盆地海相页岩气分布区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生物扰动环境分析及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存在“厚砂薄储”的问题,优质储层的形成主控因素复杂。前人研究认为优质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岩石相和成岩相控制,然而,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通过系统的岩心、露头、岩石薄片等资料研究认为,生物扰动构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也较大,生物扰动强度与储层物性成正比。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以划分出4种岩性—生物扰动组合:①厚泥层扰动,主要形成于厚层黑色泥岩中,反映滨湖沼泽或浅湖沉积环境;②砂泥边界扰动,发育于厚层深灰色泥岩夹薄层浅灰色粉—细砂岩中,扰动指数为2~3,反映远端砂坝下部环境;③砂泥薄互层扰动,主要发育在砂泥薄互层中,砂层单层厚度为2~8cm,纵向上砂泥薄互层,扰动指数为4~5,反映三角洲前缘远端砂坝上部环境;④厚砂层扰动,主要发育于厚层砂岩中,扰动指数为1~2,表明其形成于水体能量相对较强的水下分支河道环境。生物扰动构造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即生物扰动越强,储层物性越好;而弱扰动或未扰动部位原生孔隙胶结致密,孔渗性都非常差。这主要是因为生物扰动可以提高岩石的均质性和岩石颗粒的分选性。
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集岩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塔河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分布模式,预测了油气勘探方向.柯坪塔格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局部发育厚层滨岸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以及潮汐水道等优质储集岩.砂岩层具有深埋藏、大面积、低丰度、薄油气层、断层沟通、叠合连片的油气聚集特点.塔河地区南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沿着断裂、裂隙、砂岩和不整合面经过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运移到柯坪塔格组砂岩层聚集成藏.柯坪塔格组油气藏以喜山期成藏为主,发育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和岩性等油气藏.围绕志留系剥蚀尖灭线周围是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往南是背斜、地层超覆及岩性油气藏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15.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勘探前景较好,但小河坝组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基础研究薄弱,制约了目的层系的油气勘探。以川东南回龙场地区为例,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小河坝组101个样品,利用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了小河坝组古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小河坝组主要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温暖潮湿、弱氧化—弱还原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纵向上,海平面变化表现为2个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划分为X1、X2、X3和X4共4段。X1、X3段为海侵体系域(TST),气候温暖湿润,古盐度较低,水体还原性强,古水深较深;X2、X4段为高水位体系域(HST),气候干燥炎热,古盐度较高,水体还原性弱,古水深较浅。  相似文献   

16.
储集性能的好坏是影响泥页岩含油气性的关键因素。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等温吸 附等手段,对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含油泥页岩进行了岩石学特征和储集特征研究,对其储集物性进行了 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青一段泥页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含粉砂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灰质泥岩及粉 砂岩等,其中粉砂质泥岩、含灰质泥岩及粉砂岩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且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与微裂缝 构成了“水平+垂直的裂缝网络系统”。 薄层粉砂岩夹层或纹层的粒间溶蚀微孔较为发育,溶蚀微孔可达 微米级。 青一段泥页岩综合评价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其中又以粉砂质泥岩、含灰质泥岩及炭质粉砂岩 储集物性较好,可望在页岩油气勘探中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海相碎屑岩储层是一套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在塔中和塔北地区勘探已有突破。但有关这套储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利于下一步的勘探。通过野外露头精细沉积学观察及室内镜下分析,揭示柯坪露头区柯坪塔格组由3个三级层序构成,其内发育以大型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等沉积。同时,层序底界大型下切水下分流河道的发现,预示着深水区可能存在大型深水浊积砂体。柯坪塔格组该类三角洲沉积组合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碎屑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较好的油源条件、面状分布的砂体及多套储盖组合构成了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而其深水区可能存在的浊积砂体也是潜在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锁定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最有利产层,提出了一批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形成了集地质评价、开发优化、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工厂化作业、清洁开发等为一体的勘探开发技术,探明了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页岩气大气田。时值中国页岩气勘探发展的重要节点,回顾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梳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在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上的成果认识、展望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对推进盆地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有积极意义。(1)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4个阶段:评层选区找目标阶段;浅层至中—深层先导试验阶段;浅层至中—深层示范区建设阶段;浅层至中—深层上产、深层评价、常压页岩气评价、立体开发评价、超深层和新层系探索阶段。(2)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沉积条件优越,深水陆棚相高有机质含量页岩呈连续稳定分布;页岩气主要赋存在有机孔隙中,页岩储层在纵向上集中发育,连续厚度大;川南地区和川东南涪陵区块的构造相对简单,气源持续补给、远离古/今剥蚀区和大型断裂逸散区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有利区;目前,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资源量为33.19×10<...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层系多、页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有望成为中国页岩油气"提储增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以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总结该区优质陆相页岩储层地质特征,提高对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成藏的认识,提出适用于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3项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早—中侏罗世,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主要发育自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