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将诞育于大洋的板块构造概念,应用于大陆(板内)地质,是近十多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或岩石圈研究计划)的一个重点。而大陆内部的形变研究,特别是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包围的中国西南和东南(包括了整个扬子区)大陆变形的解释,又是重中之重。 在“六五”攻关基础上,“七五”攻关在上述指导思想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了以“板内形变和晚期次生成藏”为核心的一整套在板内地球动力学引导下的油气地质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由于龙门山地区会聚构造运动,地表露头与地下地震资料揭示了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被卷入板内形变的构造地质现象。鉴于这一地区已经证实晚三叠世地层中富含油气,该文以获得的实际资料对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形变年代、形变特征、形变运动(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构造形变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针对区内前陆盆地形变后所形成的3种不同类型(磁峰场、鸭子河、马井)的含气构造,文中讨论了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据此提出了该地区这一领域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Ӣ��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外来地质体”的并入以及后续板内块体间的敛合作用,引起了一系列形变事件,使原来沉积的中新生界前陆层序发生形变,沿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发育前陆褶皱和逆冲带。在英吉沙(克孜勒)地区,受喜山期“陆内榨挤”(朱夏,1991)构造作用,以及由此伴生大型“共轭”剪切(走滑)作用影响,分别出现“薄皮构造”和“飞来峰”构造样式。影响形变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强度和底部滑脱面横向延伸范围。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参照邻区的柯克亚地区、乌恰地区油气(藏)发现成果,推断这一地带可能形成油气藏,油气充注期在时代上与最晚强烈逆冲活动期(中新世以来)大致对应。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日本海及其周缘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日本盆地起源于一个发育在陆壳区中的构造槽地(即朝鲜半岛前寒武纪Ogcheon 槽的东北延伸段)。此结论基于下列证据:1)周缘大陆上辨认出的构造走向,在整个日本海区基本上都能追索;2)“洋下”(“玄武岩”)壳层在无明显水平位移情况下取代了所有先存的地质构造;3)海底地质详图显示出在日本海整个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雪峰区(江口—洞口)深部地质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雪峰地区陆壳地质反射测深结果,结合作者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并参考MT地电断面结构,建立重力模型和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联合解释,初步编制区内深部地壳构造的几何形态和介质分布状态的有关图件,据此得出:(1)区内存在元古代"漂移"微陆块(海山?)和古生代碰撞造陆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岩浆(变质)岩脉群及中新生代陆内俯冲伴生壳下塑性(碎裂)地幔岩(块);(2)区内古生代"软敛合"和中新生代"陆壳的榨挤"两种不同动力体制下的形变共存;(3)深部-浅部系列冲断构造块体和不对称扇形构造形变体是组成区内"华南造山带"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6.
民和-六盘山盆地群旋卷构造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六盘山盆地同处河西走廊构造带,同属华北古大陆的南缘,六盘山盆地是河西走廊诸盆地的东延部分,二者地处我国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过渡带,都有着很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喜山期的旋卷构造,不仅产生了盆地群内盆地的轴向自北西向近南北向的偏转,在盆地内也产生了相应的旋卷构造变形,早期的钻探都集中在靠近旋扭核部,都产生了“口口见显示,口口不流油”的现象。为此,钻探应避开旋卷核,相应地在永登坳陷和海原坳陷的北部进行目标优选。  相似文献   

7.
雪峰山系-沅麻盆地地质结构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系、盆地、油气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油气盆地分析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沅麻盆地与雪峰山系,自中、新生代以来,受“板内形变”动力条件控制组成“盆山体系”.造山挤压作用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格局与油气组合,使盆地发生“构造反转”,破坏或重新调整油气富集条件。作者相信,研究这一区域山系-盆地-油气三者构成的系统,对于南方陆相盆地群的油气评价与找油找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据雪峰地区陆壳地质反射测深结果,结合作者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并参考MT地电断面结构,建立重力模型和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联合解释,初步编制区内深部地壳构造的几何形态和介质分布状态的有关图件,据此得出:(1)区内存在元古代“漂移”微陆块(海山?)和古生代碰撞造陆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岩浆(变质)岩脉群及中新生代陆内俯冲伴生壳下塑性(碎裂)地幔岩(块);(2)区内古生代“软敛合”和中新生代“陆壳的榨挤”两种不同动力体制下的形变共存;(3)深部—浅部系列冲断构造块体和不对称扇形构造形变体是组成区内“华南造山带”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为了做好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战略准备 ,在全国设置了 7个科技攻关项目 ,《青藏高原石油地质》是其中之一。该项目经过论证、研究、攻关和验收 ,目前已由石油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 ,由高瑞琪、赵政璋任主编 ,徐旺、梁狄刚等为执行编委 ,实际参与执笔的有赵政璋等 5 0余人。该书是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的区域地质、含油气盆地和石油地质成藏条件 ,最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海相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方面 ,填补了该区的空白。该书第一章区域地质 ,首先抓住敏感的区域构造位置 ,把青藏高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石油…  相似文献   

10.
邓铭哲  方成名  邓棚  张永  朱建峰 《石油学报》2020,41(9):1089-1099
多个构造带的复合叠加过程及其形成的地质结构是陆内构造变形研究的前沿问题。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位置,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良好窗口。小宽断裂带是梨树断陷内具有代表性的构造单元,与区域内的油气藏关系密切,其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通过开展三维地震数据解释和地震相干切片分析厘定了小宽断裂带的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通过总结前人认识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了走滑-逆冲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认为:①小宽断裂带整体向西倾,可分为南段、中段、北段3部分;②在早白垩世,小宽断裂带经历了早期伸展构造变形和末期左行走滑-逆冲构造变形,断裂带的走滑-逆冲构造活动导致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内形成多个背斜;③小宽断裂带形成于中国东北地区由古亚洲洋构造域主导向太平洋构造域主导的转换过程,受控于早白垩世晚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④小宽断裂带走滑-逆冲构造活动所形成的背斜构造是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内油气富集的重要构造。小宽断裂带南段发育封闭性良好的背斜构造,生-储-盖条件较好,具有成为梨树断陷下一步勘探方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六五”期间,西南石油地质局组织了上扬子区(主要是四川盆地,含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油气勘探方法技术攻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山区复杂构造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系列,从而取得了准确、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为加深对四川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正确评价其含油气远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地质大学孙肇才教授新著《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这部著作浓缩了他半个多世纪从事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学术贡献。可贵的是,他从全球构造地质历史观和活动论的角度,在真诚地反思这几十年正反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这对我们当前的勘探实践和科研工作将有所启示,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北段构造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困难.平衡剖面技术能够降低构造解释方案的多解性,但是经典的平衡剖面理论在龙门山地区无法使用.文章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地质资料,外因(构造演化史)、内因(构造滑脱层等)分析,总结研究基本构造特征和形变影响因素,提出分形变系统平衡,多形变系统合理地质匹配的工作思路,检验解释方案的合理性.以LMS01为例,验证了其解释方案的合理性.认为:在充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分系统平衡剖面技术能够大大降低构造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江汉油区不同特点的老油田,进行"内挖外扩"中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攻关研究,总结出了不同油藏类型的老油田进行"内挖外扩"时的油藏精细描述关键技术,其中复杂断块老油田内部开发调整(内挖)中的关键技术是精细地层对比、构造精细研究、单砂体沉积微相研究及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的剩余油研究技术;中、低渗透构造-岩性老油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层气盆地地质特征与资源前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国大陆含煤盆地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陆块或地块上,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二叠纪、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依据所处大地构造域的位置及沉积构造特征,大体分为板内克拉通型与陆内断陷、坳陷型。含煤盆地中形成煤层气藏受下列条件控制:(1)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以及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的形成、分布及品质;(2)构造变形直接控制了盆地的整体封存条件,影响了盆地中煤的埋深及煤储层的渗滤性;(3)煤岩变质程度一是影响生气量,二是影响煤岩的渗滤性;(4)封盖层和水动力条件决定煤层气藏的保存状态。经测算,中国大陆煤层气资源丰富,有20×1012m3 的远景资源量。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藏整体表现为“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气、局部富集”的特点,开发生产中普遍呈现出储量丰度低、普遍产水和裂缝控产等特征,储量动用难度大。近年来,以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为主要目标,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的新一轮勘探开发攻关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藏模式、天然气富集规律和圈闭评价方面,建立了“先成藏后致密、超压驱动、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早期构造控带、差异致密控储、构造调整控产”的天然气富集规律,建立了基于古今构造及形变的圈闭动态评价方法。关于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划分了2类4型气藏甜点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致密砂岩裂缝预测,形成了最大似然、构造熵、形态指数和曲度等多属性融合的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在致密砂岩组分和流体识别上,构建了粒度参数测井连续评价和中子声波包络面含气性识别测井评价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保护和改造,初步形成了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制定了不同甜点类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对策。当前,须家河组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近几年的攻关研究,认为下步的勘探开发应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盆范围内进一步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研究;二是按照不同甜点类型开展精细的地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刻画、优质储层精细预测和流体预测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和开发政策优化技术;四是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立分类动用的思想,优先开发动用裂缝型甜点储量,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目标攻关基质储渗型甜点储量,实现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   

17.
在地形起伏剧烈、浅表层激发岩性多变、高速介质裸露、构造形变复杂等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山前带地震勘探仍存在震源激发、观测系统设计优化、静校正处理等问题。本书以新疆米泉等地区的地震攻关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激发介质形变和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关系;论述了倾斜界面一次覆盖长度与排列长度的关系和剖面信噪比与单炮资料信噪比、覆盖次数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位于全球特提斯巨型油气构造域东段的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今陆上面积最大、油气调查和研究程度最低的地区.尽管近些年来对青藏高原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问题,从而影响并制约着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评价.根据特提斯构造域演化、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属性、盆地基底以及新生代大陆碰撞、高原隆升对盆地的改造作用,提出了影响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的10个重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指出了该区油气地质调查与远景评价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多期次构造运动叠置的板内形变作用形成了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特殊的四川盆地外缘山地特征并带来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难度。为了破解复杂构造区山地页岩气勘探所面临的难题,在全面分析山地页岩气内涵及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昭通探区太阳背斜构造浅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规律,提出了山地页岩气的勘探思路和技术对策,进而展望了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山地页岩气具有复杂地表地貌和地腹地质特征,构造强形变、地层年代老、热演化过成熟,页岩气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的好坏是能否成藏的关键;(2)该区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剪切应力高且复杂,断层、裂缝带和表层溶洞发育,钻探工程实施风险大、成本高;(3)该区页岩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较好的封闭保存条件,在页岩气储层顶底板、封闭断层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良好的三维封闭储集空间体系;(4)针对山地页岩气勘探挑战和油田矿权限制,提出了"走出盆地稳定区,向山地区带发展""走出五峰组—龙马溪组,实现其他页岩层系突破"主动进攻的勘探思路;(5)在践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链条打造透明人造裂缝页岩气藏"的评价理念和全过程一体化精准管控的工作理念。结论认为,昭通探区及四川盆地外缘的残留构造坳陷区浅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多地钻探显示良好,具有较好的浅层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据新近发行的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报道,Hydrocarbon Habitat in Rift Basins(《裂谷盆地油气生聚》)一书已经出版。该书汇集了1993年在英国巴斯召开的裂谷盆地学术会议的成果,旨在对裂谷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生聚进行概括。大陆裂谷和湖相烃源岩盆地是该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书中的论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裂谷构造:模式和观测”包括5篇论文。Morley总结了过去十多年来裂谷构造地质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根据在东非和苏伊士湾的野外和地震调查,他对裂谷构型、转移带的作用和地壳伸展模式作了综述。Kuznir等的论文采用定量方法对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正、反演模拟。Roberts和Gawthorpe描述了科林斯湾断层形变研究的详细成果,文中涉及与裂缝孔隙度有关的成岩作用。Bosworth概括了苏伊士湾裂谷的地层和构造。他着重讨论了裂谷盆地β系数的确定问题,认为苏伊士湾南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