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寻找海相油气新领域——从南海北部“残留特提斯”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大部分产于陆相第三系。为开拓找油新领域 ,解决好目前油气地质储量不足的问题 ,提出寻找中生代海相油气。为此 ,从探讨南海特提斯演化历史入手 ,阐述了海相油气的成烃 -成藏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 ,并将珠江口盆地东部潮汕坳陷、台西南盆地和南海北部陆坡区列为勘探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包括断陷期湖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以及坳陷期海相烃源岩。储层发育"三套两类",即陆相砂岩、海陆过渡相砂岩以及海相砂岩和碳酸盐岩。断陷期湖相泥岩为较好局部盖层,中新世以来广泛沉积的海相泥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圈闭丰富,其类型主要有构造、地层和复合圈闭。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表现出油气共生、阶梯状输导、环洼聚集、断裂控藏的油气成藏特征。分析认为,烃源岩和热场共同控制着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油气分布;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的必经通道,并决定着油气藏层位的分布;此外,环洼分布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以外的中国南方叠合盆地,由陆相K-N伸展(块断)构造层和海相Z2-J挤压(逆冲)构造层构成“上张下压”地质结构,海相油气藏主要赋存于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之中,存在于区域构造不整合面及其附近层位,普遍具有由主力区域盖层构筑整体封存条件并受良好储盖性质及其组合关系控制的混源、次生、晚期成藏的特点,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强度、圈闭要素和储集性能以及优势的油气输导体系等控制了油气成藏规模与充满度。鉴此,近期海相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具备良好的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条件并由K3-E主力区域盖层构筑的沉积重建型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为首选勘探靶区,从目前地震勘探可以清楚揭示盆地结构和有效落实圈闭的K-E入手。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运聚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剖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且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不同盆地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及勘探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在能源开发中十分强调对海相地层领域和海洋领域的油气勘探,而海相地层在地质历史上就是海洋沉积物.因此两者的地质基础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两领域中若有新发现、新成果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例如南海深处大量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就可以借鉴到古特提斯洋中的油气源(涉及后期造山带中过成熟烃源岩作出过贡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滇黔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滇黔桂海相"多、残、高、广"的石油地质特点,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生储盖层、保存条件、油气动态成藏、资源及圈闭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区的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并根据最新勘探成果对该区近年的3口重要探井进行钻探成效分析,提出滇黔桂海相新区今后油气勘探与综合研究的思路、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东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演化历程,具有复合叠合盆地特征。从盆地层序上看,早中生代陆相前陆沉积体系下伏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体系;从烃源岩系和含油气系统特征上看,具有陆相和海相两大套烃源岩系和成油气体系。其中,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陆缘烃源岩的优劣和保存条件是能否形成油气藏的关键。研究证明,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发育优质烃源层系,热演化中等偏高,油气兼生;海相和陆相碎屑岩具有良好储集条件;海相和陆相蒸发相含膏岩系为优质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具有形成油气赋存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南海深水区盆地油气发现率极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结合南海区域地质背景,通过系统总结南海油气地质条件,分析南海海域已发现油气藏和含油气构造系统,并对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将南海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从区域上划分为5类,这5类含油气系统对南海油气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内裂谷带断陷陆架区,坳陷区深层碎屑岩具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2)下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外裂谷带陆坡区,是目前南海油气勘探的主战场;(3)上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南海南部陆架区,生物礁碳酸盐岩在该区勘探中要尤为重视;(4)中—上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南海南缘前陆碰撞带,深水区朵叶砂体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5)中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南海陆坡深水区,预测该区域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陆上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和南方的扬子地区,以及近海海域的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以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为主,在东海、南海海域部分盆地的第三系中,亦有海相沉积赋存,分布面积广泛。在总结我国海相地层油气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烃3种成因类型油气藏,并综合分析了这3类油气藏形成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与有利勘探领域。我国海相烃源岩成因油气的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具备广阔的勘探前景。应该针对陆上原生与次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海域原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加强海相地层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已进入成熟阶段。要保证我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强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对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地质特点形成适合于中国地质背景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同时要进行勘探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是中国近海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文章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从常规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入手,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发育多套有油气潜力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该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其中遭受构造运动破坏比较弱的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和勿南沙隆起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前景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石化矿权块内拥有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渤海湾盆地南部、松辽盆地南部和东海陆架盆地等。1998年以来,中国石化逐年大幅度加大天然气勘探力度,发现了普光、大牛地两个大气田,形成了川西立体勘探新局面,同时在东部发现新层系、新类型,探明储量快速增长。结合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研究认为:中国石化探区勘探程度低,天然气资源探明率仅6%,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石化每年新增天然气(气层气)探明地质储量将保持在1000×108m3以上,其主力探区是我国南方和西部,其次是东部和海域;随着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工作的全面推进与不断深化,也需要大力推进天然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勘探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莺-琼盆地多源非生物CO2运聚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三类非生物(无机)成因二氧化碳资源丰富,据目前的勘探及研究成果,其二氧化碳资源量逾1×1012m3,勘探所获地质储量近3000×108m3,居中国之首。该区非生物二氧化碳资源一方面既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导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温室气体。为此,对其运聚与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①该区多源非生物二氧化碳可划分为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慢源型等3大成因类型;②壳源型、壳幔混合型非生物二氧化碳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浅层,具平面上分区分块剖面上分层分带的运聚成藏特征,而火山幔源型二氧化碳主要展布于琼东南盆地东部Ⅱ断裂带周缘区,且受控于深大断裂及火山幔源活动的相互配置;③南海北部莺-琼盆地二氧化碳资源潜力大,尤其是莺歌海盆地壳源型非生物二氧化碳资源量及地质储量规模大,在国内外亦是罕见的,颇具资源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北部湾盆地地质特征和以往现场钻井作业情况,分析了地层难钻的原因,总结了南海西部油田在提高机械钻速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北部湾盆地近期多口钻井的现场情况,提出了适用于北部湾盆地难钻地层的提速对策,并开发了一种应对该难钻地层的新型钻头,形成了一套北部湾难钻地层钻井提速技术。现场实践证明,应用该技术后,难钻地层机械钻速有较大幅度提高。该套钻井提速技术对南海西部油田钻井成本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在类似地层进行钻井作业的现场施工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莺歌海盆地底辟本质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特有的异常地质体。研究认为:底辟构造是深部泥底辟与浅部流体底辟的结合体,其一直并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同底辟类型间天然气勘探潜力不同,高、中能量底辟区勘探潜力较大;同一类型底辟构造,底辟非塌陷区勘探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下看法:①中国原油高峰年产量保持在约1.8×108t,维持的时间长一些对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更有利;②大油气田的发现与“难采储量”的发现是长期并存的,因此,在寻找大油气田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低品位储量的勘探;③我国原油开采应长期走有经济效益的“多井低产”道路;④对我国今后油气资源远景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那些知之甚少的新区,如南海南沙海域、青藏高原、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及邻区自中生代末以来经历5期成盆,形成多个新生代盆地。该区烃源岩形成期分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4期。烃源岩类型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其中陆相有半深湖相、湖沼相泥岩;海陆过渡相包括煤系三角洲与浅海相,主要为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海相分陆源海相和海源海相。中国东部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海西部海域均具有近岸带以陆相半深湖相烃源岩为主、远岸带以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为主的特征;南海南部近岸带和远岸带都是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中国海及邻区大地热流具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高的趋势,烃源岩上覆层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厚的趋势。因源热耦合作用,中国海及邻区形成以生油为主的近岸带和以生气为主的远岸带。近岸带从渤海盆地,经南黄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河内凹陷、中建南盆地西部、万安盆地西部、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巴林坚坳陷、文莱—沙巴盆地中南部,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巴拉望盆地东部,是巨型石油生成区,已发现石油储量上百亿吨。远岸带包括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莺中坳陷、中建南盆地东南部、万安盆地东南部、曾母盆地康西坳陷、文莱—沙巴盆地北部、巴拉望盆地西部,是巨型天然气分布区,累计发现天然气储量数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海主要在成熟区的构造圈闭领域、特别是中浅层构造圈闭领域和生物礁领域勘探,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勘探刚刚起步,勘探新层系和新类型广阔;中国海勘探新区较多,尚有一批极具资源潜力、勘探程度很低的盆地或凹陷,特别是远岸带的深水区,预测其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上多波多分量的概念入手,论述较成熟的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采集系统——四分量海底电缆(简称4COBC)采集系统,主要包括:记录子系统、震源子系统、电缆子系统、声学子系统、综合导航子系统和质控子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外北海地区Alba油田和国内中海油在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的勘探中。Alba油田由纵波和横波的联合地震反演提高了对储层特性的认识,降低了不确定性并得到了改进的模型模拟,近期还增加了(100~200)×106bbl的储量(油当量)。四分量地震在莺歌海盆地浅层气藏勘探中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在中深层岩性和含气性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也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均较高。通过对该技术关键设备的调研,对国内海上多波多分量采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000年以来,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特别是深水区获得了重大天然气发现,但对该区的天然气资源认识程度较低,出现了勘探实践与南海资源评价结果不符的情况。因此,需要系统开展南海海域天然气资源评价,科学地认识南海海域天然气资源潜力。在归纳南海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油气地质新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构造型、生物礁地层型、深水沉积岩性型及基岩潜山型4类天然气成藏模式,将台西南、北部湾、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中建南、双峰、万安、南薇西、北康、曾母、文莱沙巴、南薇东、礼乐及西北巴拉望等15个主要沉积盆地作为资源评价对象;选择“以多参数类比法为主、以成因法和统计法为辅”的资源评价方法,建立了万安、文莱沙巴和珠江口等3个类比刻度区,代表断陷、走滑和前陆3类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通过刻度区精细解剖,系统获得了南海天然气资源面积丰度等关键参数,最终利用特尔斐法综合,预测15个主要沉积盆地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31.85×1012m3,明确了南海常规天然气勘探潜力及未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