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国超 《石化技术》2023,(5):296-298
新滩油田南部包括垦东18~32井区周边及以南地区,受三维地震覆盖晚的限制,该区探井密度小,勘探程度低。目前该区仅在东北部垦东18~32块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19万吨,分析认为,处在垦东凸起披覆构造带的高部位,桩东凹陷和青东凹陷的油气均可运聚至此成藏,具有较大的勘探空间。通过分析该区沉积层序、断层发育特征,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对该区构造进行详细解释,以及运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研究,寻找并评价有利储层;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建立了油气的成藏模式,并阐明油气的成藏规律,分析评价确认新滩南部整体上呈一反向断层控制的大型鼻状构造,成藏条件有利,优选构造落实、储层发育的圈闭进行部署评价,有望打开新滩南部地区勘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沉积储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的成藏机制, 据此建立了扶余油层低渗透储层垂向输导、超压控藏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坳陷区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潜力巨大, 指导勘探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肇地区不同构造单元致密油藏特征及规模存在差异的问题,通过对致密油成藏条件、成藏期剩余压力、断裂分布、砂体展布和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建立各构造单元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成藏的主要动力为烃源岩大规模成熟时生烃增压所形成的剩余压力;断裂+砂体构成的立体输导体作为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是形成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的必要条件;整体致密背景下的局部“甜点”储层是致密油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建立凹陷北部沉积中心“超压驱动、近源油气倒灌”、周缘斜坡区“断砂匹配、近源侧向运聚”和南部凸起“断裂输导、远源侧向运聚”3种成藏模式,不同地区致密油富集规律各不相同。该研究可为不同地区致密油勘探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低孔、低渗、低丰度.以钻井、测井、岩心、化验分析、试油、试采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油层划分和对比,对研究区沉积模式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扶余油层岩性特征、储层物性、展布特征、沉积特征及含油气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基本确定了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沉积特征,为油藏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成藏系统的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油藏形成条件及其在时间上的匹配关系,利用油势场特征对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进行成藏系统的划分。目的对成藏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结果通过对主要评价参数划分等级与赋予权值,再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藏系统综合评价权值法,将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划分为5个成藏系统。其中榆树林、升平为好的成藏系统,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区;宋芳屯、朝长和肇州为较好成藏系统,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结论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成藏系统的研究结果与该区目前的实际勘探成果是一致的。说明这种成藏系统的划分与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解剖两井地区断裂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油源区内油藏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砂体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源内油成藏主要受控于:T2油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距离T2油源断裂的远近控制着产能的大小。油源区外油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扶余油层中的油首先经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至扶余油层,再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邻凹斜坡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源区外扶余油层油成藏主要受控于:位于两井古鼻状构造轴部及两翼的圈闭更易成藏;断裂展布方向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源岩、断裂和砂体的合理匹配是扶余油层成藏的关键因素。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油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古鼻状构造两翼运移路径附近北西向断裂、砂体均发育区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的特点,扶余油层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开发动用程 度低。应用开发地震技术,结合钻井、测井、试油、沉积相等资料,通过细致描绘肇州油田水平井工区 扶余油层的构造特征,预测扶余油层内部单砂体的分布形态、厚度和展布范围,为设计扶余油层分支水 平井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与局部构造、有利沉积相带、断裂分布等关系的分析,结合储层物性、盖层厚度、封闭能力、成藏要素及录井资料统计,开展了大巴山—米苍山前缘地区成藏条件及其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指出该地区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即有利沉积相带、断裂及裂缝发育带和构造高部位叠置区是该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流体运动规律,建立了流体势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公式。按流体势能等值线形状将运载层内油气运移划分为汇聚流、发散流和平等流三种形式;相应地划分出取和敛型、发散型和平等型三种供油气单元。据此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中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各地质时期油气势能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布,并结合构造发育情况、储集层沉积和物性条件、盖层条件等因素,划分了供油单元。结果认为:榆树林、宋芳屯和 肇州地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升平、宋站地区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朝长地区是较差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