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腹部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藏主要富集在中生界,由于地处负向构造单元,勘探目的层埋深较大,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勘探实践表明,储层物性是制约腹部地区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泥质含量、胶结物含量以及溶蚀作用是造成盆地腹部地区中生界储层低孔低渗的根本成因。据此给出了盆地腹部地区储层孔隙的演化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沉积相研究和制定增产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南皮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南部的大型继承性斜坡。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控砂机理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研究认为,该区高斜坡发育常规砂岩储层构造及岩性油藏;中斜坡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岩性油藏;前端及古湖盆中心形成致密油藏,3 类油藏顺序分布,叠合连片。以此认识为指导,实现了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与规模增储。  相似文献   

3.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渐新统花港组上段H3砂组为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优质储层分布成为制约开发产能的关键问题。基于岩心、测井及物性测试等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沉积微相刻画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构造、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对储层展开精细分级评价和优质储层预测。研究表明,H3砂组储层分布主要受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和孔渗条件四个因素影响。在综合分析各因素与含气饱和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受产能约束的四因子储层精细分级评价标准,把H3砂组储层划分为“甜点”储层(Ⅰ类)、中等储层(Ⅱ类)和无效储层(Ⅲ类)三种类型。优质储层预测研究区H3-3小层为可能的高产能潜力带,H3-1、H3-2和H3-4小层次之。   相似文献   

4.
孙美丽 《吐哈油气》2007,12(2):118-121
民和盆地储层整体物性较差,以低孔低渗-中孔中渗为主,表现为差中有好的特征。总体储层物性不十分理想。综合研究认为武家构造带是巴州凹陷最有利的勘探区带,2003年在巴州凹陷武家鼻隆构造带武家1号构造成功钻探了武1井,测井综合解释气层8.5m/1层,差气层17.8m/2层,气水同层23.7m/1层;在下白垩统大通河组3061~3084.7m井段试油获得低产油气流,日产油0.86m^3,日产气1854m^3。初步计算白垩系大通河组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10×10^4t。储层的低孔低渗是影响勘探成效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从沉积相分析入手,分析巴州凹陷武家构造带储层物性特征,探讨了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从而探索有利储层发育区,为勘探生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川中潼南地区须二气藏多参数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屑岩油气藏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大,地震勘探从寻找构造油气藏进入寻找岩性的、地层—构造复合的隐蔽性油气藏。但实际钻探出现的失误昭示:碎屑岩储集体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无论纵横向、厚度和物性变化都较大,而且大多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储层识别存在较大困难。从分析潼南合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入手,对储层段的地震响应模式,储集体的精细描述以及流体检测等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多参数储层预测的综合技术,经后钻的2口井检验,储层有效厚度预测与实际钻井资料对比符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岩性、物性、储集空间及储集类型等方面的特点,认为 RICH油藏描述软件的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地震岩性反演技术、空间油气模式识别技术、储层岩性解释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此类油气藏的储层预测问题。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这几项特色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并以四川中部一个低孔低渗油气藏区块的攻关实验为例,介绍了该软件应用于此类油气藏储层预测研究的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发育多个富含油气的断陷和凹陷,十屋断陷和长岭断(凹)陷是其中富含油气的地质单元,已发现了一批中小型油气田。研究认为该区发育断陷层和坳陷层2套含油气系统,断陷层油气藏包括火山岩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陡坡岩性油气藏和基岩潜山变质岩油气藏等,主要受有效火山岩储层和有效低孔渗碎屑岩储层发育情况控制,与构造复合分别形成火山岩储层构造油气藏和低渗透砂岩储层构造油气藏;坳陷层油气藏受三角洲前缘相砂体层布控制,在有利的构造背景下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勘探领域包括:①火山岩油气藏,②地层不整合油气藏,③陡坡岩性油气藏,④基岩潜山变质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东海盆地位于中国东部海域,其中大量的低孔低渗油气藏有待规模化开发,东海低孔低渗油气藏岩性致密,渗透率极低,埋藏深,储层水锁伤害严重。花港组和平湖组存在大段泥页岩和薄煤层,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井壁失稳,给钻井安全和储层保护带来严峻挑战。反渗透钻井液技术是在低自由水钻井液基础上依据活度平衡和半透膜理论,通过引入纳微米封堵和键合水技术,使钻井液具有反渗透功能。该体系在东海高温深井H6-1井成功应用,应用井段井壁稳定,平均井径扩大率仅1.93%,起下钻顺利,电测和下套管一次到位;抑制性强,钻屑成型,钻进过程中无托压和蹩泵现象;大幅降低钻井液及滤液侵入,随钻测井电阻率与间隔3天完钻后测井电阻率数据相比基本不变;体系具有低活度、低张力特征,有效地保护了低孔低渗油气藏,储层测井表皮系数为负值。反渗透钻井液体系的成功应用满足了东海油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梅塔地区长2油层组的储层属于中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该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以泥质和黑云母在压实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假杂基为主,溶孔和粒间孔是储层的主要储层空间类型。对长221和长213储层各井测井解释的含油性进行统计,重新建立了长221和长213储层的含油性解释标准。梅塔地区长2油层组油藏类型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建立了研究区油藏成藏模式:砂岩上倾方向泥岩相变岩性圈闭油藏、砂岩上倾方向物性致密岩性圈闭油藏、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藏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和压汞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建南气田飞仙关组飞三段储层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飞三储层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等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颗粒灰岩储层物性较好-差,主要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和低孔-低渗储层,孔喉连通性较差、分选性中等-差,以微喉为主;白云岩为相对优质储层,以中孔、中渗储层为主,孔喉连通性和分选性好,以中喉为主;灰质云岩与云质灰岩储层物性为较好,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孔喉连通性、分选性较差,以微喉为主。通过沉积、成岩以及构造因素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分析认为,高能浅滩和潮坪亚相为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苏丹Fula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Fula油田主要为较浅的白垩系Aradeiba组、Bentiu组的普通稠油油藏和Abu Gabra组的稀油及天然气藏。主体区块FulaNorth断块Bentiu组油藏为一垒块上的断背斜块状油藏,具有倾斜的油水界面。Aradeiba组为浅湖沉积的层状薄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Bentiu组为辫状河沉积的厚层块状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Aradeiba组和Bentiu组油藏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物性好、易出砂、地层压力低,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酸值高和油稠等特点。Abu Gabra组的层状油气藏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厚度薄、中孔、中渗、物性差,具有断块小、储层相变快、油气高度低等特点。Abu Gabra组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侧向封堵条件、储层的储集性等地质条件控制;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泥岩的侧向封堵是Darfur群、Bentiu组油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传统的测井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对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气储层往往认识不足,并造成后续油气田开发工程措施不当。为此,以胜利油气区临盘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三段上层基山砂岩体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目标,探索、研究测井资料在低孔低渗储层评价及改造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常规测井资料和岩石物理实验分析数据以及试油成果,研究了储层“四性”关系,确定了低孔、低渗油气层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按物性品质将油气层分为Ⅰ、Ⅱ、Ⅲ类,为储层改造有针对性地提供施工层位和储层参数;充分利用正交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资料提供的声波资料,结合其他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岩石机械特性参数,有效地对井眼稳定性进行评估,对所改造层位进行了压裂高度及施工压力参数预测。结果表明,其计算精度大于90%。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石南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的基东鼻凸,中、下侏罗统上、下含油而中部含气。上部原油主要储集在头屯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岩性型油藏;中部天然气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低孔、低渗砂层组,为岩性型气藏;下部原油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型油藏。以往认为该油气田的油藏为次生油藏,但其油气未经历任何次生蚀变作用。其原油具有较典型的腐泥型母质成因特征,热演化程度较低;其天然气为腐殖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对石南油气田成藏史的认识为:盆1井西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为腐泥型,在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生、排液态烃,该地区白垩系区域盖层沉积后,液态烃沿侏罗纪发育的张性断裂运移,进入头屯河组和三工河组储集物性较好砂层组中的圈闭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该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为腐殖型,在第三纪晚期大量生成气态烃,仍沿张性断裂运移,大部分聚集于储集物性较差的三工河组砂层中的“空”圈闭,形成原生气藏。图6表2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区块延长组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储盖配置良好,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为主,主要目的层含油普遍,油层厚度大,但油层产量悬殊,单井产量明显受孔渗条件直接影响。区内构造简单,主要以岩性圈闭及岩性+低幅度构造复合圈闭为主,西倾单斜构造对油气聚集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泥岩欠压实形成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裂缝、微裂缝及连片发育的砂体为油气纵横向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6.
支丽菊 《录井工程》2011,22(2):9-11
辽河油田外围盆地储集层原油性质大部分属于中质油或重质油,反映在气测组分上,稠油气测组分表现为以C1为主,C1相对含量大于90%,其余为C2和C3,C4很少或没有,加之其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和低压的特点,使气测显示幅度偏低,单凭外围盆地组分数据很难区分油层和气层,辽河坳陷气测解释图板已经不能直接应用。为了提高气测解释符合率,针对外围盆地气测录井显示特征,研究了气测录井的显示规律,通过消除组分基值对气测解释的影响,修正了辽河坳陷气测解释图板,重新确定外围盆地的3H解释标准。由41口井380层实例验证,气测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80.6%提高到88.2%。  相似文献   

17.
子洲气田山2~3段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庆油田子洲气田山2~3段砂岩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文章论述了其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分析了岩心孔隙度、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和相渗透率的关系,采用3种方法确定并相互验证了该储层的物性下限值:孔隙度下限值为3.5%,渗透率下限值为0.1×10~(-3)μm~2。该值得到了试油试采资料的证实,为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对该储层的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发现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奥陶系生物礁型碳酸盐岩凝析气田,为没有明显边底水、油气水分布复杂的非常规油气藏。研究了其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机理。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大型镶边台地边缘礁滩相中,礁滩体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台地边缘大面积分布,低孔低渗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洞为主;塔中Ⅰ号构造带历经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油气成藏系统生储盖组合配置优越,储层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低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油气赋存差异的基础,多期油气充注是油气水分布复杂化的重要原因,晚期气侵则是形成非常规凝析气藏的重要机制,多期油气充注与储层非均质性造成了油气产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砂岩致密,非均质性强,对成岩作用及其孔隙演化的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部署。通过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等分析结果的研究,结合埋藏史、热史等资料,认为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储层以岩屑细砂岩、长石细砂岩为主,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上三叠统成岩作用主要为中成岩A期,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长石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砂岩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油气充注之前的早成岩期储层已经致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