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丘状地震相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万顺  邓艳涛  狄邦让 《石油物探》2012,51(2):199-203,106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地震剖面上梅山组普遍存在丘状反射现象,关于该丘状反射存在两种成因认识,即冲刷水道或生物礁。为了辨别梅山组丘状反射成因,分析总结了典型的水道冲刷和生物礁地震反射特征,认为两者在地震相上明显不同:冲刷水道具有典型的下切特征,常呈明显的期次性;生物礁多呈透镜状、塔状,常见上覆岩层的披覆构造。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瞬时属性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对丘状反射体进行了识别和刻画,结合琼东南盆地梅山期构造运动的背景,认为该丘状反射为生物礁。  相似文献   

2.
丹麦和瑞典的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图象是根据测地雷达(GPR)反射和露头分析结果获得的。GPR资料是在石灰岩采石场收集的,该资料提供的穿透深度约为10m,垂直分辨率约为0.5m。丘状构造部分属于欧洲西北部上白垩统一丹麦阶(下古新统)白垩群,根据其结构、空间分布和大小(宽度和长度为30~60m,高度为5~10m)判断,这些丘状构造彼此是相似的。 位于瑞士、丹麦和北海之间的卡特加特海的地震反射图象显示有大型(宽500~1000m,高50~100m)碳酸盐岩丘状构造。这种大型丘状构造的解释与GPR和露头观察结果是相冲突的,我们认为这些观察结果是相矛盾的。根据GPR测量结果和露头分析,我们建立了碳酸盐岩丘状复合构造的仿真标准模型并得到了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模拟结果表明,单个丘状构造的地震分辨率低于10~25m,多个丘状构造叠加产生的干扰效应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大型丘状构造。 我们发现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地震图象解释是十分重要的。碳酸盐岩丘状构造可以形成圈闭,丘状复合构造几何形态正确的地震解释对于评价这种构造的性质和油藏潜力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双北地区9条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解剖,结果表明,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具有低频、中振幅、连续性好的特征;钻井揭示岩性组合为砂砾岩与泥岩互层,分异性好,砂体横向延伸较远。水进体系域地层厚度向洼陷方向楔状增厚特征明显,地震反射具有高频、中低振幅、连续性差的特征,可识别出丘状、透镜状、楔状反射地质体及上超反射地震相,钻井揭示砂泥岩混杂,泥质含量高,分异性差,为滑塌成因。结合层序发育特点,明确沙三段高位体系域以微幅度构造控制下的岩性–构造圈闭为目标,水进体系域以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及砂体透镜体型岩性圈闭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三维地震资料中亮点气藏的特征及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地层中,地震波在砂岩中传播速度低于围岩,含气砂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变亮点的反射特征,利用二维地震资料识别气藏已取得成功。三维地震资料比二维资料具有更大的优越,滤波后的三维纯波带资料突出了气藏亮点的反射特征,减少了假亮点造成的错觉,大大提高了气藏的识别能力。本方法已在济阳坳陷的浅层天然气勘探中应用。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安岳-潼南地区须家河组地震相模式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将安岳-潼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丘状和上超充填2种地震相模式.根据地震反射单元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反射波终止类型、频率、振幅、连续性和层速度等多项地震参数,识别出平行-亚平行、丘状、充填、前积等5个大类地震相和亚平行波状变振幅低连续、上超充填等8个亚类地震相.利用过井地震剖面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对应关系,分析地震相地质意义,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生物礁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琼东南盆地南部地区在新近纪中新世梅山组沉积时期具有适合生物礁发育的古地理条件。近来在该区域采集的地震资料发现在梅山组地层存在典型的丘状反射,主要分布在古隆起上,底平顶凸,顶底界面清晰,反射能量强,内部具前积或杂乱反射,两翼见上超,顶部为披覆沉积,波阻抗值为(8~10)×106kg/(m2·s),目前初步研究认为该套地层为生物礁建造。文章还从区域沉积背景、丘状体发育部位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生物礁和泥构造两类地震反射异常体加以分析和对比,排除梅山组发育泥底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富含礁滩沉积体,由于礁体具有丘状外形,因此人们普遍将其北西部台缘外带的丘状地震反射体解释为生物礁。本文通过地震地质综合分析,认为上奥陶统生物礁个体较小,其厚度小于1/8波长,宽度小于1个菲涅尔带半径,在常规地震资料中不能直接辨别,真正的礁滩沉积体总是隐伏于代表大套灰岩层顶面的极强反射波(T74)及其之下的1~2个弱反射波之中。那些位于极强反射波(T74)之上,内部为低频强振幅层状反射波结构的丘状体,其地层结构表现为灰岩(或泥质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低能与高能过渡带的沉积环境的产物,内含礁滩沉积体的概率也很低。精细解释表明,此类丘状体是低倾角逆断层构造、斜坡滑塌堆积及浊积扇等非礁滩沉积体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扇某区块地层层序划分及典型地震相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位于孟加拉扇某区块水深大于2000m的陆坡深水区,区内缺乏典型的层序地层界面。该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属性、分频、地震相等分析,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体的识别。依据深水沉积旋回在地震剖面上振幅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进而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地震相及沉积相的分布特征,参考深水沉积相发育模式,并结合"U"形相、丘状相、强振幅平行相、中弱振幅平行相以及透明杂乱反射相等5种典型地震相的外部形态、发育位置等,认为各地震相分别对应水道、水道堤岸、浊积朵体、深海泥岩以及块状搬运复合体等沉积单元,并指出典型地震相的分布特征,可辅助地层层序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钓鱼岛隆起带火成岩体地震资料的分析,本文指出了披盖、刺穿和层间型等类型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相关的地质成因和特征。该区分布广泛的技盖反射,具有低频率、强振幅和波状等特征,反映了基性和中基性熔岩。形态多样的刺穿非谐和侵入体的反射,具有多种形状,其内部无正常反射,根部清楚,顶部呈弧状强反射等特征。层间型的谐和侵入体反射,具有突发强振幅,延伸不长的特征,并经常出现在非谐和侵入体附近。了解各种火成岩体的地震特征,有助于识别、追踪和确定火成岩体的分布和埋深,有利于对与火成岩体有关的非沉积型油气藏、煤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震属性在英买力地区火成岩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火成岩十分发育,但由于埋藏深,厚度、岩性、产状横向变化大,再加上地表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较低,因此,火成岩识别比较困难。为此,在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识别火成岩方法研究。在英买力地区,火成岩与碳酸盐岩为共生状态,两种地层的速度十分接近,用常规速度分析方法难以将它们区分。利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对火成岩的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在地震剖面上火成岩具有板状、弧状、蘑菇状、丘状等特征;利用地震振幅属性对火成岩的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地震剖面上火成岩的内幕反射表现为弱振幅;综合利用分频技术以及相干数据体和三维地震资料的时间切片对火成岩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英买力地区火成岩的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建立了火成岩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古火山活动的地震地质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火成岩为储层的油气田相继发现,进一步开拓了找油领域。火山活动与大地构造及盆地发育密切相关,尤其在拉张性裂谷盆地的发育过程中,无不伴随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又势必在地层中留下它们的遗迹和产物,这些声物往往具有比砂、泥岩大的波阻抗,从而以强反射及具一定形态特征展现在地震剖面土,成为独特的火成岩地震相。由于火成岩具有不同的构造形态、产状特征、分布规律,因此,在地震剖面土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射异常现象。文中列举了席状火山岩特征、凹陷区复合火山岩特征、隆起区复合火山岩特征、V形反射异常,以及它们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2.
冲积扇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断陷湖盆内,普遍发育水下冲积扇。这些冲积扇沿湖盆的陡坡分布,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独特的反射波特征。根据外形,可分为陡崖楔状反射、陡崖串珠状反射、平行陡崖空白反射及陡崖丘状反射等四种类型。每种反射类型和一定形态的扇体相对应。根据扇体在地震剖面上的几何形态并结合其它资料,可以分析冲积扇的油气圈闭类型和含油性。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腹部位于斜坡或凹陷处,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因此构造圈闭不发育,但隐蔽圈闭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本文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制作了该区的沉积体系分布图及基于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等约束的砂体模型。沉积体系分布图展示了早、晚叠合,平面上迁移的低水位期及高水位期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模型显示出两个富砂区:①中3区块、中1区块;②夏盐3井区。前者的进积、退积砂及在清晰的尖灭点处形成了典型的上超或下超型岩性圈闭。此外,认为在地震均方根振幅属性分析中,数据高值、低值区与地震剖面强反射的匹配关系代表了富砂区及砂体发育趋势;地震剖面上呈透镜或上倾尖灭状的强反射同相轴对应三角洲砂体或滩坝砂的地震相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丽水—椒江凹陷月桂峰组属古新世早期沉积,为凹陷主力烃源岩层。依据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特征,在月桂峰组识别出6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中高频弱振幅连续平行—亚平行席状相、低频强振幅较连续亚平行席状相、变振幅连续—较连续前积相、中振幅较连续—断续楔状相、中强振幅杂乱相和中弱振幅较连续充填相。然后再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及区域构造背景,进行地震相—沉积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月桂峰组是断陷型湖泊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湖泊等多种沉积相类型。进而结合钻井岩样分析,得出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属中—好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丽东次凹、丽西次凹中北部和椒江凹陷的中央洼陷带,有效烃源岩厚度可达1 000余米,面积总共为4 974.8km2。优选了处于源岩中心或邻近源岩中心的凹中隆及斜坡构造带作为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重点目标区域,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应用地质勘探法、速度法及地震似海底反射(BSR)法对该凹陷的天然气水合物沉积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认为,该凹陷具备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水深、温度、压力条件及配套地质条件:①发育两套主要的烃源岩(文昌组和恩平组),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值都较高,以生气为主,生烃潜力极大,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②运移条件优越,有两类运移通道,一是沟通气源的断层,二是底辟作用所形成的通道;③运移模式有三种,一是单一断层运移,二是单一底辟构造运移,三是先底辟构造运移再断层运移。近期的实钻也在该凹陷首次发现了两类天然气水合物沉积:一是有地震BSR标志的天然气水合物,二是无BSR标志的天然气水合物。该凹陷不但存在单BSR天然气水合物沉积,而且还存在双BSR天然气水合物沉积。该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一般为250~450 m。初步预测认为,白云凹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极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部S盆地T凹陷的剖面地震相分析,并根据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将该凹分为席状反射相,席状披覆反射相,楔状发散反射相,空白反射相,叠瓦状反射相,杂乱反射相,叠瓦状反射相和前积反相等,并绘制了J3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21Ma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磊  王英民  徐强  李冬 《石油学报》2012,33(5):798-806
深水重力流沉积是南海北部陆坡主要的沉积类型,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分析,对南海北部白云凹陷21 Ma所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进行识别、解释和预测。识别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水道堤岸复合体以及朵体3类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呈杂乱反射特征,底部发育侵蚀擦痕;水道作为重力流的搬运通道,呈弱振幅U或V形特征;重力流溢流形成的堤岸呈强振幅楔形特征;水道与堤岸构成水道堤岸复合体具有典型的海鸥翼状特征;位于水道前端的朵体表现为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在平面上具有朵状特征。块体搬运沉积体系逐渐向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以及朵体演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流态的深水重力流之间的相互转化。综合地球物理学、沉积学以及海洋地质学等方法,对南海北部陆坡21 Ma开展重力流沉积体系研究,建立深水沉积模式,对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杭锦旗地区杭南区块J6井区砂岩体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杭锦旗地区杭南区块构造简单,勘探程度较低,储层为隐蔽性岩性圈闭,井位选取比较困难。为此,采用综合识别方法对该区块J6井区的砂岩体进行了识别,并进行了含油气性预测。①通过对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分析,确定反射异常带;②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岩性对比和地震模型正演,对异常进行解释;③利用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圈定砂岩体的展布范围;④通过对沉积环境、烃源岩、封堵性的研究,分析砂岩体的含气性,确定是否为岩性圈闭。最终解释结果为J6井山1段底部的砂岩体含气。  相似文献   

19.
塔河地区火山岩地震相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测井解释技术,结合岩心资料,阐明了塔河地区火山岩岩性类型、地震相特征,并对火山岩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塔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发育英安岩与玄武岩两种类型。根据地震反射几何形态特征,划分为层状、丘状、透镜状和楔形4 种地震相。层状地震相分布广泛,主要对应于溢流相火山岩;透镜状地震相仅分布在盐边凹陷,其几何形态主要受盐体活动的控制;丘状地震相主要对应侵出相火山岩;楔形地震相的形成受基底裂隙的控制,侧向上与围岩接触,对应于近火山口相。丘状地震相和楔形地震相构造圈闭落实、储集层条件较好,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中国东北地区方正断陷新生代辉绿岩岩体进行了系统识别并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意义。方正断陷东北部广泛发育新生代辉绿岩岩株和岩床等侵入体,在测井上表现为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值低、电阻率值高等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杂乱反射,岩体边部则以强反射和高振幅异常为特征。这些侵入体空间形态不规则但总体呈NE向延伸,与同时期活动的NE向大断裂近于平行,形成于伸展或张扭构造背景,可能与渐新世中期(约30 Ma)或中新世中期(约13 Ma)两期基性岩浆热事件有关。泥岩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显示断陷东北部的热演化存在明显的高值异常,结合构造演化分析,认为是新生代辉绿岩的侵入显著提升了局部的地温场,从而导致烃源岩加速成熟的异常热演化。此外,辉绿岩的侵入可能形成多种相关的油气圈闭,应是今后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盆地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