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甲醚氧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Benson基团贡献法估算了甲缩醛和乙二醇二甲醚的标准生成热△fHθm、标准熵Sθm和摩尔等压热容Cp,m。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二甲醚部分氧化和完全氧化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rHm、吉布斯自由能变△rGm和反应平衡常数K,分析了各热力学参数与其温度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反应压力和原料气配比对二甲醚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同时把计算结果与二甲醚在VOx-SnO2/MgO选择氧化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二甲醚部分催化氧化反应合成乙二醇二甲醚、甲缩醛以及完全氧化的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二甲醚在SnO2/CaO催化剂上催化氧化制备碳氢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SnO2/CaO催化剂对二甲醚(DME)催化氧化制碳氢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及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SnO2负载量为11%时,SnO2/CaO催化剂在275℃~300℃有良好的催化性能;DME转化率在300℃时可达到21.8%,产物甲酸甲酯(MF)和乙二醇二甲醚(DMET)的选择性在275℃时分别可达59.0%和19.1%。XRD结果表明,SnO2/CaO体系催化剂中,活性组分SnO2高度分散于催化剂的表面,仅有少量的SnO2进入了催化剂的体相中。说明活性组分SnO2与CaO载体之间可能形成较好的协同作用,可促进活性氧物种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二甲醚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二甲醚的应用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二甲醚的应用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二甲醚可由合成气或甲醇制得。二甲醚可用作化工原料、气雾剂、溶剂、甲基化剂、发泡剂、偶联剂、致冷剂和燃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增溶剂作用下CO2在稠油中的溶解机理,以乙二醇二甲醚为增溶剂,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以及 增溶剂含量下CO2在稠油中的溶解量,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CO2的溶解度参数和CO2 与增溶剂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研究表明,增溶剂的加入提高了二氧化碳在稠油中的溶解度,在低温度、高压 力、高增溶剂含量下,溶解度参数相对较大,有利于CO2的溶解。乙二醇二甲醚分子含有两个醚基,其与CO2氧原 子间存在强烈吸引力作用,揭示乙二醇二甲醚作为增溶剂提高二氧化碳在稠油中溶解度的微观机理。这为增溶 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富含醚基的有机小分子可能是潜在的CO2增溶剂。  相似文献   

5.
清洁燃料二甲醚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安军信 《石化技术与应用》2001,19(6):389-392,400
综述了二甲醚的性质、用途、生产技术,分析了用煤或天然气合成二甲醚的经济性,展望了二甲醚作为清洁燃料的发展前景。结论认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CO2加氢直接制二甲醚具有很强的理论与战略意义,实现二甲醚代替柴油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合成气化学的产品及反应路线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文德  袁渭康 《石油化工》2005,34(Z1):34-39
合成气化学明显区别于石油化学.石油化学从烷烃,经烯烃,到含氧烃,即AOO路线;而合成气化学经含氧烃,到烯烃,再到烷烃,即OOA路线.依据反应计量学初步分析了合成气衍生化学品的价值,结果表明(1)与石油化学中优选烷烃作为车用燃料相反,合成气衍生车用燃料优选含氧烃,首选二甲醚;(2)单位合成气的二甲醚产值约为粗烷烃的2倍;(3)合成气合成烷烃燃油和用于发电都不可取,只有在原油价格超过50美元/桶时,合成气(煤基)制烷烃(如费-托合成和甲醇制汽油)才有竞争力;(4)合成气衍生化学品的价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醋酸>乙二醇>烯烃>尿素>二甲醚/甲醇>电>粗烷烃汽油.讨论了合成气合成二甲醚、烯烃和乙二醇的技术进展,认为应加快它们的大型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步伐,以推进合成气化学在中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进展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二甲醚的性质,阐述了二甲醚的主要应用及其特点,重点论述了天然气制二甲醚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并对天然气制二甲醚工艺技术的经济性及中国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工业装置精馏高纯二甲醚最佳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 2 5 0 0t/a、5 0 0 0t/a二甲醚生产装置提纯高纯度二甲醚的精馏工艺 ,较详细地分析了温度、压力、回流比等操作条件对精馏高纯二甲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甲醚的生产、应用及下游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综述了二甲醚的性质、生产方法、应用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 ,比较了二甲醚生产方法的优缺点 ,从长远观点看 ,一步法生产二甲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而CO2 加氢制取DME是发展方向 ,DME是理想的氯氟烃代替品 ,且从二甲醚可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可推动我国二甲醚合成技术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据全国二甲醚合成技术交流研讨会及推广会消息,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继攻克二甲醚催化剂关键技术后,正在攻关二甲醚大型化催化剂技术,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工艺已确定。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之后.二甲醚的应用有了全新的突破,重要性开始大大提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人们发现二甲醚在燃料替代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二甲醚的生产应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我们似乎刚刚才认识它。  相似文献   

13.
含二甲醚二元体系相平衡计算及对分离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健  于燕梅  唐宏青 《天然气化工》2005,30(1):71-74,78
二甲醚被认为是新世纪的清洁燃料 ,本文针对二甲醚生产过程中的分离部分 ,采用NRTL方程关联计算了相关的二元体系的相平衡 ,并对分离流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分离流程的主要目的是将二甲醚和二氧化碳分开 ,甲醇的存在有利于提高二甲醚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但不利于二甲醚和二氧化碳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较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具有更高的CO2平衡转化率;对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而言,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增加呈单调下降,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力有利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的进行,H2/CO2比值越大,越有利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发改委工业司在京召开了二甲醚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以进一步加大对二甲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甲醇、二甲醚共进料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以甲醇、二甲醚为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试验表明 ,加入少量二甲醚可通过其水解作用消耗产物水的含量 ,提高碳酸二甲酯的产率。考察了二甲醚对甲醇氧化羰化的影响 ,催化剂采用二甲醚水解催化剂与甲醇氧化羰化催化剂的机械混合物。最佳反应条件 :温度 1 2 0℃、时间 4h、m(HX) /m(CuCl) =1 /6、n(甲醇 ) /n(二甲醚 ) =5/3。  相似文献   

17.
在装有丝绕矩形螺旋圈填料的精馏塔内进行二甲醚-甲醇-水三元体系精馏实验,原料在填料层的中部加入,在压力0.55MPa-0.95MPa,进料温度20℃~80℃,回流比0.1~0.6,进料中二甲醚摩尔分率0.0705~0.1354的范围内,考察了操作条件对二甲醚精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流比和进料中二甲醚摩尔分率的增加,塔顶二甲醚的含量随之增大;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塔顶二甲醚的含量减小;进料温度不大于70℃为宜。建立了二甲醚精馏塔的平衡级稳态数学模型,采用序贯的循环嵌套迭代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制二甲醚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甲醚具有优良的柴油性质,在柴油机上使用二甲醚时,其汽车尾气排放能满足加利福尼亚1998年执行的超低排放汽车法规。二甲醚的性质与液化石油气相似,二甲醚可代替柴油和液化石油气。技术经济评价表明,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在经济上更为有利,敏感性分析表明,天然 气的价格影响二甲醚成本,二甲醚的售价强烈地影响投资收益率,天然气二甲醚燃料具有竞争性。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种采用气相色谱测定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缩合产物组成的分析方法,以乙二醇二乙醚(EGDE)为内标物测定了甲醇、甲酸甲酯、三聚甲醛及PODEn(n≤3)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以甲缩醛、PODE2和PODE3为基准物,通过外推法计算得到PODE4~10各组分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根据有效碳数法计算了聚甲氧基半缩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蒸气脱铝法制备脱铝超稳Y沸石(DUSY)载体,负载磷钨酸铯盐(Cs_(2.5)PW)制备了系列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系列催化剂催化二甲醚(DME)与环氧乙烷(EO)合成乙二醇二甲醚(DMEG)反应的性能,优化了Cs_(2.5)PW负载量、GHSV、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的使用时间等条件。采用XRD、~(31)P NMR、~(29)Si NMR、N_2吸附-脱附、FTIR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系列催化剂试样与DUSY载体发生了强相互作用,在DUSY表面高度分散且保持完整Y沸石的孔道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Cs_(2.5)PW负载量为30%(w)时,催化剂试样的NH_3吸附量可达618μmol/g,B酸与L酸吸附量分别为350,268μmol/g;在n(DME):n(EO)=3,80℃,GHSV=1 800 h~(-1),0.70 MPa,反应30 h的最优条件下,EO完全转化,DMEG选择性达62.6%;连续反应240 h后,EO转化率达98.1%,DMEG选择性未见下降,催化剂保持着较好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