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平井技术在太平边底水稠油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针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在沾18块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初步形成了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隔夹层研究、水平井技术等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元城油田元435区属于边底水油藏,投产初期采用天然能量开采,2012年11月转入注水开发。由于边底水能量得到补充,油田开发态势进一步转好,综合递减率明显下降,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延长了有效开发时间,为超低渗透侏罗系边底水油藏的后期注水开发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靖安侏罗系边底水油藏的开发特征,以边底水生产开采机理和控制底水锥进的理论方法为指导,根据油藏动态分析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新52井区边含水上升规律,研究了井区含水上升影响因素,提出人工注水是油藏实现"控水稳油"和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新52井区注水开发延缓边底水锥进的效果,有效减缓了油田含水上升,确保了油藏的稳产开发,为油藏中后期开发调整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油藏边底水活跃,天然能量较充足,并且油藏与边底水的连通性好、油层渗透率较高、油水粘度比低、导压系数高、边底水补充快,因此,适合于长期利用天然能量开发。文章介绍如何根据不同区块的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注水时机、注水部位及合理的采油速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能量,以最少的注水井数和注水量来满足高速开发的需要,使整个油藏连续五年以2.9% ̄3.4%的采油速度高速开发。实现油田低中含水期稳产和  相似文献   

5.
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油藏边底水活跃,天然能量较充足,并且油藏与边底水的连通性好、油层渗透率较高、油水粘度比低、导压系数高、边底水补充快,因此,适合于长期利用天然能量开发。文章介绍如何根据不同区块的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注水时机、注水部位及合理的采油速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能量,以最少的注水井数和注水量来满足高速开发的需要,使整个油藏连续五年以29%~34%的采油速度高速开发,实现油田低中含水期稳产和获取较高采收率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14区延9油藏中高含水期稳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靖油田新14区延9油藏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高19.9%,油藏开发阶段即将由中含水期进入高含水前期,含水上升趋势明显,稳产难度增大,因此通过该油藏沉积相、储层特征、构造特征等地质研究上,运用油藏精细数值模拟、动态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油藏的初期射孔位置、射孔程度、注采比、采液强度及生产压差,形成了一套边底水油藏中低含水期、高含水期高效开发的技术思路,为油藏的开发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边底水油藏由于边底水比较活跃,造成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如何有效控制水脊和水锥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是边、底水油藏开发后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分析了大庆油田堵水技术对边底水油藏的适应性,并针对边底水油藏特点提出堵控水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英台地区天然水驱油藏的开发特点及稳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边底水运动规律,控制并利用活跃的边底水能量,是成功开发天然水驱油藏的关键。英台地区的英台、四方坨子和一棵树等三个油田均为天然水驱油藏,天然能量充足。油藏投入开发后初期含水较高,含水上升极快,造成产油量大幅度递减。针对其开发特点,适时采用大泵、电潜泵提液强采,通过大量补孔层间接替以及加密调整和扩边等稳产技术措施,确保了油藏以3%-5%的采油速度长期稳产,水驱采收率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石油化工应用》2017,(6):67-70
S39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面临高含水、高采出程度,边底水发育,控水稳油难度大等问题,需考虑提液提高油藏采收率。本文认识了油藏边底水能量情况,分析确定合理采液强度,并研究出了高含水期油藏合理提液时机。  相似文献   

10.
以位于厄瓜多尔奥联特盆地东翼斜坡带上的DORINE—FANNY油田M1油藏为例,从边底水波及情况、井网完善程度以及局部隔夹层的遮挡3个方面对强天然水驱厚层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从边底水未波及区、井网未完善区以及局部隔夹层遮挡区3类剩余油富集区的动用阐述了厚层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冯敏  吴向红  李捷  黄奇志 《特种油气藏》2012,19(2):97-100,140
P油田是中石油在苏丹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油田,开发初期采用大井距、大段合采、稀井高产等快速上产开发技术,造成含水上升快、储层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和油藏特点,在块状底水稠油油藏和层状边底水高凝油油藏分别开展水平井适用性研究,并优化水平井设计参数。根据研究结果部署的水平井在P油田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加快了稠油和高凝油储量动用,又抑制了边水指进和底水锥进,提高了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底水驱油藏单管采水抑锥射孔方案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于底水能量较活跃的油藏,可利用采水抑锥工艺抑制或减缓底水的锥进,从而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单管采水抑锥工艺,建立了单井径向油藏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射孔位置及射孔厚度油井的生产动态进行预测,优化射孔方案,并分析了水体大小、渗透率各向异性等因素对底水锥进的影响,为底水油藏控水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水平井技术在新海27块稠油底水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玉忠  郑丽辉  曲军  宋洁 《钻采工艺》2006,29(5):13-14,34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进步,水平井开采技术日臻完善,并在底水油藏、高角度裂缝性油藏、稠油和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海27块东一段是典型的稠油底水油藏,经过10多年的直井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调整效果较差,底水锥进严重,含水上升快。在搞清油藏地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共实施3口水平井,投产后效果很好,初期产能高,含水率低,大大提高了采油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朱国梁 《特种油气藏》2011,18(4):90-93,140
深层普通稠油油藏桩斜139块由于受储层埋藏深、井斜位移大、边底水活跃等客观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底水水锥严重导致含水居高不下。在区块前期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底水稠油油藏水锥机理研究,建立水平井热采概念模型,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展HDCS开发先导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底水稠油油藏桩斜139块在采油速度低、高含水情况下,后期进行HDCS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底水锥进,改善井间及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边底水油藏提高开发效果的主要做法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煜 《石油学报》1982,3(3):54-62
本文介绍了大港油田港东六断块和羊二庄油田的块状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很快地由原始半底水变成全底水的情况,从而使水锥带来的油井减产进一步扩大。文章概述了采取控制射孔井段、合理安排内外油井的采液强度及部分井在纯油段注水等措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冀东油田高浅北区为一整装的常规稠油油藏,区块含油面积大,边底水活跃,依靠天然能量进行开发。因区块油水黏度比高,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藏表现出边底水突进严重、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开发特征。近年来,针对油藏特点,大规模应用水平井技术,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边水油藏调剖、调驱技术,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采收率不断提高。从油藏工程的角度,介绍了水平井技术和边水调剖、调驱技术在高浅北区常规稠油油藏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江23-1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疏松砂岩底水油藏,针对油藏在整体开发过程中的难题,创新性地采用了中心管完井技术、适度出砂开采技术、储集层保护技术以及提高水平井段质量的钻井等多项技术。克服了钻水平井增斜难度大、开采过程中油层堵塞和底水锥进严重等困难,实现了油田整体开发的成功,并积累了适用于疏松砂岩底水油藏开发的水平井配套技术和开发经验。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海上边底水能量较活跃的中轻质大段合采油藏,常因避射厚度不当引起底水锥进,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以渤海K油田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油井距内含油边界水平距离、油层底部距油水界面垂向距离、油层厚度、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等因素对油层避射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渤海中轻质油藏,随着黏度增加,避射厚度增加,当油井距内含油边界大于100 m时不需要避射;当原油黏度小于5 mPa·s时,最佳避射厚度为3 m。首次形成了一套渤海中轻质油藏射孔方案图版,该图版对指导类似油田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底水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抑制水锥或控制底水锥进,最大程度地延长气井无水采气期和控制底水均匀驱替,以达到提高底水气藏开发效果的目的。利用压差控制、水锥控制、井下气液分离技术来控制底水的锥进,气井含水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达到了控制底水锥进、抑制含水上升的目的,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