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李秀鹏  于洁  许晶 《断块油气田》2012,19(5):559-563
主要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等3种类型组成的输导体系,在乌夏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乌夏断裂带深部断裂系统活动期和油气运聚期相匹配,深部断裂系统是油气从烃源岩向上发生大规模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乌夏断裂带不整合结构中的底砾岩和半风化岩石孔渗性较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和油气聚集场所。乌夏断裂带连通砂体有良好的孔渗性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乌夏断裂带油气经过"断裂-不整合-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运移,形成多种与输导体系有关的油气藏,并发育了4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惠民凹陷商河地区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其输导体系空间配置构成4种模式:砂体—断层—砂体、砂体—断层—不整合、砂体—火山锥以及砂体—断层—火山锥;该区主要发育的是阶梯型输导体系分布组合,以断裂、骨架砂体共同构成的运聚体系呈阶梯型输导,导致油气爬坡运移、单层系成藏。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平面上主要位于盆缘地层超剥带内的大型鼻状构造和凸起的翼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一级不整合面附近。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风化程度及其保存状况,将第三系不整合体划分为3种结构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不同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遮挡能力。第三系不整合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古地貌、输导体系和遮挡层。根据圈闭发育的构造位置、储层产状和油气运移的方向,建立了斜坡正向运聚和凸起侧向运聚两种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两种成藏模式通常均可发育近源遮挡油气藏和远源超覆油气藏,不整合体结构中的"渗透天窗"是两类油气藏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输导层和明化镇组断砂耦合组成;石臼坨凸起内部形成2种"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即断层两侧砂-砂对接条件下的跨断层型及远离断层的砂-砂侧接型"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结合典型油气田成藏特征解剖,建立了石臼坨凸起"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直接指导了石臼坨凸起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对渤海其他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春光油田是一个具有多油源供给、多输导体系和多油品的复杂油气聚集区。车排子凸起本地不发育有效烃源岩,其供烃距离长达数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属于典型的源外油藏,导致春光油田成藏条件复杂,油气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特征非常独特。从油气来源分析出发,通过断裂、板砂、不整合面三方面分析了油气输导体系,建立了重点含油井区成藏模式,总结了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光油田具有明显的"双向供烃"特征,油气主要是通过不整合面、板砂和断层面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供烃区位于南部的侏罗系生烃凹陷,源储距离较远,断裂和不整合是该区主要的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断层输导性评价表明,近南北向断裂是该区主要的油源断裂,主要控制油气垂向运移,在成藏关键时期油源断层输导性控制油气差异成藏。"TR"不整合是该区最重要的区域角度不整合,可分为基岩不整合和侏罗系不整合2种类型,均发育3层结构,包括底砾岩层、风化残积层和半风化层,其中基岩风化残积层和半风化层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主要控制油气的长距离横向运移。断裂和不整合配置关系可分为2种组合类型、3种组合样式,组合类型决定成藏模式,组合样式控制优势运移通道和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锦州25-1南基岩古潜山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锦州25-1南基岩古潜山油藏的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以及充注期次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油藏的油气成藏模式.锦州25-1南油田太古界原油的油源包括辽西凹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和辽中凹陷东三段烃源岩.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在东一段沉积过程中或者更早的沉积期进入主要生烃期.辽西低凸起东、西两侧油气通过两种不同的输导系统向低凸起上运移.在锦州25-1南西侧,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由辽西一、二号断层所组成的断层输导系统,而在锦州25-1南东斜坡,不整合-断层-砂体所组成的复武输导系统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锦州25-1南地区太古界原油和沙河街组原油具有相同的成藏期次,都是在东一段沉积末期一期充注成藏的.锦州25-1南基岩古潜山油藏成藏模式具有双向油源-复式输导-双向运移-不对称充注-单次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深化邵家地区北部断阶带沙四段灰岩油气成藏研究,明确下步勘探方向,以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成藏差异性理论为指导,结合油气藏分布特征,在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沙四段灰岩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邵家地区北部断阶带沙四段灰岩油气藏发育4种油气输导体系,分别为断层上、下两盘烃源岩与储层对接初次运移侧向输导体系,上覆中—高成熟度烃源岩初次运移纵向输导体系,深大断裂二次运移纵向输导体系以及不整合面二次运移侧向输导体系。在这4种油气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下,研究区发育3种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油气纵向运移构造成藏模式、油气侧向短距离运移岩性成藏模式和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差异聚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气成藏机理,利用钻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通过油气来源和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合成藏期次分析,明确了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藏运聚特征。结果表明,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气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研究区断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沙三下亚段发育厚层骨架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均具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藏成藏期为东营组沉积期,在成藏期内,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高渗透性砂砾岩扇体形成的立体输导体系运移至砂砾岩扇体中,由上覆厚层泥岩地层遮挡而形成构造-地层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缘春光油田地层-岩性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光油田位于车排子凸起斜坡带上,构造较为简单,油气成藏类型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属于源外成藏。新近系沙湾组、古近系和白垩系是主要的勘探层系。通过沉积特征研究,认为新近系沙湾组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古近系、白垩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明确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春光油田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首先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东部昌吉凹陷和南部四棵树凹陷均具有供烃能力,二叠系和侏罗系是主要的供烃层系。输导条件是春光油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对不整合面、厚砂体和断层这3种输导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春光油田存在一套高效的复式输导体系,并建立了该区的油气输导模式。分别对新近系沙湾组岩性油气藏和白垩系、古近系地层油气藏特征开展了研究,确定了各个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最终建立了春光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有效的指导了春光油田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2.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90,自引:4,他引:86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输导系统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三种主要构成要素。据此提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简单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类型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系统可控制底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砂体-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观察、镜下鉴定等对不整合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定量评价了不整合的油气输导能力.结果表明,不整合面下风化岩石中裂缝、溶孔发育,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主要受不整合结构层的渗透性、厚度、连通性以及遮挡层发育程度、油气运移动力、油气的密度和粘度等因素控制.综合各项影响因素建立了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利用此公式对济阳坳陷太平油田古近系—新近系与前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太平油田古近系—新近系与前古近系之间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比较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油气田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藏特征、油气来源、输导体系等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JZ20-2凝析气田、JZ25-1S油气田、SZ36-1油田3个大中型油气田成藏模式的差异性。JZ20-2为单向双源成藏模式,以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区域超压盖层分隔,上部东营组正常地层压力油藏为辽中北洼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沿东营组二段三角洲砂体运聚而成,下部沙河街组及潜山超压凝析气藏则是由辽中北洼沙河街组烃源岩释放出的超压凝析油气沿不整合运聚而成。JZ25-1S为双向油源混合型成藏模式,辽西凹陷的油气沿西侧辽西1号、辽西2号边界断层垂向运移到辽西低凸起,同时辽中凹陷油气沿东斜坡不整合、砂体侧向运移,最终两个方向油气在JZ25-1S构造沙河街组二段砂体或太古界潜山储集体混合聚集成藏。SZ36-1为单向油源成藏模式,辽中南洼的油气沿油源断层-三角洲砂体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至SZ36-1构造东营组二段砂体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5.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47  
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为例,剖析了不整合面的结构特征。若不整合面之上无风化黏土层而为砂岩,不整合面多为流体输导体;发育风化黏土层时不整合面多形成圈闭。不整合面、断层和输导体构成优势运移网络,在断陷盆地表现为“近源”油气运聚,有陡坡带断层运移-不整合面分配和缓坡带不整合面运移-断层调整分配2种成藏模式;坳陷盆地多为“远源”油气运聚,不整合面与断裂构成的输导体系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导致油气呈阶梯状运移聚集;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为“源上”油气成藏,断层沟通上、下不整合面“系统”,油气呈“之”字形运移。不整合面的结构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且随时间而逐渐演变。图8表1参62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特征,建立了马海―南八仙构造带输导体系类型,并系统总结其成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马海―南八仙地区主要发育连通砂体、断层及不整合3种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断层单一型、断层―砂体复合型和断层―不整合复合型输导体系,这些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成藏类型、成藏期次、油气运移距离和油气空间分布规律、生储盖组合形式,并决定了马海―南八仙构造带具有"油气多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通王地区中古生界油源主要来自于牛庄洼陷新生界Es4、Es3和Ek2烃源岩,新生界生成的油气在异常压力作用下通过断层、不整合和砂体输导体系向中古生界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运移。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特征,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新生古储-复合运移模式,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不整合、断层和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识别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泰州组一段3套骨架砂体和系列断层相互配置,形成了连通砂体型、断层型、砂体—断层复合型3种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泰州组一段1砂组,以连通性较差砂体为输导体系,发育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2+3砂组中,以断层或砂体—断层为输导体系,发育构造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19.
春光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之上,属于远源成藏。昌吉凹陷、四棵树凹陷不同层位、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经红车及艾卡走滑断裂带纵向调整,沿石炭系顶不整合面及沙湾组沙一段骨架砂体侧向广泛运移,再经次级油源断裂沟通,在春光油田沙湾组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高效输导体系是春光油田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春光油田为典型的"它源供烃、复式输导、地层岩性控圈、立体富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