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过40多年开发历程,X区块开发中存在底水锥进严重、油井套损严重等问题,影响区块开发效果,为此在对区块剩余油潜力评价基础上,优选老井侧钻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较好效果,共实施10井次,阶段累产油3.5万吨,提高采收率0.46%,在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下步计划继续对12口套损井实施侧钻,预计增加可采储量6.2万吨。  相似文献   

2.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配套挖潜对策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大港油区的港东开发区,根据以纵向1118个时间地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提出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层内渗流屏障、注采滞留区、边底水锥进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认识的基础上,以单砂体或流动单元为挖潜调整对象,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改变非主力层的驱动方式,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液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防砂、重复射孔、深度调剖等措施。港东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实施配套挖潜措施后,提高了高含水期的开发效益与水平。图1参17  相似文献   

3.
一、剩余油研究方法 目前苏北油区多数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针对小断块油田特点及开采现状,近年来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苏北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判识方法和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有:精细油藏地质建模技术、地质综合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饱和度监测技术、CO2混相驱及室内微观水驱油实验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水驱断块油藏构造低部位剩余油富集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滨南油田的油藏精细描述成果,发现在水驱油藏开发后期,条件适宜时构造低部位仍存在数量可观的剩余油。综合利用薄片分析、油藏开发动态等资料,分析了该类剩余油富集的成因,指出了孔隙结构、正向微构造、水驱压力是控制构造低部位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在滨35—64块预测了四个剩余油富集部位,其中两个部位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牛16断块"双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曾艳 《特种油气藏》2004,11(2):33-35
牛16断块经过长期高速开发和多次调整,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本次结合油藏特征及开发现状,从沉积微相研究入手,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确定各单砂体剩余油富集区。通过综合挖潜工作,原油产量保持稳定,综合含水有所下降,采收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投产初期产量高,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日益突出,产量递减幅度不断加大。在对濮城结合部断块油藏构造再认识和剩余油分布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引用物理和化学等配套技术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物理法改造油层,不会产生二次地层污染,且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7.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层内的分布异常复杂,本工作综合应用油藏动态综合分析法、小层沉积微相法、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入手,对王102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局部构造高部位、断层附近、井间滞流区;并针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利用侧钻、打新井等多种工艺措施手段挖掘剩余油潜力。区块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采收率提高3.6%,增加可采储量21万吨。  相似文献   

8.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跃进2号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河3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31断块的采收率,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水动力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挖潜。经矿场实施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采收率由42.2%提高到45.98%。实践证明侧钻井、定向井、水动力学方法是复杂断块挖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水平井挖潜边底水构造油藏剩余油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针对长堤油田桩1块Ng6层油藏高含水,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剩余油的实际情况,利用水平井开发剩余油.实施的4口水平井累计产油3.75×104 t,提高采收率3.75%,增加可采储量13.9×104 t.分析认为油藏含油饱和度、原油粘度、次生底水、周围老井开采程度以及采液强度是影响其产能及含水上升率的主要因素;在水平井地质设计时,应避开老井水锥影响半径影响区域,并尽量保持水平段远离油层底部;在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减缓含水上升速度,并选择合适的提液时机,以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提高八面河稠油断块油藏采收率的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八面河油田稠油断块油藏特点,提出了交替注水注稠油、利用海水回注、改变完井射孔和防砂技术提高油层温度、合理调整生产压差等五项提高水驱采收率、增产稳产措施,这对于同类型稠油油藏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天科 《钻采工艺》2012,35(1):27-31,9
胜利油田复杂断块油藏较多,构造和断裂系统复杂,断块面积小,含油层系多,含油井段长,层间物性非均质严重,层间和层内矛盾突出。为了有效的开发复杂断块油藏,在永3断块应用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钻完井技术。提出综合利用造斜率的预测与控制技术,采用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两种方式,调整钻井液性能,采用多级控压滤饼酸洗工艺,免钻塞筛管顶部装置,尾管筛管顶部注水泥工艺等措施,提高了该断块水平井、复杂结构井的钻井和固井质量。在永3-斜177井和永3-平6井应用该技术效果显著,成为高效开发胜利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五号桩油田桩75块特高含水期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开发调整方案,采取钻补充完善井、改变液流方向等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是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确定出了隔层的划分标准,定量的将研究区内隔层划分为四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隔层在油藏开发动态上的反映,研究了隔层和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根据断层和潜山内幕隔层的空间组合关系,将剩余油分布模型划分为三大类六亚类,最后预测出潜山内部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块和层段。  相似文献   

15.
中原油田卫城81断块油藏发现于1980年,生产多年后产量下降.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进行储层研究包括四个主要环节①数据准备;②建立井模型和地层格架模型;③三维空间赋值;④图形显示.以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准层序组第五准层序(S425)为例对中原油田卫城81断块沙四段进行了确定性储层建模.首先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然后对测井曲线进行数字化和二次解释,接下来将解释结果网格化,最后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为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断块油藏的测井储层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块油藏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资料的处理及储层评价应始终考虑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储层、不同沉积相带以及不同开发时期的测井响应、岩性、物性、韵律性、电性及含水率等均不相同,根据这些差异和特点,分别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解释模型和计算模型,提高了解释精度。勘探和开发阶段测井资料的处理除应考虑岩性、沉积相带、注水后储层结构变化外,还应考虑断块的复杂性及断块之间的联系。依据处理出的储层参数,结合断块油藏的特点,引入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并总结出了定性、定量两种测井储层评价方法,与钻井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吸收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区的构造,储层,流体特征及油藏开发特征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定量描述,为油田开发下一步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并总结出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形成剩余油定量表征的一套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应在三维地震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利用数值模拟等定量化描述手段,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作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8.
复杂断块油气藏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剩余油研究方法、模式的调研,结合中国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和复杂断块油气藏的特殊背景,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法、水驱曲线法和产量递减法三结合”的剩余油研究思路.突出油藏的静动态结合,分析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将次模式应用于S23断块东部单元沙二下一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用,效果较好,这对于加深对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为油田挖潜治理和合理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复杂断块油藏复合驱增油效果及其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层系多、断块尺寸小、层间非均质性严重以及笼统注水开发波及效果差等特点,采用现代油藏工程理论、仪器分析和物理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和复合驱开发效果以及剩余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井网密度、油井类型以及布井方式等因素对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和复合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存在影响.对于平面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和复合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远离主流线的两翼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边角区域,通过增加井网密度或采用水平井等技术措施可以改善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和复合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可以达到10%左右.这些研究认识对复杂断块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找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成藏过程及模式研究基础上,对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的空间匹配关系及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断—源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平面分布范围,其中断—多源空间匹配关系油气最富集,其次是断—单源空间匹配关系,最差为断—无源空间匹配关系;断—盖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纵向分布范围,断接厚度大于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油气在其下成藏,反之油气在其上、下均有成藏;断—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高砂地比地层是油气侧向分流运移和成藏的有利位置;断—圈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的部位,油源断裂附近的圈闭易于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