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与安装等多学科的科技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油气集输技术的发展,在原油集输、天然气集输与处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原油集输技术串联管网集输工艺串联管网集输工艺核心是采用油井远程临测计量技术,实现管网的串联布局,简化流程,改变传统的计量站模式,节能、节地,并可降低投资.应用该工艺,大量节约单井投资和集输系统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行业的稳步发展都要依赖原油和天然气,目前我国该类资源的开发已经步入了高含水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含水期油气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原油和天然气行业发展现状对相应的处理工艺技术和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了确定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的主要依据,把油田油气集输工艺分解成分井计量、集油、集气、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原油储存、天然气脱水、轻油回收、轻油储存,输油、输气等12个单元,提出了根据油田地质特征、采油工艺、原油及天然气性质,采用单元操作的适用工艺方法。分两次登完。  相似文献   

4.
由于油田和气田天然气的集输处理有很多不同,在标准修订时,将GB 50350—2005《油气集输设计规范》拆分为《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和《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即将颁布的《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是陆上油田、滩海陆采油田和海上油田陆岸终端的油气集输工程设计。阐述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调整的主要内容,对油气集输术语、原油脱盐及脱硫化氢、老化原油、储罐储存系数等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该规范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油气田生产发展、油气集输技术水平提升、石油石化行业改革和油气集输工程的经济性需要,对油田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油气集输工艺过程及流程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油气集输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气液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净化、轻烃回收、污水处理和油、气、水的矿场输送等环节,对流程选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计算油、气、水物理性质参数(如地面脱气原油粘度、饱和原油粘度、不饱和原油粘度、溶解油气比和原油体积系数等)的较新公式,并给出了计算水的粘度、原油-天然气和水-天然气的表面张力公式,可供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和油气集输工作者使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庆油田部分老区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地面工程效率低下的现状,研究油气集输与处理工艺各个环节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指出不仅要减少油气集输的动力、热力消耗和原油脱水工艺的能耗,而且要采取油气密闭集输、原油稳定、轻烃回收等一系列工艺技术,减少油气集输过程中的油气损耗。针对油气集输长距离、高回压的丛式井组,积极探索降回压工艺和伴生气利用工艺技术,最终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油气集输系统是一个涵盖石油天然气收集、储存、粗加工等工艺的复杂综合系统。油气集输需根据设备原始参数和经验进行,确定最终的流程。信号采集系统通过在油田井场、集输管线等位置安装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全天候监控目的井、计量设备、中转联合集输管网等,并及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处理、编辑,上载至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具有综合分析实际生产状态、及时调控、危险行为报警等诸多功能。为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需要在研究现有油气集输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开发更先进的自动化工艺,主要包括研究原油初步处理工艺,提高处理速率和纯度;研究混相分离技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研究混相运输技术,减少分离次数和管线铺设;优化管道参数,提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这就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油气生产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天然气的技术处理工艺,为了保障天然气的稳定生产和原油的高效产出,油田企业必须要不断创新,采取更加现代化的措施来不断提升天然气集输处理工艺的水平,本文就天然气集输工艺与处理措施展开论述,分享经验。加强对先进处理技术的研发,提高天然气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的水平,不仅能带动油田的生产效率,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油气分离设备天然气量的计算,由于地层油气比和集输工艺流程有关参数的不同而不同。众所周知,原油与天然气是相溶的流体,而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油气比)随着集输系统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油气分离设备分离出的天然气量控下式计算:Vg—Q(Rs,-R。l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是集油田伴生气浅冷、深冷和原油稳定与一体的油气初加工企业,主要担负大庆油田天然气集输、原油稳定、轻烃回收及民用天然气开发利用等任务。由于冬夏温差较大,用气量差别也很大,这就造成了天然气冬季用气紧张、夏季富余的季节性矛盾。通过开展大庆油田油气初加工系统生产运行方案研究,综合考虑采油厂的原料供应能力、下游用户需求和装置检修情况、分公司生产检修等主要因素,以日数据为单元精细分解系统的供产销平衡,合理安排分公司装置检修时间和调气方案、储气库的注采调峰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为科学进行生产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矿场油气集输是指把各分散油井所生产的石油及其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的初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合格原油和天然气,分别送往长距离输油管线的首站(或矿场原油库)或输气管线首站外输的全部工艺过程。在油田,从井口到原油和天然气外输之间所有的油气生产过程均属油气集输范畴。主  相似文献   

13.
胡尖山油田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和创新发展特色,吸收利用实用技术,已在原油集输和处理、天然气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注水工艺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油田地面工艺技术.丛式井组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管线自动投球清蜡技术+油井功图计量的原油集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胡尖山油田井组原油集输需求,但因地理条件、地面施工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管线外漏或埋深不够,管线过长,致使井组回压较高,建议在该种井组安装电磁加热装置,可起到降回压作用,并能够满足数字化油田无人值守的需求.油气密闭混输工艺在胡尖山油田应用效果较好,不仅减轻了空气污染,还为下游站点和燃气发电站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可以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4.
叶植荣 《石油学报》1980,1(Z1):119-126
大庆油田由十一个大小油田组成,不仅地处高寒地区,而且原油物性差异较大,这给原油的收集和输送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二十年来,结合大庆地区的气候特点、原油物性和不同的注水方式,研究和选用了五种油气集输流程,较好地解决了原油集输贮运及初步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15.
管道集输是目前油气集输的主要方式,输油管道的合理设计是保证油气集输的重要前提。本文以M油田原油集输管道为例对输油管道的合理设计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原油含硫化氢腐蚀管线的原理、特点等方面,并总结了含硫油气集输管道常用的防止腐蚀的方法。对于原油油气集输管道的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油气管道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几十年来,中国长输管道技术不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高凝含腊原油的加热输送、原油热处理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天然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方面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管道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管道行业应加强对油气输送工艺、油气储存技术、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及配套技术、油气管道运行管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管道施工技术6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辽河设计院负责完成的“沈阳高凝原油集输工艺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包括:(1)高凝原油物理性能、流变性及降凝、降粘减阻、原油热处理、掺稀释剂等技术;(2)摸索了两座高凝原油的集输方式、油气分离、计量等工艺参数及流程;(3)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高凝油集输工艺,二级布站油气集输、计量、分离、脱水的油气处理系统;(4)研究了保证高凝原油安全生产的配套技术措施,自限式电热带、集肤效应伴热、电热解堵、管线保温等。通过反复优化,形成了“高压动力液定量分配密闭循环,无泵  相似文献   

19.
油气集输及处理 八日︺︻勺n︸只1 IQ乙9︺9︺ 标题国外油田油气集输流程(一)低压交流电清蜡新工艺对改进油田乳化液聚结条件的研究引进液压抽油机采油超声波采油技术的应用国外油田油气集输流程(二)微波辐射原油脱水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油田低温空分制氮工艺适用于所有流态的广义曳力系数国外油田油气集输流程(三)高含水油田原油预脱水游离水分离器重力分离的分析铅直和倾斜管路中油一水两相流的流动型态用计算机程序来设计输送含蜡原油管线所用的计算式期,1‘.1112l7119‘︻了介乙11 J.1.‘立,112l62 3 3 3 4 44油田注水技术及水处…  相似文献   

20.
工业汽轮机正在许多工业部门的节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工业汽轮机在油气集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油气集输系统采用工业汽轮机的条件分析 1.油气集输系统的能耗特点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有不加热集输和加热集输两种方式。我国许多油田的原油集输(包括管输),是采用加热集输方式。油气集输的主要设施集中在联合站和中转站,耗能的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