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主要赋存状态以及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几种常用研究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结合滇黔桂地区部分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资科,对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5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油气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对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进而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目前包裹体分析可以分为无损分析和破坏性分析2大类。无损分析样品制备步骤相对简单,且是一种可以具体到单个包裹体的原位分析,实验数据客观、有针对性,但该类方法是基于光学特征而进行的一种间接测定方式,其对成分的检测是定性或半定量的,要进行精确的检测需借助破坏性分析,单个包裹体样品量难以达到仪器的检测下限。破坏性分析主要是针对包裹体群进行,指示意义不够明确,对有选择的数个相同性质的(如同源或同期)包裹体进行释放、收集,进而进行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检测应是下步包裹体分析的突破口;氢同位素组成蕴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有望成为今后油气包裹体实验分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潜江组和新沟咀组包裹体可划分为8期7种类型,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包裹体一般大小10~30μm,均一温度35~120℃,含盐度10~35wt%,烃类包体占30%。通过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区内烃源岩演化程度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成熟阶段。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石油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于早第三纪末及其以后,石油大规模运移聚集发生于晚第三纪中晚期。  相似文献   

4.
单个油包裹体组分对油气运移成藏研究意义重大,但如何准确获取它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并分析了目前单个油包裹体组分研究的方法技术,可归纳为破坏性测试法、组分预测法和原位无损分析法。每种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单个油包裹体的组分分析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急需在仪器升级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油气包裹体成分及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包裹体中流体的地化特征,是研究油气包裹体成分的有效手段,为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以及判断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油气运移通道等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含油包裹体在线激光剥蚀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新开发的流体包裹体激光剥蚀成分分析系统,利用波长为193nm的准分子激光对单个含油包裹体宿主矿物(如石英)进行剥蚀,释放其中包含的油气组分;通过在线冷阱富集后导入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得到单个流体包裹体中捕获的原油组成地球化学信息,类似于原油、烃源岩等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包括轻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以及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化合物等均能够从含油包裹体在线激光剥蚀GC-MS分析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油田断裂中构造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在断裂构造岩中大量保存。利用构造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荧光、均一温度及同位素等调试结果,分析研究了其在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以及断裂的力学性质、应力场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流体包裹体在油田断裂研究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并在断裂构造岩中得以大量保存,通过对油田断裂构造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能直接或间接得到许多有关流体(油、气、水)性质、活动特点及断裂构造特征的信息。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油田断裂研究的理论基础、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及流体包裹体在烃类运移研究、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及断裂构造分析中的某些应用,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用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客观认识该方法的不足、局限性和发展前景是有效应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的前提。通过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和研究实践,讨论了目前在利用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单纯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得出的成藏期次其可信度较低;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和形成压力的测定对多期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包裹体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流体包裹体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等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系统地观测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分布特征、均一温度、冰点、盐度及单个包裹体成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盆地中部气区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的成藏期次和运移方向。研究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比较复杂,有机包裹体占5%~80%,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0~180℃,冰点为-1.0~-13.5℃,盐度多大于5.0wt.%,密度为0.922~1.065g/cm3。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区天然气主要成藏期至少有两个,即晚三叠世末和早白垩世末;这两期天然气的运移方向总体上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  相似文献   

11.
油气储层流体包裹体包含着油气成藏时丰富的微观地质信息。采用LABHR2VIS LA-BRAM HR800型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分布有低饱和烃类包裹体、沥青质烃类包裹体、饱和烃包裹体、CH4包裹体、CO2包裹体和纯盐水包裹体6种类型,其中含CH4包裹体、CO2包裹体和含烃包裹体较为丰富,占到50%以上。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结果分析,反映苏里格大气田成藏时曾有丰富的不同成分组成的烃类流体充注,与烃类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00~180℃,主峰温度在140~150℃之间。依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实测结果,结合沉积埋藏史和古地温史,推算出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主要充注成藏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Ma)。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克依构造带包裹体油气地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薄片观察和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克拉2气田所处的克依构造带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光谱、色谱及色谱-质谱的测试分析。取得了古地温数据、单个有机包裹体成分、群体包裹体的有机组分及生标参数等资料。据此分析克依构造带古地温演化特征、储集岩成岩阶段、包裹体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油气运移演化阶段和聚集程度。表明克依构造带油气地质特征具有东西分段、垂向非线性演化的格局;古地温演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从西向东古地温呈现高→低→高的变化特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表明,油气演化具有多期性,分析井中发生2次或3次油气运移和充注。克依构造带的成岩阶段应为中成岩期,其中第Ⅰ、Ⅱ、Ⅲ期包裹体分别形成于中成岩期的早-中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的总体特征反映了群体包裹体为多期油气混合的结果。其中第Ⅰ期有机包裹体代表凝析油(气)形成阶段;第Ⅱ期代表凝析气形成阶段;第Ⅲ期代表干气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刘斌 《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87-391
利用流体包裹体手段对盆地中主要生油和储集层的下三叠统、二叠系和泥盆系中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岩石中流体包裹体捕获过程可划分出7个不同时期,并分别与沉积成岩和构造各阶段相对应。文中提供了各个时期油气生成运聚环境的热力学参数,同时分析了两个地点油气生、运、聚的演化历史;主要认识可归纳为:油气初次运移与异常压力有关;构造运动引起油气多次运移;而构造裂隙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运移为多相态不混溶流体;指出本区三叠统为最好的油源岩,下泥盆统为本区的气源岩;本区北部火山岩对油气的富集作用有益;东南部的花岗岩侵入作用对油气成藏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红柳泉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中国陆上找油的重要目标,其成藏条件和过程的研究对陆相油气勘探有指导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油气成藏过程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的红柳泉油藏进行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定量荧光分析,从流体演化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红柳泉油藏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红柳泉下干柴沟组下部油藏原油来源于咸化湖盆母质烃源岩,为同源的低成熟度原油,原油特征一致且不存在高成熟度原油;该区发育3类油气包裹体,早期为低成熟度的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晚期为高成熟度的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伴生的气包裹体.该油藏经历了干柴沟组沉积末期(约26 Ma)低成熟油充注和上油砂组沉积期(5 Ma)至今油气调整与改造成藏过程,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是早期低成熟度油气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输导体系向上调整运移至浅层分馏与脱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油气包裹体在莫索湾地区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二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16.
有机流体包裹体是含油气系统中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盆地流体生成、运移和演化的信息。系统观测了川西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须二段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的有机包裹体,并选择性地对某些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而后结合构造埋藏史和烃源岩成熟热演化史对川西南部须二段气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川西南部须二段气藏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连续的,经历了印支晚期少量注入,到燕山期大量注入,再到喜马拉雅期调整、少量注入的过程,其主要充注时期为燕山期(195~95 Ma)。该研究成果对认识研究区气藏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和勘探部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多个砂岩油藏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后发现,石英颗粒中普遍发育一类油-气-水不混溶包裹体。这类包裹体非均一捕获了油-水两相,表现出油-气-水三相共存、均一温度异常高、同一组合内包裹体气/液比和均一温度分布离散且无规律、气泡紧靠包裹体内壁、降温后不共结等特征。因镜下特征与盐水包裹体相近,其异常高的均一温度易对测试结果造成严重影响,仔细观察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和降温后的共结现象能够准确地进行识别。包裹体内油相组分以沥青质为主且吸附在包裹体内壁上,反映这类包裹体的普遍发育与矿物颗粒对原油沥青质中极性组分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薄片观察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最大的气藏克拉2气藏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测试分析,得出了与有机包裹体伴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捕获温度、盐度等参数以及有机包裹体的物理参数和成分数据,从而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序次,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上白垩统不同成岩期次的古地温梯度,分析了克拉2气藏油气的充注期次、演化运移特征和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