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架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发育。农安、四家子等反转构造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的正反转构造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反转构造邻近生油凹陷;构造反转改良储层物性;构造反转增加油气聚集场所;构造反转促进油气运移。构造反转与油气运移时间匹配良好,则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小合隆构造、颜家屯构造是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讨论了裂谷盆地反转强度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没有反转的简单裂谷有较高的勘探成功率,油气聚集分散,局部反转裂谷也具有较高的勘探成功率和大量油气聚集,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匹配;区域反转裂谷的勘探成功率较低,这在于反转期油气发生再分配,生物降解,剥蚀或沿出露型断层的渗漏等常导致油气散失。上述两种反转裂谷盆地的油气储量常常集中在一个大油气田中。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是具有双层基底的叠合盆地,被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根据残余盆地的特点,从盆地周边,基底和盖相互影响的角度,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格局,将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吐鲁番坳陷,艾丁湖斜坡,了墩隆起,哈密坳陷和南胡戈壁隆起,基底构造控制了这些构造单元的分布。用构造区的概念探讨盖层构造发育规律与区域构造边界之间的成因关系,把盆地内部盖层构造分为4个构造区: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构造带,讨论了背斜斜造的主要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在中、新生代发生了构造反转,这是该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科学问题。综述了有关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反转的研究概况、研究进展及有关盆地的基本特征;指出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中的中小型盆地的伸展结构保存较好,反转构造较为清晰,而大型盆地构造复杂,其前陆地区的构造反转特征相对清晰;据此提出了构造反转盆地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认为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与成藏的控制作用和反转盆地中油气的分布规律是未来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个盆地往往有复杂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或多或少的受构造反转的影响。构造反转的意义在于这种构造能控制油气藏的发育。目前,关于残留盆地的理论,预示着一种新的油气勘探思路,而反转构造首当其冲。提出了反转构造的定义,分类及反转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给出了若干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盆地例证。  相似文献   

10.
伸展构造体系中反转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反转构造作为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已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反转构造是一种良好的油气生成、运移和存储的空间组合,是控制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构造类型.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概念及样式、反转构造识别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东部伸展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构造、断裂系统、沉积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冷东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提出构造活动控制生储条件;断裂系统控制圈闭和油气聚集;多期成因类型的砂砾岩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有利构造与岩相带匹配是油气富集的关键。油气分布具有“上稠下稀、东稠西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内二叠、三叠系两套烃源岩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发育三套生储盖组合, 以上二叠统为生油层,中、上三叠统为储油层的生储盖组合最为有利, 而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下侏罗统存在两套局部储盖组合,其圈闭分布与二叠、三叠系的圈闭分布基本一致。综合评价认为:鄯善孤形带、红连区带、葡北带和北部山前带是台北凹陷开展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所谓正反转构造是指早期深层为负向变形,晚期浅层反转为正向变形的一种叠合构造。松辽盆地北部目前发现26个正反转构造,组合成4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按其与早期正断层的成因关系,可划分为断层控制型与非断层控制型两大类。这些正反转构造自晚侏罗世以来,均经历了拉张裂陷→坳陷沉降→构造反转的三个发展阶段。构造演化的结果,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横向上由于反转期的挤压应力来于东部,正反转构造带的褶皱强度有由东向西减弱的规律。区内正反转构造具有面积较大、圈闭完整、直覆于凹陷之上的特征,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根据烃源条件比较认为,区内长春岭、克山-大庆反转构造带是寻找油气田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盆地从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包括挤压逆冲运动和伸展运动,但以前者为主。这两种运动在盆地演化中至少有两次更替,前中生代的挤压逆冲运动在中生代变为伸运动,至新生代又被挤逆冲运动所代替。这两种运动的交替变化就产生了负反转构造和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15.
辽河坳陷冷东油田原油分析显示:富4-甲基甾烷、贫γ-蜡烷的原油(A类)主要分布于陈家洼陷内;贫4-甲基甾烷、富γ-蜡烷的原油(B类)主要分布于冷东断裂带中南部和雷家地区;具有中等含量4-甲基甾烷和γ-蜡烷的原油(C类)分布于冷东断裂带中北部。A类和B类原油分别源于本区沙三段和沙四段优质油源岩。C类原油的特征反映它是A、B两类原油的混合,它在储集层空间格局上的变化,显示原油成藏过程中后期原油(A类)灌注油藏的方向以及对早期原油(B类)的驱替与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冲断构造带储油构造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坳陷发育有冲断构造带,逆冲方向自北向南,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到上新世。根据冲断构造成因和圈闭条件,可刊分出6种储油构造:背斜、双重构造、重迭断坡背斜、冲断三角带、下盘断坡带和膏盐岩刺穿构造。  相似文献   

17.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存在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2套生油层。其中,下白垩统中沟组下段有机质丰度类型最好,但尚处于低熟阶段;成熟的、中、下株罗统是极重要的生油层。营尔凹陷内,2套生油层生物标志物分布截然不同;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原油是2类自生自储原油;3个异常高压流体带严格控制油气的纵向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西北挤压型沉积金地主要油气富集区的地层流体压力与油气运聚关系的探讨,划分了油气运聚的5类流体压力模式:①紧邻泥岩压力封隔层的砂岩顶部出现流体超高压带,之下为正常压力(Ⅰ型);②泥岩压力封隔层之下的砂岩内部出现流体超高压带(Ⅱ型);③泥岩压力封隔层之下的砂岩仍为正常流体压力(Ⅲ型);④不存在泥岩压力封隔层,地层流体压力正常(Ⅳ型);⑤技致密岩石围限的高压异常流体砂体(Ⅴ型)。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塔中地区和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及吐哈盆地、酒东盆地的重点油气富集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泥岩压力科隔层的存在不仅是砂泥岩层系中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也是储集层中形成高压流体异常带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中国西北挤压型盆地研究超压泥岩封隔层并预测其分布,能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发育2套主力生油岩,即青山口组一、二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在2套生油岩之上、之间和之下均发育含油层,由于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不同,造成了油气运移方式和成藏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见油气显示井及已经发现的油气藏进行油源对比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把黑帝庙油层的油藏归纳为叠瓦状原生油气藏和串珠状次生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叠瓦状原生油气藏受生油凹陷控制,主要分布在古龙凹陷和长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油源主要来自凹陷内嫩江组生油岩;串珠状次生油气藏油源来自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藏,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油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生油岩。  相似文献   

20.
塔中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模拟及油气运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 ,根据构造地质剖面图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对三维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现今仍有活动的几条断裂使局部应力场复杂化,控制了油气的再次运移,使油气重新调整成藏。总的来说,该区断在新生代的活动有利于油气沿断裂带运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