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叶秀茹  汪万飞  付红 《油田化学》2024,41(1):108-115
原位CO2 泡沫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原位CO2 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优化了生气体系、泡沫体系以及注入参数,得到了最佳的注入量、注入速度和适用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 为70℃,地层水矿化度为10000mg/L条件下,得到可以作用于地层深部的原位CO2 泡沫体系,其配方为:2.1% 碳酸氢铵+1.6%醋酸+9.5%氯化铵+0.1%α-烯烃磺酸钠AOS+0.1%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DHSB,泡沫体积可达 810 mL,泡沫综合指数为15552mL·min。该体系形成的泡沫在油藏中部具有较高黏度和较大弹性的特性,能够 有效封堵高渗通道,表现出良好的封堵能力。在渗透率级差为6左右时,原位CO2 泡沫体系注入速度控制在1.0 mL/min左右,注入段塞量控制在0.3PV,能够发挥最佳的调驱效果。研究还发现,该泡沫体系在渗透率级差为 3.9~13.7的非均质储层中能有效提高采收率,而在渗透率级差为15.6的条件下,虽然未能显著提高低渗层采收率,但在高渗管中仍然有一定的洗油作用。本研究为原位CO2 泡沫驱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于春涛 《油田化学》2014,31(3):377-379
吉林油田CO2驱油藏物性差,渗透率差异较大,裂缝相对发育,注入CO2过程中出现气窜,严重影响气驱效果。为此开展CO2泡沫体系研究,扩大气驱波及体积,提高气驱开发效果。室内建立泡沫体系的性能评价手段,优选一种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的CYL泡沫体系,确定现场CYL泡沫体系的最佳加量为0.3%、气液比1:1。物模试验结果表明:裂缝性低渗透岩心中CO2泡沫驱采收率最高53.67%,CO2气驱采收率次之(35.74%),水驱采收率最低(23.42%)。CO2泡沫驱的效果明显好于水驱、CO2驱,现场开展CO2泡沫驱试验,注气压力由措施前的6.0 MPa上升到措施后的8.1 MPa,井组日产油由措施前的7.7 m3增至措施后的10.8 m3,措施效果明显,有效提高气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层间非均质性强,造成CO2驱易发生气窜,提高采收率效果欠佳,其中,CO2水气交替驱作为结合CO2驱和水驱优势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改善CO2-水交替驱的开发效果,开展了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研究。 方法通过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能测试评价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基本性能,并利用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及岩心驱油实验等,探究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驱油效果和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 结果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具备良好的界面活性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力,水驱后开展CO2驱、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驱、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交替协同驱,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0.91%、10.66%、16.25%,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及乳化作用的协同效应等。 结论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既可有效增强非均质特低渗砂岩油藏注CO2过程中气体流动性控制,又能够降低CO2萃取轻烃导致重质组分沉积的影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相似文献   

4.
在渤中25-1油田油藏下(温度135℃、矿化度6 556 mg/L),利用石英砂填制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填砂模型,考察渗透率级差对渤海非均质储层空气泡沫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极差增加,高低渗层填砂模型采收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渗透率级差从2.6增至8.7时,采收率增加3.00%,空气泡沫体系对高低渗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调剖作用。渗透率级差为10.5时,高渗层采收率提高10.98%,低渗层采收率提高10.02%,综合采收率提高10.50%,说明储层非均质性矛盾突出,泡沫体系对高渗透层不能达到完全封堵。  相似文献   

5.
CO2 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2 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开展了CO2 连续注入及CO2 -水交替注入后有机垢堵塞机理实验、储层润湿性实验及CO2 -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评价实验,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定量表征了CO2 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CO2 驱产生的有机垢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整体上CO2 与绿泥石反应导致的溶蚀作用更强,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且CO2 -水交替注入比CO2 连续注入引起的有机垢堵塞要弱,溶蚀作用效果更好,渗透率损失率更低,能够在中、大孔隙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整体上更能增大岩石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注水过程中,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水流度比的影响,注入水沿高渗层突进,降低注入水波及体积,造成低渗层剩余油富集。对储层进行调剖封堵高渗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调剖剂室内优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具有埋藏深(>3000m)、温度高(>120℃)、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低渗透油藏CO2 驱波及效率低、常规泡沫高温调驱性能变差等问题,构建了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HSD)和改性SiO2 纳米颗粒 为起泡剂的高稳定性超临界CO2 泡沫体系。研究了该体系在高温下的起泡性能和耐温性能;分别评价了纳米 SiO2 对超临界CO2 泡沫体系流变特性、封堵特性以及调驱性能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纳米颗粒强化超临界CO2 泡沫 的稳定机理。结果表明,高稳定性超临界CO2 泡沫体系表现出良好的起泡性能和耐高温特性,随着体系中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泡沫半衰期先增加后降低。在110℃下,0.5%的纳米颗粒可使泡沫析液半衰期由17min提高到40min,稳定性提高了近1.5倍。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体系的表观黏度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稠度系数由0.073增至1.220。在岩心封堵实验中,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态表观黏度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 加,封堵强度逐渐增强;超临界CO2 泡沫呈“颗粒状”堆叠排放,泡沫直径为10~20μm。超临界CO2 泡沫具有较 好的调驱性能,能封堵高渗透通道,迫使后续注入的CO2 进入低渗透基质中,从而提高采收率。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纳米SiO2 表面使其具有了界面活性,进而纳米SiO2 吸附到气液界面上,提高了泡沫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对应用CO2开发页岩油藏机理和规律的认识,系统论述了CO2在页岩油藏中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CO2对页岩油的快速增能、降黏、解堵、萃取和储层改造等机理;详述了CO2开发页岩油的技术特点和储层动用特征。随着CO2在页岩油藏注入量的增加,CO2与页岩油混合的p-T相图两相包络线区域变大,临界点上移,增加了页岩油藏的溶解气驱能量。由于页岩油藏中裂缝充分发育,CO2驱表现出严重的气窜,而CO2吞吐更适用于开发页岩油藏。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本质是CO2向页岩基质中的强扩散、传质和补能作用,且有裂缝存在的油藏进行CO2混相吞吐效果好于无裂缝油藏的非混相吞吐。CO2开发页岩油时主要动用页岩油藏内0.008 μm以上孔隙内的油,且大孔隙内的油先被动用。提高CO2对页岩储层的动用孔隙下限的方法为提高注入压力或增加有效吞吐周期,从而增强CO2在油藏中的扩散和传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油田多轮次自生CO_2调驱效果逐渐递减的问题,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一种利用pH值响应性深部液流转向剂优化自生CO_2调驱效果的方法。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一轮常规自生CO_2调驱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25.61%,二轮调驱已无增油效果;二轮调驱时加入0.1 PV凝胶,采收率可在一轮常规调驱基础上提高6.11%,但驱替压力由0.07 MPa增至0.7 MPa,表明凝胶体系能够改善调驱效果,但注入性差;二轮调驱时加入0.1 PV的pH值响应性堵剂,注入压力在0.05~0.35 MPa波动,最终采收率可在一轮常规调驱基础上增加12.33%,且调驱后注入压力无明显增加,表明堵剂具有良好的注入性,不影响后续注水。2015年和2018年,分别在渤海油田A区块开展了两轮次现场试验,一轮为常规自生CO_2调驱,措施后累计增油1 371 m~3;二轮为自生CO_2优化调驱,措施后累计增油2 317 m~3,较第一轮增油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页岩储层中的裂缝系统对CH4产量和CO2封存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储层地质特征有其对应的最优压裂方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储层人工裂缝参数对CO2封存和CH4开采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储层地质条件建立了页岩基质-裂缝双孔双渗均质模型,分析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中人工裂缝半长、裂缝宽度、裂缝高度、裂缝间距和裂缝数量对CO2封存量和CH4产量的影响。 结果CO2封存量和CH4产量与裂缝半长、裂缝宽度和裂缝高度呈正相关,其中裂缝宽度的影响最大,从5 mm增加到25 mm时,最多可使CO2封存量和CH4产量分别增加112.69%和87.11%。裂缝间距和裂缝数量增加可提高CO2封存量和CH4产量,但水平井长度相同时裂缝数量增加对CO2封存量和CH4产量的影响幅度远大于裂缝间距,当裂缝数量从2条增加到6条,最多可使CO2封存量和CH4产量分别增加151.92%和137.81%。 结论在开发过程中,合理增加人工裂缝的半长、高度、宽度和数量,可以实现高效CO2封存和CH4开采。   相似文献   

11.
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储层渗透率极低,改造后存在大量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采用注氮气吞吐方式开采易发生气窜,造成氮气波及范围小,页岩油采收率低.为了增大氮气波及范围、提高吉木萨尔页岩油藏的采收率,在评价泡沫封堵页岩裂缝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吉木萨尔页岩岩样进行了泡沫辅助注气吞吐试验,分析了泡沫辅助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了吞...  相似文献   

12.
定量描述非均质油藏化学驱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ASP数值模拟软件,采用正韵律二维剖面地质模型,分别模拟了水驱、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的驱油过程,分层计算了采收率、剩余油饱和度、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进行了指标对比。通过研究表明对于非均质严重的油藏,不同层段的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所起的作用不同。高渗层以提高驱替效率为主,低渗层以提高波及效率为主,中等渗透层提高波及效率和提高驱替效率相当。由于水驱后,剩余油大部分集中在上部,低渗透层是提高采收率主要潜力所在,提高上部低渗透层的波及效率对于提高总体采收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先调剖再注三元复合体系段塞是提高化学驱油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塔河高温高盐油藏强非均质性储层提高采收率的需求,开展了高温高盐油藏冻胶泡沫调驱技术研究。采用Ross-Miles 法和GSC 强度代码法,优选了耐温抗盐起泡剂和冻胶稳泡体系,进而确定了强度可调的冻胶泡沫调驱体系,配方为0.4%~0.5%HTSP 聚合物+0.09%~0.16%RELMNE 交联剂+0.2%~0.3%HTS-1 起泡剂,泡沫综合值是普通泡沫的2 倍以上。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评价了冻胶泡沫体系的地层适应性和提高采收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冻胶泡沫对地层有较好的选择适应性, 在0.6~3.3 μm2 范围内,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残余阻力系数增大,剖面改善效果明显。相比于普通泡沫、单纯气驱和水驱,冻胶泡沫技术能有效启动低渗油层,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26.93%,是普通泡沫的2.3 倍,是注气调驱的6.2 倍,且比普通水驱最终采收率提高14.1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塔河高温高盐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三维大型物理模型进行了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了非均质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波及系数变化情况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4种不同方法的驱油实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高渗层位的波及系数较大,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而降低剩余油饱和度的潜能较小,可通过二元或三元体系驱方式提高驱油效率来进一步挖潜剩余油;而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低,含油饱和度高,可采用调剖或高黏度聚合物驱扩大波及体积与三元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稠油区块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之后出现油汽比低、含水高的问题。伴蒸汽注入氮气和泡沫剂可以调整注汽剖面、提高波及效率、降低井间汽窜 ;伴蒸汽注入驱油剂可以提高注入蒸汽的驱油效率 ,提高剩余油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 ,筛选出适合伴蒸汽注入的泡沫剂和驱油剂 ,对注入工艺和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室内实验表明 ,伴蒸汽注入化学剂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针对J油田面临油田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指进现象严重等问题,研究了目标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及注采工况条件,制备了适合J油田的层内生气复合泡沫调驱体系.通过测定不同浓度配比的自生气体系生气量,优选出体系浓度及配比;通过搅拌法和泡沫扫描仪法,优选出起泡剂QP-5;通过成胶实验,筛选出强化剂体系(干粉聚合物3000 mg/L+交联...  相似文献   

17.
泡沫在不同渗透率级差填砂管中的调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芬  唐健健  陈凯  唐培忠 《岩性油气藏》2013,25(4):119-122,128
为了解决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采时蒸汽波及效率低的问题,利用泡沫作为蒸汽流度调剖剂,在温度为90℃的条件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测算了泡沫在不同渗透率级差的两并联岩心管中的阻力因子、高低渗管中产液速度变化特征及泡沫驱油时的采出程度与注入压差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起泡剂FCY产生的泡沫阻力因子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泡沫能使高渗管的产液速度减小,而使低渗管的产液速度增大;并联岩心管饱和油后采用泡沫驱,注入0.85PV泡沫时,才能形成有效封堵,而且渗透率级差越大,最终注入压差越低;泡沫驱能同时提高高渗管和低渗管的原油采出程度,但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高渗管采出程度略有增加,而低渗管采出程度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8.
PI决策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原油田是一个复杂断块砂岩油气田 ,储集层埋藏深 ,渗透率低 ,非均质严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来 ,高渗透层段 (或条带 )水淹严重 ,而中、低渗透层吸水很差或根本不吸水 ,剩余油比较富集。这部分油单靠强注强采、加密井网以及其它常规工艺措施很难采出来 ,而三次采油成本很高 ,且注入水波及系数也难以有大的提高。对PI决策技术在油藏整体调剖堵水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证明 ,通过PI决策整体调剖 ,能有效地封堵高渗透层或条带 ,使油藏在平面和纵向上压力指数值基本接近 ,力求达到储集层在平面和纵向上均质化 ,改善中、低渗透层 (或条带 )的吸水状况 ,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和注入水利用率 ,遏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 ,提高水驱采收率 ,延长油田稳产期。对中原油田 1 3个区块的PI决策整体调剖分析和评价 ,证明无论是在油藏吸水状况、产能及含水变化态势、水驱采收率变化 ,还是在经济效益等方面 ,都有较大的改善 ,油田开发水平明显提高。图 2表 3参 3 (王元胜摘 )  相似文献   

19.
单独的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和单独的低频水力波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稠油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在温度为80℃、化学生热生气剂(碳酸氢铵)浓度为0.6 mol.L^-1的条件下,应用填砂管模型,分别对波动和不波动条件下就地CO2驱油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独的碳酸氢铵就地生成CO2具有较好的驱油能力,单独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室内原油采收率可达22.4%;而波动辅助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油具有更好的驱油效果,原油采收率达26.9%,比单独的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提高4.5%左右,这为提高稠油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A simple 3-D physic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in-situ combustion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Gas over-ride phenomena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instability of combustion process; gas override results in poor sweep efficiency with subsequent low oil recovery. However, the use of horizontal wells in direct line drive arrangement has shown a great deal of combustion stability and propagation by means of controlling gas override This paper has extended the scope of using horizontal wells in direct line drive configuration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Three case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first case, a dual-layer permeability of sand was used (a high permeability layer on top and a low permeability layer on bottom); in the second case, placement of the aforementioned layers was swapped, and in the third case, a high permeability streak was sandwiched between two low permeability layers of fine s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stable combustion front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first two cases with a high oil recovery,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bustion process markedly deteriorated when a high permeability streak layer was utilised as a result of a sever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due to oxygen channelling through the streak, with subsequent poor sweep efficiency and in turn low oil recovery. The use of horizontal wells as producers and injectors in a line drive configuration is beneficial and effective for minimising the effect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