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察了沸石催化剂FX 01上苯与二乙苯的烷基转移反应,发现反应原料中存在的水及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水对FX 01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均有较大影响。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催化剂表面B酸量减少,B酸强度增加,反应活性提高,选择性降低。转化率随原料中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选择性随之升高。原位红外结果说明,吸附的水降低了催化剂对苯及二乙苯吸附能力的同时也减缓了二乙苯的分解 稠化程度。水的这种作用可归结为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酸性质。  相似文献   

2.
利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Q235碳钢在不同含水量滨海盐土中的腐蚀电化学特征。实验表明:Q235碳钢在滨海盐土中的腐蚀电位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当含水量超过20%后,其腐蚀电位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值,腐蚀电流密度和电荷转移电阻数值基本不变。在低含水量时,Q235碳钢的腐蚀主要受阳极控制;而在高含水量滨海盐土中,其腐蚀过程主要受阴极反应中的扩散步骤控制。  相似文献   

3.
自循环复合环流反应器脱除H_2S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由两个环流反应器串联构成的复合环流反应器,物流以气液混相和纯液相的压差为推动力在两个环流反应器间实现自循环。研究了在复合环流反应器中,用络合铁催化剂液相催化氧化脱除H2S的吸收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及吸收-再生反应联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H2S吸收速率受本征反应速率和气液传质速率的共同影响,总体积吸收系数随空塔气速的增加先增大后维持不变,随Fe3+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入口H2S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催化剂再生宏观反应速率受氧的溶解速率和本征反应速率的共同影响,随空塔气速和Fe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复合环流反应器的脱硫率可稳定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化学的方法,以纯铅板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季铵盐添加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作用规律,并在斯特恩-詹姆金电极表面双电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ψ1效应和体积效应解释了添加剂对草酸电还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季铵盐添加剂对草酸溶液的电还原反应的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以及在烷基链较短时随着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弱与电极表面添加剂吸附量有关,当吸附量较小时,ψ1效应较强,反应速率随吸附量增大而增加;当吸附量较大时,阻化效应强,反应速率随吸附量增大而减缓。  相似文献   

5.
用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MoBi/SiO_2催化剂上的丁烯-1(B-1)氧化脱氢动力学。水分压在0.39—0.60大气压之同对丁烯-1氧化脱氢速度及丁二烯(D)选择性无影响。试验结果用二步骤Redox机理动力学方程描述.丁烯-1的反应级数m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加,而氧的反应级数n反而下降,而且m+n≠1.用上述Redox机理动力学方程解释了反应级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聚氧化乙烯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采用氨钙体系催化剂、以正己烷为溶剂的沉淀聚合制备聚氧化乙烯(PEO)的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溶剂含水量与PEO收率及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PEO的收率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则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反应温度对PEO的收率及其Mη的影响略小;反应时间的延长会使PEO的收率及其Mη增大;溶剂正己烷的含水量会显著降低PEO的收率及其Mη。当反应温度为25~40℃、反应时间为4~6h、催化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2%时,可得到Mη为(3~8)×105的PEO,聚合收率高于80%。  相似文献   

7.
异丙苯法生产苯酚丙酮的过程中,异丙苯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异丙苯影响产品产量、质量。某些杂质(如苯酚)的混入,能减缓反应速度,甚至使反应不能进行,并使副反应增多。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向阳化工厂对过氧化氢异丙苯钠盐(CHP-Na)促使异丙苯氧化反应的加速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CHP-Na 对异丙苯的氧化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在通常条件下,异丙苯氧化需要5—6小时,  相似文献   

8.
加氢精制柴油选择性氧化-萃取深度脱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30 %H2 O2 -HCOOH氧化加氢精制柴油 (硫含量为 794× 10 - 6 (ω) ) ,然后使用溶剂萃取氧化处理后使油品达到深度脱硫。详细考察了搅拌速度、油水两相体积比、甲酸浓度、氧化剂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柴油氧化脱硫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萃取溶剂含水量和萃取剂油比对脱硫及油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30 %H2 O2 -HCOOH生成过氧甲酸 ,能有效氧化加氢精制柴油中的有机硫化合物 ,然后经过溶剂萃取能达到深度脱硫 ;过氧化氢 /硫 (摩尔比 )为 8时 ,柴油硫含量从 794× 10 - 6 (ω)降至 87×10 - 6 (ω)。搅拌速度、油水两相体积比、甲酸浓度、过氧化氢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氧化脱硫均有影响。搅拌速度超过 4 0 0r/min对反应影响不明显。过氧化氢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及萃取条件均影响油回收率。  相似文献   

9.
徐锋  朱丽华 《石油化工》2012,41(10):1137-1142
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开展了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制甲醇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溶剂、初始压力、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及其用量对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游离SO3含量为50%(w)的发烟硫酸适于用做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反应溶剂;甲烷转化率随初始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而甲醇收率随初始压力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在160~180℃内,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以I2为催化剂时,当I2的添加量为1 778 mg(含50%(w)SO3的发烟硫酸70 mL)时,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最大;以V2O5为催化剂时,随V2O5添加量的增加,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均增大,但当V2O5的添加量超过2 546 mg(含50%(w)SO3的发烟硫酸70 mL)时,V2O5添加量对提高甲醇收率的作用不明显。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0.
 在950~1400℃对石油焦和沥青焦进行了煅烧处理,考察了其在煅烧过程中的比表面积和碳微晶结构的变化;同时,在反应温度为950~1400℃,采用等温热质法对其CO2气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煅烧温度的增加,石油焦和沥青焦的比表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与热解煤焦随热解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随煅烧温度的增加,石油焦和沥青焦的碳微晶结构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温度高于1200℃时,其碳微晶结构有序化程度明显快于煤焦;高温煅烧总体上是有利于提高石油焦和沥青焦的气化反应性,这不同于高温热解对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石油焦和沥青焦的气化反应性随反应温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反应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甚至在更高反应温度条件下,反应控制步骤仍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对二甲苯的氧化残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对二甲苯氧化残渣中的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酸。色谱柱为Phenomenex5SAX,250×4.6mm,磷酸盐缓冲液作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设在236nm。方法的回收率大于97.2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2%,相关系数大于0.9985。  相似文献   

12.
AlCl_3/SiO_2催化剂在二甲基直链烷基苯合成反应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二甲苯和工业混合烯烃(C1=4~18)为原料,AlCl3/SiO2为催化剂合成了二甲基直链烷基苯;采用N2吸附、原子吸收光谱及化学分析方法对载体的比表面积、孔分布及催化剂上氯化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考察了载体预处理温度、载体孔径、催化剂颗粒大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原料配比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载体预处理温度影响催化剂上氯化物的含量,预处理温度为200℃的载体制备的催化剂稳定性最好;烯烃聚合物和二甲苯裂解、歧化产生的副产物显著影响催化剂的稳定性。使用40~60目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h、催化剂用量1.0g、二甲苯与烯烃摩尔比为10∶1的条件下,催化剂的稳定性最好,在烯烃转化率保持100%的情况下可以循环使用11次。  相似文献   

13.
以对二甲苯(PX)为原料、醋酸和水为溶剂,在Co/Mn/Br催化体系作用下,用N_2/O_2/CO_2混合气氧化PX制备了对苯二甲酸(TA)。考察了混合气中CO_2含量对氧化反应速率、氧化反应中间产物含量和TA收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PX液相氧化条件下CO_2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O_2加快了PX的氧化反应进程,使氧化过程的耗氧速率明显加快。在反应液中w(Co)=0.030%、w(Mn)=0.060%、w(Br)=0.075%(相当于反应液的质量)和反应温度195℃的条件下,使用V(CO_2)∶V(O_2)∶V(N_2)=40∶21∶39的混合气氧化时,CO_2的协助氧化作用最为明显,与用空气氧化PX制备TA相比,反应时间缩短了4~5min,此时固体产物TA中中间产物的含量最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在PX液相催化氧化体系下加入CO_2,形成了一种活性组分,它促进了金属离子价位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以硅溶胶成型的ZSM-5分子筛为前体,通过液相和气相转晶法制得两种ZSM-5全结晶分子筛,利用XRD、N2吸附-脱附、ICP、TEM、SEM、27Al MAS NMR、NH3-TPD及Py-FTIR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质,研究了转晶方法对全结晶分子筛酸性质和孔结构的影响,并将其用于二甲苯与甲醇甲基化制偏三甲...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纤维膜氧化萃取-光催化氧化组合超深度脱硫工艺对催化裂化汽油(FCC汽油)进行精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FCC汽油中硫醇硫、硫醚硫、噻吩硫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操作的适宜条件为常压、萃取温度30℃、剂油体积比1:1.5;光催化氧化操作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30~40℃、反应时间1h。在以上操作条件下,精制油中的硫含量为8.7μg/g,达到欧V排放标准对汽油硫含量的要求,油收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6.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聚醚短碳链起始端基结构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引发体系中的微量水分是影响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聚醚起始端基结构 ,并进一步影响其分子量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研究了反应精馏方式、温度、物料配比等工艺条件对丁醇无规聚醚引发体系含湿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甲苯或二甲苯为脱水剂的三元共沸反应精馏工艺在温度高于 1 1 5℃时的脱水效果较好 ,并用二元共沸反应精馏方法的对工艺进行了改进 ,在 m (丁醇 )∶ m (氢氧化钾 ) =1 1∶ 1时 ,效果较好 ,提出了适用于以低沸点醇类物质为起始剂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聚醚的起始端基结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乙丙抗冲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雷军  于鲁强  王彦荣  谷汉进 《石油化工》2005,34(11):1026-1031
运用均匀设计法对乙烯-丙烯气相共聚进行实验设计,将反应条件与聚丙烯乙丙抗冲共聚物(简称共聚物)的组成进行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原料气中乙烯含量对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二甲苯可溶物含量有显著影响;提高反应温度、原料气中乙烯含量或反应压力,共聚物中的二甲苯可溶物的特性粘数增加;提高氢气分压,二甲苯可溶物的特性粘数减小;提高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二甲苯可溶物含量或二甲苯可溶物特性粘数,共聚物的拉伸强度和弯曲性能降低;共聚物中的乙烯摩尔分数为10%~20%时,共聚物的常温抗冲性能变化较大;共聚物中的乙烯摩尔分数超过20%时,共聚物的低温抗冲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FCC汽油不同馏分在P-Zn/HZSM-5上的芳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P-Zn/HZSM-5催化剂对FCC汽油不同馏分芳构化的反应性能,探讨了原料对芳构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P-Zn/HZSM-5催化剂对50~100℃馏分芳构化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在反应16 h后,液相产品中烯烃及芳烃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5.23%和79.9%,得到了低烯烃、高芳烃的汽油调合产品。在50~100℃馏分芳构化反应中,液相产品中的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量分布会发生变化。反应进行4 h后,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量以甲苯、二甲苯、苯的顺序递减,而反应进行20 h后,由于催化剂积炭,改变为以二甲苯、甲苯、苯的顺序递减;C9+芳烃的含量则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9.
邻二甲苯氧化制苯酐“80克工艺”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载于环状载体上的V-Ti系二段床催化剂中的活性组份二氧化钛和有关助剂银、锌、磷、锑、铷等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放大制备的高负荷上、下两段床催化剂,经单管评价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在空速3000h-1、邻二甲苯的投料质量浓度>80g/m3条件下,邻二甲苯转化率为~100%,粗苯酐质量收率>108%,苯酞质量分数<004%。长时间运转试验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试验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E ROLE OF WATER IN METHANOL SYNTHE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water in determining the rate of methanol synthesis over CuO/ZnO/Al2O3 catalysts.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a 1-L slurry reactor based on the novel liquid phase methanol synthesis process. The liquid medium used was a blend of paraffinic and naphthenic mineral oils with a mean molecular mass of 250.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thanol rates attained a maximum at an optimal water content which was dependent o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found to decline with time at lower temperatures in the presence of a relatively large excess of wat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was also found to be firmly linked to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the reactor fe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bear addition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is was the first such study to be performed on the liquid phase process. Emphasis was therefore placed on the use of a CO-rich syngas in order to simulate anticipated proces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