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塔河石炭系低阻油藏被披覆于奥陶系顶面古地貌隆起上的低幅度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所控制,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值接近,难以正确识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岩心分析、薄片观察、地层水分析及压汞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塔河油田石炭系油层低阻成因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矿化度高及束缚水饱和度高是造成其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为此,建立了适合该区的测井参数解释模型,并根据测井参数解释结果、测试及录井资料,利用交汇图,建立了油水层识别标准。该标准应用于实际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马晖 《断块油气田》2012,19(2):266-269
溶洞型储层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中比较常见。文中通过对洞穴在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的响应特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塔河油田溶蚀孔洞的测井识别方法,即利用自然伽马与电阻率的交会图,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和全井眼地层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可以评价溶蚀孔洞的发育及充填程度;利用多种不同径向探测深度测井资料的对比,可以评价溶蚀孔洞的径向延伸程度。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溶洞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Rt-Φ的Pkt图确定油水层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合流体性质识别与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确定是测井精细解释的重要内容。采用传统的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例如Hingle交会图)仅能判断储层合流体性质,而在实际解释工作中,常要求用交会图既能快速直观地显示地层的含油性,又能确定有效储油层的孔隙度、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的下限标准,以便统计油层的有效厚度。而Pickett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具有这两种功能。本文结合测井逐点分层解释得来的电阻率、孔隙度和饱和度参数,利用改进的Pickett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法及其自动处理程序,建立了工区N_2~1油藏油水层识别的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版。研究表明,此图版对工区油水层的识别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易于准确确定油层有效厚度的参数下限,直观快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樊学油区延长组长8为典型的低孔低渗透储层,以岩性油藏为主,油水关系复杂。在油水层识别过程中,依据传统的双感应—八侧向等电阻率测井方法无法识别一些复杂油水层,存在误解油水层的可能。为了准确的识别油水层,结合取芯分析和试油试产等资料,综合应用能够反映储层流体特征的测井参数,进行径向电阻率对比、曲线重叠以及多参数交会,使有效的识别储层流体;同时,基于阿尔奇公式,利用岩电实验,对储层含油性进行定量评价。最终,形成一套适合于该地区的储层含油性测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腰英台油田中孔隙低渗透型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为中等—薄层状、致密、中孔隙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油藏圈闭幅度小,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水同层,相对高电阻率水层与一般电阻率意义上的油、水层共存,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度、孔隙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岩性、粒度、孔隙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组合参数与电阻率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识别白云质泥岩缝洞型油层,准确计算其储量,通过测井响应机理及电性—缝洞关系研究,得出各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构建了储量关键参数的定量评价模型。将石油地质评价油气的方法纳入到储层测井评价中,形成了电阻率—电阻率比值交会、核磁共振锐化处理识别、电阻率—自然电位幅度交会、电阻率—海拔深度交会等缝洞型油层测井识别方法,建立了油、水层判别标准,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76.2%提升至90.5%,较好地解决了自生自储缝洞型油层的测井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7.
淡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低电阻率油层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长庆油田A区块三叠系长2油层组发育古地貌控制的低幅度-低电阻率油藏,含油面积较大,可形成规模低电阻率油藏。经岩石物理成因机理研究发现,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成因在于低幅度油藏背景造成其含油饱和度较低及淡水钻井液侵入对油层、水层双感应测井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淡水钻井液条件下分步骤的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常规测井交会、基于侵入原理的侵入因子分析、多井对比等3个步骤对油、水层进行识别,提高了测井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能力;通过淡水钻井液侵入影响正演建模、地质和油藏工程参数等约束的反演解释、定量评价结果检验等3个步骤开展油层定量评价,提高了低幅度油藏背景下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的精度和可信度。此测井解释模式对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图9表2参19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四种评价油气层测井技术的优点、缺点和适应性,证明了利用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图技术不适用于研究马北区块。对马北区块油、气、水的评价,首先采用K参数与中子交会图技术把气层识别出来,然后利用高分辨率感应测井的侵入校正因子法、Rt/ΔSP-孔隙度交会技术再把油层和水层区分开来,这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测井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7.5%,比原来解释符合率75.4%提高了12.1%,满足了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直罗油田张家湾区长8储层区域地质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对研究区长8储层"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交会图法制作出了油水层识别图版,建立了电阻率、孔隙度等测井参数的相关下限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当电阻率大于26Ω·m、声波时差大于224μs/m、孔隙度大于7.8%时,解释层段为可能含油层段。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复电阻率测井识别油水层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准确识别油水层仍然是大庆油田测井解释的难题之一。为了准确识别油水层,加深对储层含油性的认识,复电阻率测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手段。本文简述了复电阻率测井的理论基础,优选了应用复电阻率测井资料在大庆长垣外围油田识别油水层的图版。  相似文献   

11.
李文龙  丛琳 《石油学报》2021,42(11):1477-1485
大庆长垣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组(萨葡高油层组)发育倾斜油水界面,前人研究成果无法解释长垣北翼油水界面加深和长垣东、西两翼油水界面海拔差异等现象,制约了油藏增储挖潜。油水界面受油水密度差、界面张力、毛细管半径和遮挡条件、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以界定油底、水顶为目标,通过系统分析萨葡高含油组合的油气成藏过程,明确了水动力作用、后期构造变动和储层物性变化等因素导致大庆长垣东北部油水界面降低,局部发育的断层及隔层对油水界面也具一定影响。以叠前地震资料为基础,提出油水界面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通过分析油水密度差来确定油水界面,该方法深化了油藏边部倾斜油水界面储层认识,适用于油藏边部、井资料缺失地区的地质研究。以倾斜油水界面认识和油水界面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为指导,优选萨尔图北部构造东北侧和长垣北部过渡带三、四条带葡萄花一油层为有利挖潜区,提高了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组的增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搅拌测量法测定油水混合液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非均匀混合(乳化)、不稳定的油水两相体系,传统的黏度计无法测量其黏度。通过搅拌可以维持油水两相的均匀混合状态,并且搅拌轴的扭矩反映了流体的当量黏度。基于这一原理,建立了搅拌测量油水混合液流动性的方法,包括搅拌桨叶类型的选择、根据搅拌轴扭矩确定一定搅拌转速下的黏度、根据搅拌转速及流体黏度确定搅拌槽的平均剪切率。针对单相原油和油水混合液,将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与同轴圆筒黏度计和试验环道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其可靠性。应用该方法,对高含水油水混合液在不同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的流动性进行了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确定中等生物降解油藏LH11-1的油水界面深度,以取心率高的LH11-1-2井为实验对象,对35个岩心和岩屑样品进行Rock-Eval和GC/MS实验分析。岩心样品饱和烃GC/MS分析表明,其生物降解程度为3—5级,且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加强。样品含油量、Pow值、(S1+S2)/R、重质油指数、饱和烃生物降解特征、伽马蜡烷/奥利烷等6个有机地化参数均在1 250.9 m处异常变化,揭示储层岩石烃类含量、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降解级别沿油水界面方向具规律性变化,但在油水界面处异常,据此可判定1 250.9 m是LH11-1-2井新确定的油水界面深度,与测井解释相差3.8 m,可能与油水过渡带范围较大有关。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可较好地识别中等生物降解礁灰岩油藏的油水界面。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新型系列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辛烷-水体系的界面行为。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的该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值与实验值相符, 可以定性比较不同分子结构的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不同温度下烷烃-水-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加入不同量NaCl时,该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保持稳定,表明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抗盐能力。在分子层面上探讨表面活性剂构效关系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可为三次采油中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取鄯善油田天然岩心进行油水启动压力梯度测定和水驱油实验,绘制了油水单相渗流曲线、油水启动压力梯度与空气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标准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的特征。应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生产实际,分析得到了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基本生产...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石炭系油藏油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单井的测井资料入手,研究了石炭系单井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而又对石炭系的油水空间分布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应用系统组合的观点,认为石炭系油藏由3-5个油水分布系统组成,每个油水分布系统含非渗透盖层和油水组合体系两部分。石炭系的圈闭类型属披覆于奥陶系上部的低幅度北斜构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特征提出了石炭系的油水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杨帆 《石油机械》2012,40(9):68-72
利用重力式油水分离模拟试验装置,以柴油和水为试验介质,通过分析入口和油出口、水出口的油水分离效果以及液滴粒径的分离效率,研究了7种物理聚结构件对油包水乳化物的分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包油型乳状液,亲油性聚结填料的油水分离效果要优于亲水性聚结填料,表面粗糙的亲油性聚结填料油水分离效果要优于表面光滑的聚结填料;板间距越小,油水分离效果越好;粒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与入口和油出口、水出口的油水分离效果所得到的结论一致,聚结构件能进行有效分离的粒径为20μm以上。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尚存不足,将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与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套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提出了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螺杆泵基本参数及油水分离装置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以某油区的生产数据为例,对系统主要装置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试制的油水分离装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能够满足井下油水分离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将微分和物质平衡方程、Welge方程相结合,可得到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特征曲线对应的微观油水渗流特征方程,为利用油藏生产数据确定油水渗流特征提供新的方法。利用物性好的大庆油田南二三开发区葡Ⅰ组油藏生产数据,给出详细计算流程,其计算结果与水驱油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新方法可行。利用三塘湖油田牛圈湖特低渗油藏马62井区油水渗流特征进行验证,发现马62井区体积压裂后所表现出的油水渗流特征与相邻井区室内实验确定的结果相差较大,表明室内实验得到的油水渗流特征只反映了基岩的油水渗流特征,未能反映多孔介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水驱油特征。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仰角式油水分离器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为了提高分离器油水分离效率,引入正交试验法对其结构参数进行改变和重新配置,设计了8因素5水平的正交方案,得到50种不同的结构组合模型。采用Fluent 12.0软件对50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选取其中的25组进行直观分析,得到最优方案A;通过数值计算数据的极差分析以及结构参数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选取各因素平均油水分离效率最高的水平组合,得出最优方案B;将A、B两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仰角式油水分离器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B方案。采用相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得出优化后的分离效率比优化前提高4.972%,表明正交试验法在该型分离器结构参数的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