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缓慢发展阶段,勘探在盆地边缘进行,80年代引进数字地震和注蒸汽热采技术,90年代提出"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主攻盆地腹部的部署原则,侏罗系成为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截止到2001年底,侏罗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8×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253.98×108m3,分别占准噶尔盆地石油和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30%和40%.2001年侏罗系原油年产量达502.82×104t,占当年原油总产量的51.9%.侏罗系的优质储量为新疆油田分公司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 000×104t,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盆地内发现的3个侏罗系油气田(藏)富集区,它们控制着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原油年产量.侏罗系油气田(藏)成藏和富集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准噶尔盆地次生油气藏的基本规律和勘探潜力.油源和断裂是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次生油气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圈闭、储集层及保存条件是油气田(藏)富集的主要条件.建议下一步要把侏罗系新区和新领域勘探放在首位,加强新区地震勘探和预探,解剖"头屯河-齐古组"地层岩性圈闭,坚持滚动勘探开发,组织八道湾组低渗透油藏和南缘复杂构造攻关.  相似文献   

2.
浅层油气运聚理论与渤海大油田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油区年产原油3 000×10~4t,约占中国海洋石油产量的70%。渤海油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的中东部,勘探面积约4.5×104km2。渤海油区具有鲜明的石油地质特征:著名的郯庐大断裂纵贯渤海,新近纪断裂活动强烈,促进石油的纵向运移,但不利于油藏的保存;中新世—上新世发育河湖相沉积,上部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为浅层石油富集创造了条件;古近系生油岩埋藏深,新近系储-盖层较浅,石油垂向运移距离远,运移途径复杂。针对渤海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经过20年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探索,提出1大断裂-砂体"中转站"模式运移能力强、2小断层及走滑断裂运移油气能力弱、3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油气富集部位、4临界盖层控制断裂活动带油田形成、5圈闭汇油面积大小决定油田规模、6主力油田展布可分为凸起与凹陷富集型、7小凸起上的披覆背斜利于形成大油田7项创新学术思想,构成了浅层油气运聚理论并指导勘探,渤海勘探团队在短期内高效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共27×10~8 m~3地质储量,奠定了中国第二大油区的储量基础。  相似文献   

3.
辽西凹陷锦州25-1大型轻质油田发现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锦州25-1油田是近期发现的大型轻质油田,也是截至目前渤海海域发现的最大的轻质油田和辽西凹陷首个亿吨级油田。该油田主要目的层段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圈闭类型为复杂断块圈闭,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油藏具有埋深浅、储量大、丰度高、原油密度低、测试产能高等特点。锦州25-1油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现在到下世纪初,我国东部老油田仍将是陆上石油生产的主要地区.我国东部老油田指大庆、胜利、辽河、华北、大港、吉林、中原等近10个大型和特大型油田.它们的年产量长期以来一直占中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虽然东部老油田存在着产量逐年递减的问题,但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预计在下世纪初的20年内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产量.专家认为,到2000年,东部油田的年产量可稳定在1.15亿t上下,仍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左右.其中大庆、胜利和辽河三大主力油田的年产量将有可能分别稳定在5300万t、2650万t和1550万t,继续保持中国乃至世界大油田的地位;华北、大港和吉林油田的年产量均将稳定在500万t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全球石油产量的70%来自投产10年以上的老油田,而我国原油生产的主力则是开发30年以上的老油田。2013年中国原油产量2.1亿吨,其中陆上原油产量约1.5亿吨,而中国陆地超过半数以上的油田都为老油田,其产量超过全国油气产量的70%。此外,从动用储量和年产油量来看,老油田是油田开发的主体,进入"双高"开采阶段的老油田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占全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规模石油普查勘探从1955年开始。33年的勘探历程中,大约每隔10年就有一次储量增长高峰。50年代后期发现大庆油田。60年代发现胜利、大港和辽河油气田。70年代发现江汉、长庆、任丘、南阳和中原等一系列油气田。80年代以来出现新的情况:一是储采比下降很快;二是在东部老油区发现的新储量,主要是弥补老油区产量剧减;三是大庆、胜利和任丘等大油田出水量大幅度增长,有的达到70%;四是天然气储量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储量和产量增长很慢;五是新油区的发现还相当艰巨。因此人们都感到石油普查勘探形势很严  相似文献   

7.
石油地质学理论及勘探技术发展到今天,在钻预探井之前,只要运用高质量地震资料,通过邻区井标定,经过深入的综合研究,就能较准确地预测生油层、储层、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唯独石油运移条件因缺乏直接资料而成为目前石油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运移也是流体矿藏与固体矿藏最主要的差别,近几年出现的新学科——成藏动力学就是研究石油从生成到聚集的整个过程。大量勘探实践证明,运移条件是油气成藏的核心要素,汇油面积决定了油田的规模:凹陷内烃源岩及其邻近输导层的产状控制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从而控制了主力油田的位置;箕状凹陷缓坡带高部位的构造最易形成大油田,而长条形生油凹陷两端的构造不易形成大油田;隆(凸)起上长轴平行于生油凹陷长轴的构造易于形成大油田,而垂直于生油凹陷长轴的构造常常不富集石油。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勘探进展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缓慢发展阶段,勘探在盆地边缘进行,80年代引进数字地震和注蒸汽热采技术,90年代提出“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主攻盆地腹部的部署原则,侏罗系成为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截止到2001年底,侏罗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8×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253.98×108m3,分别占准噶尔盆地石油和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30%和40%.2001年侏罗系原油年产量达502.82×104t,占当年原油总产量的51.9%.侏罗系的优质储量为新疆油田分公司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104t,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盆地内发现的3个侏罗系油气田(藏)富集区,它们控制着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原油年产量。侏罗系油气田(藏)成藏和富集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准噶尔盆地次生油气藏的基本规律和勘探潜力。油源和断裂是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次生油气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圈闭、储集层及保存条件是油气田(藏)富集的主要条件。建议下一步要把侏罗系新区和新领域勘探放在首位,加强新区地震勘探和预探,解剖“头屯河—齐古组”地层岩性圈闭,坚持滚动勘探开发,组织八道湾组低渗透油藏和南缘复杂构造攻关。  相似文献   

9.
小友 《小型油气藏》2008,13(4):10-10
我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除常规石油、天然气外,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也日益提上了能源战略的重要日程。经过50多年的勘探,我国已先后在全国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重油油田,建立了5大开发生产区,产量已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0%。专家分析预测,随着石油技术的进步及其带来的重油产量的提高和开采成本的降低,重油将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接替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67年底,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北坡发现了一个特大油田——普鲁德霍湾油田.这是1930年乔伊纳发现东得克萨斯大油田以来,美国和北美洲最重大的发现.这是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加瓦尔油田和科威特大布尔千油田的世界第三大油田.普鲁德霍湾的发现和20世纪70年代投入开发,对于美国,对于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美国从1950年成为石由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飞速增长.美国的石油储量和产量1970年到了峰顶,然后便开始下降.1976年普鲁德霍湾油田的投入生产,无疑是天降甘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油田的构成及20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4):542-548,556
以地质储量大于1×108t为标准,统计2004年中国大油田的地质和可采储量的规模、区域、丰度和油质等的构成,产量的规模、储产比等的构成。将其与1984年相应数据作对比,认为以大型和巨型油田的地质和可采储量论,东部地区分别增加2.1和1.6倍,西部地区增加4.8和3.6倍,海域中的6个大油田全部为在该期达到大型油田的下限。2004年东部大、巨型油田的储量和产量仍居全国首要地位,全国大、巨型油田可采储量中,轻、中质油占68.2%,但海上大型油田全为重油。实践证明,今后包括东部在内的各区仍不断培育出大型油田,但必须正视其品级有所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保持油田合理储采关系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年来,可采储量接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原油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油田开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产量增长与储量增长间的关系、新油田标定可采储量与老油田挖潜新增可采储量间的关系等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在储采比已达合理下限值后,原油生产主要受储量替换率的影响,而新区、老区新增可采储量的合理比例则取决于油田开发初期所标定的采收率与油田开发最终可能达到的采收率之间的差异。图1参10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渤海湾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都储集在比较复杂的圈闭之中。在复杂的地质体中,有许多富集高产区。数以百计的二级构造带形成不同层系,不同圈闭类型的复式油气案集带,已知有以下五种类型:(1)低潜山构造带;(2)高凸起构造带;(3)中央背斜带;(4)斜坡构造带;(6)凹槽内各类构造一岩性带。上述五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每个含油气的笑状凹陷或地堑凹陷内都呈有规律的展布。因此,每个具有成油条件的凹陷可视为由各种不同类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组成的复合油气区。随着数字地震技术的提高,在渤海湾盆地内将会继续发现一系列新的复合油气田,也将较快地再发现一些新的大油气田和高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石油企业不断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工作量,强化油气勘探和产能建设,取得超预期进展与成效。2019年以来,全国勘探新发现亿吨级油田和新增储量亿吨以上油田共7个,新发现和新增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气田8个,新发现亿吨以上陆相页岩油田2个,实现了深层页岩气、深层煤层气勘探的战略性突破,落实了万亿立方米深层页岩气区,发现了大型浅层页岩气田;全国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61×108t,年均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8867×108m3;2022年,石油产量增至约2.05×108t,时隔6年重回2.0×108t以上,天然气产量增至约2178×108m3,超预期完成了油气增储上产阶段性目标任务。基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近中期,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将延续近4年增储上产发展态势,油气新增储量保持高位增长,石油产量在高位实现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中长期看,油气探明储量有望较长时期保持高位增长,石油产量将在高位中逐步下行但有望长期稳定在2.0×108t以上,天然气将较长时间增产,2035年预计达到(3300~3500)×108m3,国内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总体持续提升。要将前景展望变为现实,既需要企业积极应对挑战,保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战略定力,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油气增储上产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小型断块油藏识别和描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仍存在许多小型断块原始油藏,这些小型断块油藏隐蔽性强、常规手段难以识别。通过断裂构造的物理模拟和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胜利油区断块油田的形成与6种断裂带有关,大中型断层的应力集中、转向和释放处发育小型断层,小型断层与大中型油源断层交汇处的圈闭成藏条件好。在分析和预测了不同断裂带小型断块油藏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等技术,成功地在胜利油区识别和描述了150多个小型断块油藏。由于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地面设施齐全,尽管小型断块油藏储量规模较小,但开发效益好,是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勘探和综合研究,中国近海天然气地质特征逐渐明晰。中国近海生气凹陷可划分为煤系烃源岩、“陆源海相”烃源岩和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凹陷等3类。煤系烃源岩生气凹陷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生气凹陷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盆地的外带,凹陷以生气为主,形成了4个储量近千亿m3的气区。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凹陷主要位于东南沿海盆地的内带和克拉通内裂谷盆地,所属4个凹陷以生油为主兼生气,气田规模均为中小型。受晚期快速沉降影响,3类凹陷的气源岩普遍超压或强超压,生排气时间均较晚。受凹陷结构和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天然气的运移分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和构造脊控制下的阶梯状运移等3类。储层以第三系砂岩为主,其次为前第三系火山岩、变质岩,已有商业性气藏的储层均为常温常压。气藏盖层有超压的,也有不超压的,天然气聚集具动平衡特点。圈闭主要是构造圈闭和有构造背景的复合圈闭。中国近海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勘探方向主要是含煤富气凹陷,受勘探程度的影响,浅水区应先关注富气凹陷及其周边的有利复合圈闭,深水区则以构造圈闭和复合圈闭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早的盆地.该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中,95%是地层、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的储量.根据长期勘探实践总结出该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为:(1)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2)沉积间断形成的两个假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古湖岸线附近的大型三角洲前缘带是三叠系油气田分布区;(4)古河道(古水系)两侧斜坡带是寻找侏罗系油气藏的有利场所;(5)古中央隆起带是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古鼻隆与渗透性砂岩叠合区是大气田富集区.该盆地今后油气勘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地震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平井、斜井、丛式井,强化酸化、压裂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要分小层编制三叠纪、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古湖岸线、古河道的变迁,掌握油气田分布规律,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战略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保障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给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加强油气勘探,实现资源战略接替,增储上产,增强国内油气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迫在眉睫.近年勘探实践和资源评价表明,我国沉积盆地发育,油气资源总量多,勘探潜力较大,但勘探难度加大.为此提出了“深化东部,加强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的勘探战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油田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国内超过70%的原油产量来自于9个大油田。掌握这些油田的动态对于了解中国国内原油产量和未来中国原油进口需求是必要的。该研究利用递减曲线和采油速度分析,得出中国大油田未来产量的走势。研究表明,中国国内未来原油产量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正是由大油田的成熟和递减引起的。证据也表明,水驱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大规模运用将会掩盖日益严重的资源缺乏,并可能会导致油田未来递减率比目前所见到的递减率更大。中国石油工业已经设法使其国内大油田的产量在几十年内保持稳定,但任何措施都无法阻止这些油田最终走向递减,且中国许多大油田已经过了峰值产量期进入递减。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将大幅降低。图14表2参62  相似文献   

20.
水驱油田的稳产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大量的国内外水驱油田的开发经验,建立了水驱油田的稳产模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