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掌握保鲜运输用超声波加湿流场的分布特性,本文针对压差原理的保鲜运输厢体结构,以脐橙为试验物料,建立厢体的1/4等比例三维紊流模型,借助有孔模型和组分传输模型,结合SIMPLE算法和壁面函数法,运用Fluent软件进行超声波加湿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厢体内温湿度场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加湿可以在212 s内将厢体内的相对湿度自70%升高至90%;厢体内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均匀,厢体内温差不超过1℃,相对湿度差小于3.5%;加湿过程对温度场的影响较小;货物表面的相对湿度差不超过3%;货物区水蒸气扩散较快。经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该研究结果对于保鲜运输加湿装置的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塑料包装袋保鲜果蔬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果蔬的生理特征、保鲜机理和保鲜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塑料包装袋可以延缓果蔬衰老、减少失重率、延长果蔬贮藏期、维持良好的贮藏质量和降低果蔬的变质率。 相似文献
5.
果蔬涂膜保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糖类、脂类、蛋白类及复合类涂膜保鲜剂的应用发展状况.并通过对各种涂膜保鲜剂优缺点的比较,力求寻求较为适合有效的果蔬涂膜材料,为涂膜保鲜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分析了涂膜保鲜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涂膜保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果蔬保鲜技术,尤其说明了先进技术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在该领域的开发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8.
9.
果蔬保鲜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普遍关注,果蔬保鲜产业也有了天然、安全和营养的新要求。微生物保鲜是一种安全、无毒、有效的生物保鲜技术,应用前景广阔。采用拮抗菌制剂对果蔬进行保鲜可以减少化学合成杀菌剂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并有效防止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综述了用于果蔬保鲜的微生物种类、保鲜机理及处理方法,对果蔬微生物保鲜研究作了简单概述,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安全有效的果蔬微生物保鲜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供应链中生鲜果蔬由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乙烯释放等因素,持续消耗有机物质(如糖和淀粉),导致生鲜果蔬品质降低。在整个供应链中,生鲜果蔬的生理、生化变化受内在因素(种类与品种、产地与采收期、成熟度或生长期)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O2和CO2体积分数、乙烯体积分数、挤压、撞击、振动等)的影响。目前,供应链中应用了许多采后技术来提高品质和保留率,以减少生鲜果蔬的品质劣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作者简要介绍了供应链中生鲜果蔬品质劣变(如霉变、萎蔫、褐变、软化、黄化等)机制、生鲜果蔬品质劣变影响因素,以及通过采用共性管控技术减缓生鲜果蔬的品质劣变,并综述了智能标签在生鲜果蔬新鲜度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影响鲜切果蔬外观品质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变色。变色不仅影响鲜切果蔬外观品质,而且会影响其营养价值、风味等。本文主要概述了鲜切果蔬主要变色现象,包括褐变、黄化、白变和脱绿等,阐述了几种变色的机制及极易出现这几种变色现象的鲜切果蔬种类,同时还综述了目前控制鲜切果蔬变色的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方法(如化学护色剂处理、可食性涂膜、天然植物提取液处理等)、物理方法(如低温贮藏、热处理、气调贮藏、超声波处理等)和综合处理方法,以期为以后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国内外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对气调保鲜技术基本原理和国内外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归纳,并预判了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基于构建可持续供应链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背景,结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及HACCP认证发展应用的现状,初步分析了HACCP在食品可持续供应链构建中的作用,提出HACCP认证发展建议,以期为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有效实施HACCP认证提供理论基础,使HACCP认证成为市场调节食品安全管理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QuEChERS前处理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同时测定果蔬中多类别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 对果蔬样品进行均质,采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氯化钠和无水乙酸钠作为盐析试剂,取其上清液通过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s, PSA)、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 GCB)和无水硫酸镁试剂进行净化,使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以梯度洗脱的方式在11 min内对7种不同类别的农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种农药在5~500 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其检出限为0.5~1.0 μg/kg,定量限为2.0~4.0 μg/kg。在低、中、高三个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0.1~119.7%,相对标准偏差为2.6~15.2%。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适用于同时测定果蔬中多类别农药的残留。此外,本研究还对人群通过日常摄入果蔬所接触到的农药含量进行了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即食鲜切蔬果行业目前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相对应的检测指标。蔬果本身就相比其它食品更难以保存,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即食鲜切蔬果的这一特点就更为明显,所以需要展开相关研究为制定行业规范提供依据。通过开展保存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的协同研究,以获得适宜的保存条件,并确定经济安全的保存期限。方法 选取市面常见即食鲜切蔬果样品(黄瓜、梨、生菜、西红柿、火龙果)五种,经洗净、切制、分装等操作,且未经特殊消毒处理,检测微生物指标(检验菌落总数和致病菌)初始值后,在温度2℃、4℃、6℃与相对湿度50%、70%下保存,每隔24小时(至生产后4天)取样检测,并绘制微生物生长曲线。结果 对比实验中采取温度条件,保存在2℃环境下,微生物污染程度较低;对比实验中采取湿度条件,保存在相对湿度70%环境下,保存效果更好。结论 温度2℃与湿度70%以上是即食鲜切蔬果的适宜保存条件,存放一天的货架期是较为经济安全的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