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传统的制备工艺基础上,对食用槟榔卤水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保水剂、增稠剂、有机酸的添加量作为自变量,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获得食用槟榔卤水最优制备配方。结果表明,脂肪酸蔗糖酯与单硬脂酸甘油酯、卡拉胶与海藻酸钠、石灰粉与饴糖的质量比分别为4∶5、4∶5、1∶3,保水剂、食用油、乳化剂、增稠剂及有机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3%、4%、2%、2%、3%。在此最优配方参数下制备的食用槟榔卤水感官评分为80.34,卤水呈现深棕黑色,表面光泽、无裂纹,适口性较好、劲道足,具有食用槟榔卤水独特的风味与滋味;游离碱度为92.6 mg/g;微生物相关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2.
吴凯  许纲  简小朋 《食品工业》2022,(7):232-237
湖南省食用加工槟榔是在海南省槟榔原果的基础上经过干燥、泡籽、纤维软化、发制入味、闷香、点卤等工序加工而成。产品的纤维柔软度、卤水结构、口味的持久性、微生物控制等因素是影响槟榔产品品质的关键,通过对食用槟榔微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纤维软化技术、口味持久技术等多种品质提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总结,阐述食用槟榔在纤维软化、增香保润、减害等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展望食用槟榔未来在行业标准的制定、增香保润技术、减害产品研发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期为食用槟榔品质提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煮、蒸、碱、酸、微波、酶和反复冷冻7种方法软化槟榔,以未软化的样品为对照,研究软化方法对食用槟榔的咀嚼性、碎渣性、槟榔碱含量、TPA(质构分析)测试、五针穿刺测试和味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88.1分)、碱(85.3分)和微波(83.2分)的咀嚼性得分最高;对照(84.7分)、煮(80.7分)和冷冻(78.8分)的碎渣性得分最高;对照(4.90%)、冷冻(4.49%)、碱(4.17%)和酸(4.14%)的槟榔碱含量较高;从TPA测试结果看,酶、微波、蒸和碱的软化效果最好;从五针穿刺测试结果看,微波、碱、酸、酶和蒸的软化效果最好;从味觉指标分析看,煮和蒸可以去酸、苦、涩,但是会降低鲜味,微波和冷冻对风味几乎没影响,碱可以去酸、增咸和增鲜,但是会带来苦和涩,酸会给槟榔带来酸和苦,酶对去酸和涩有轻微作用。综合来看,蒸、微波、酶和碱处理具有软化效果显著、对风味影响较小等特点,更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4.
5.
食用槟榔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对槟榔的传统制作工艺的研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研究工业化生产食用槟榔的生产工艺。系统地解决了槟榔去烟垢、苯并芘及槟榔碱的控制、炮制入味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食用槟榔经2450MHz、650W微波处理50s,可使细菌总数低于10cfu/g,细菌总数远低于检测水平。经2450MHz、850W微波处理40s的食用槟榔,室温下(20~35℃)保质期可达3个月。微波处理对食用槟榔的槟榔碱含量、口味、咀嚼性没有明显影响。实际生产中食用槟榔微波灭菌可选择2450MHz、850W微波处理40s。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槟榔提取液及卤水的急性毒性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对2种食用槟榔成品、2种槟榔卤水溶液、槟榔腌果和槟榔干果水提取液各1份、采用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各样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效应;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为指标,研究各样品在高、中、低3个浓度饲喂90 d时对小白鼠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 2种食用槟榔成品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69.42g/(kg·bw)和38.22g/(kg·bw),腌果和干果的半致死剂量(LD_(50))值分别为34.88 g/(kg·bw)和41.14 g/(kg·bw),卤水的LD_(50)4848 g/(kg·bw),食用槟榔成品LD_(50)值显著低于槟榔腌果(P0.01),但与干果LD_(50)无显著差异。槟榔成品及其相应卤水样品对小鼠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各处理组GS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部分样品下降显著。结论按照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槟榔成品、腌果、干果和卤水均属于实际无毒级,该剂量下槟榔提取物未对小鼠抗氧化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该文研究了不同参数(测试速率、形变量)设置对食用槟榔卤水质地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形变量会导致槟榔卤水TPA测试结果中各指标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形变量与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2=0.78~0.85),与弹性、回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2=0.333,R2=0.795),而测试速率对各指标参数的影响较小。经过分析得知,测试速率为1.00 mm/s,形变量为40%较为合适。通过多项式拟合模型对硬度、咀嚼性和回复性进行回归方程拟合,拟合度R2分别达到0.999 37,0.999 45,0.997 99,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食用槟榔卤水质构的预测分析。该研究可为优化槟榔卤水质构测试条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槟榔碱是槟榔化学成分中最为重要的生物碱,其含量也在众多槟榔生物碱中最高,对动物及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学作用。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本文分别从毒性、生理活性两个方面综述了槟榔碱对人体及动物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槟榔碱对人体及动物的致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生殖系统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及促胃肠道消化作用、驱虫灭螺作用、抑菌作用,以期为今后槟榔及槟榔碱研究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食用槟榔工业化生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现代科技,保留传统经典,工业生产食用槟榔,开创了槟榔工业科学化、现代化生产的先河。本项研究系统地解决了槟褪烟垢、去除苯并芘、槟榔碱控制、炮制入味、吹塑热封等技术,将整个生产过程连续化流水作业形成有体系的生产线,生产出有商品价值的货架产品,使产品能长期保质。成功地实现了槟榔加工规范化、产品质量安全化、产品包装高级化,销售领域商品化。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食用槟榔中苯并芘的污染来源以及检测食用槟榔中苯并芘的前处理方法,归纳了几种常用的检测食品中苯并芘的仪器分析方法,指出目前已有的苯并芘检测方法的不足之处,并对槟榔中苯并芘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食用槟榔加工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食用槟榔消费人数的增加,食用槟榔生产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人们对其安全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几年来食用槟榔加工过程中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安全风险评估现状、检测方法及其发展情况,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槟榔口香糖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发咀嚼槟榔片的替代品,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以槟榔提取液为原料,添加淀粉糖浆、食用香精等物质制成槟榔口香糖。实验结果表明,胶基量占35%,槟榔提取液量占5%,淀粉糖浆量占40%,香精量占0.3%,所制得的槟榔口香糖适口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规定,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用槟榔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为其测定方法的探讨和检测报告的评估提供依据。不确定评估结果显示,回收率分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量、测量重复性分量这3项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来源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日常饮食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食用植物油也可能是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的食品之一。通过对88批次小包装成品油样及6个加工环节样品进行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对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调查,根据检测结果,从食用油的原料、包装材料和食用油加工环节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预防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进入食用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提供一种与感官评价相比较更客观、准确的食用槟榔滋味评价方法。方法:采用电子舌和感官评价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学的方法对8个企业12个不同品牌的槟榔产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品牌槟榔味觉指标差异显著(P<0.05);通过主成分、因子和聚类分析将样品分成三大类,每个聚类有其独特的滋味特点;结合电子舌和感官评价对比分析,除甜味以外,其余结果均一致;采用HPLC法测定食用槟榔中4种常用甜味剂,发现聚类3的4种甜味剂含量均最高,聚类1的甜蜜素和糖精钠含量高于聚类2的,三氯蔗糖含量低于聚类2的,安赛蜜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电子舌可以用来分析槟榔产品的滋味和聚类相似滋味的产品,但与感官评价结果相比,甜味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