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从自然界寻找高效的红枣果胶酶生产菌,以红枣果胶为唯一碳源,从保定市阜平县采集的腐烂红枣、土壤等中筛选、分离纯化出一株高产果胶酶的菌株,编号为M3,该菌株在30℃摇床转速160 r/min条件下培养72 h,其果胶酶活性可达188.89 U/m L;采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的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的r 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菌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6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该菌株的ITS序列基因已登录Gen Bank,登录号为:KP399955。  相似文献   

2.
黄酒麦曲中主要霉菌的分子鉴定及分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土豆琼脂培养基、麦汁琼脂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分离麦曲中的霉菌。共得到18株霉菌。所得5株主要霉菌(数量级在10^5以上)经氯化苄法提取基因组DNA后,应用真菌ITS rDNA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整个ITS序列(包括ITS1和ITS2),经测序和序列比对,这5株菌分别为伞枝犁头霉(Absidia corymbifera)、微小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gyze)、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米根霉(Rhizopus oryzcte)。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比较我国分离的椰酵假单胞菌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16S~23SrRNA基因间区序列,分析不同菌株基因水平的差别,并阐述其系统发育关系。方法设计2对伯克霍尔德菌属特异引物,扩增16S~23SrRNA基因间区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3株分别代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3种不同致病型的国际参考菌株(ATCC10248、NCPPB947、NCPPB3580)、1株伯克霍尔德菌属B.phenazinium种代表株(LMG2247)及8株从我国不同地域、不同食物样品中分离的椰酵假单胞菌(HN2y、Co14、Co8、Co36、Sx8801、90—3、56(2)、56(2))的16S~23S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核酸数据库(GenBank)中相关菌株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不同菌株16S~23SrRNA间区序列的分析比较,发现分离的椰酵假单胞菌米酵菌酸产毒株存在2个序列高可变区及特异基因序列,阐述了我国椰酵假单胞菌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将DNA测序结果在核酸数据库中注册,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椰酵假单胞菌米酵菌酸产毒株,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产毒机制及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多种酵母菌鉴定方法,分析腐败橙汁中酵母菌的种类,为快速检测和控制商品橙汁中酵母菌污染奠定基础,也为酵母菌种类的快速鉴定提供参考。方法:以分离自腐败橙汁的8株酵母菌株为材料,观察菌落和细胞形态。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5.8S rDNA及其ITS间隔区(5.8S-ITS),对扩增产物用HhaⅠ、HaeⅢ和HinfⅠ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和测序;用引物NL1/NL4扩增26S rDNA D1/D2区并测序。结果:菌落特征观察将菌株初分为6组,细胞学观察粗分为3组,分子方法都分成4组。用限制性内切酶HhaⅠ、HaeⅢ和HinfⅠ对5.8S-ITS区产物进行RFLP分析,观察到4种不同的图谱类型。5.8S-ITS区和26S rDNA D1/D2区的序列分析结果相似,8株分离菌与GenBank中的4种酵母菌参考菌株序列一致性达99%以上。分离株与参考菌株以两区序列构建的NJ系统树都分成4枝:Y1与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Y12-3、Y18-1与发酵毕赤酵母(Pichiafermentans),Y22、Y23、Y26和Y56与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Y47与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分别聚为一枝。结论:结合形态分析和核酸分析,将8株腐败橙汁分离菌鉴定为P.kluyveri var.kluyveri、P.fermentans、M.guilliermondii和W.anomalus 4个种,其中M.guilliermondii在腐败橙汁中首见报道;ITS-RFLP分析、26S rDNAD1/D2区测序与菌株形态特征结合能有效鉴定酵母菌,核糖体DNA分析可鉴定酵母到生物学种,菌落形态特征可反映种以下的遗传差异,因此,采用分子方法鉴定时不能忽视形态特征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吉粮105A高粱乌米为材料,进行高粱黑粉菌的分离鉴定。方法:利用单胞分离的方法从样品中分离获得纯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测定。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天然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表面呈革质,边缘呈锯齿状,棕黑色,ITS扩增片段大小为721bp;利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鉴定出所分离菌株为丝孢堆菌。结论:成功从高粱乌米中分离出一株高粱丝孢堆黑粉菌。  相似文献   

6.
曲鸿雁  郭成金 《食品科学》2015,36(5):120-125
以冬虫夏草与蛹虫草融合株为研究材料,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筛选优质高产的新型菌株。得到了高产菌株Y-90,虫草酸产量是出发菌株的1.80倍,高产菌株YP-42,虫草素产量是出发菌株的1.33倍。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 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核糖体r 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突变株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株的ITS序列并没有发生变化。RAPD结果显示突变株的扩增片段与亲本菌株不同,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其高产性状是可遗传的性状,可以将其用于进一步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莱阳仕梨、阳信鸭梨腐败果为材料,分离棒曲霉素产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及ITS区鉴定。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棒曲霉素含量,确定所分离菌株产毒能力,通过对产毒菌株保守区域ITS扩增测序,得到的序列号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库进行对比,初步确定了各菌株的亲缘菌,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得到10株不同能力的棒曲霉素产生菌,7株为青霉属,2株为曲霉属,1株为镰刀菌属;进化发育关系为:P-9菌为一类群,其他9株菌为另一类群,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化关系。易污染梨果的产毒霉菌主要为青霉菌,分离得到P-1菌株的产毒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自然发酵酸菜汁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自然发酵的酸菜汁中分离出3株高产酸菌株,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与经典分类法对上述三株高产酸菌株进行了系统的细菌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三株高产酸菌株分别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和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etarium)。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从传统发酵蓝莓饮料中分离、筛选出发酵性能优异的酵母菌,旨在为蓝莓相关产业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on S5 XL测序平台对样品中真菌ITS 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德克酵母(Dekkera)为主要发酵菌属,相对丰度为89.3%。通过分离鉴定共得到30株酵母菌,与ITS数据库比对,其中5株菌株与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酵母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代表序列相似度为100%。进一步根据产气、产乙醇能力测试及在发酵蓝莓果汁中生长状态最终筛选得到2株酵母菌,菌株编号为YA1和YB8,适用于蓝莓发酵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采集的河南南阳魔芋种植土壤样品为试验材料,通过富集培养、测定产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分离筛选高产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并通过形态观察、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高产β-甘露聚糖酶真菌菌株HKS016,其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为2.67 U/mL,该菌株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学菌种保藏中心(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413。  相似文献   

11.
以生产菌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w-56为出发菌株,经2次紫外线、2次60Co多重复合诱变处理,选育获得曲酸生产菌UR28,生产发酵周期由原来的130h缩短至65h,曲酸产量由原来的36g/L,提高到68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8.9%。实验证明采用复合诱变,能有效改变菌株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提高突变率,逐步提高突变株的产酸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分离得到1株产聚谷氨酸(PGA)的芽孢杆菌,对菌种进行了分类鉴定,包括生理生化实验、Bi-olog-System4.20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命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NK-03。对该菌产聚谷氨酸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发酵合成PGA的产率为11g/L。PGA溶液经60Co-γ射线照射后形成的水凝胶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吸收2000倍以上体积的水分。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内蒙古牧区自然发酵乳制品中乳酸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对采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牧区的自然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选取4株耐药和1株中介的乳酸球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同源性分析。MIC的测定结果显示,18株试验菌株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8.9%。鉴定结果表明,选取的5株试验菌株中,SB4、SB26、DM41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DM22、DM33为坚强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发酵香肠的微生物菌群的作用机理,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平板稀释分离法,分离出发酵香肠中酵母、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并提取其DNA,PCR扩增16S rDNA、ITS后测序,将测序结果与NCBI基因库中序列进行比对,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发酵香肠中富含德氏酵母、YSY1-6腐生葡萄球菌、德式乳酸乳杆菌亚种。  相似文献   

15.
依安县甜菜高产高糖测土配方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依安县土壤基础肥力和甜菜产量形成需肥规律,研究出两个甜菜高产高糖施肥配方:(1)45t/hm2的施肥配方为N123P104K92,每公顷施尿素180kg、磷酸二铵225kg、硫酸钾180kg,甜菜单产为51.45t/hm2,含糖率为18.06%;(2)60t/hm2的施肥配方为N152P124K115,每公顷施尿素225kg、磷酸二铵270kg、硫酸钾217.5kg,甜菜单产为63.9t/hm2,舍糖率为18.29%。两个施肥配方经生产示范验证均达到计划产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复合诱变对米曲霉2336产酸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2336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60Co复合诱变处理,采用快速筛选法获得不产黄曲霉毒素的曲酸高产菌株UC690,以玉米淀粉为碳源,发酵7d,曲酸产量由原来的12.34g/L提高到50.47g/L。经遗传稳定性试验,这一变异菌株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从大黑山(大连)和海水中筛出59株低温细菌,从中筛选出10株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对其进行紫外诱变,筛出一株高酶活的低温脂肪酶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CZWOO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Cohn),与Bacillusthuringien-si(sNR 043403.1)进化关系近,且同源性达到100%,故将其命名为Bacillus thuringiensis CZWOO1。苏云金芽孢杆菌CZW001脂肪酶发酵上清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超滤离心、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获得到电泳纯的脂肪酶,纯化倍数为75.5倍,活性回收率为37.6%,12%SDS-PAGE电泳估计其分子量约40ku。对纯化后的低温脂肪酶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其二级结构成分:α-螺旋10.6%,β-折叠40.1%,β-转角18.8%,无规则卷曲30.5%。对该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初步研究表明,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5℃,对热敏感,60℃处理30min仅残留30%酶活性,酶的适宜作用pH范围在7~9,最适pH值为8。  相似文献   

18.
从校园周边取样进行了聚苹果酸(Poly malic acid, PMA)高产菌株的分离筛选。经离心管发酵初筛获得了21株产PMA菌株,并初步判断编号Ⅰ-2、Ⅰ-13a、Ⅲ-16菌株的产PMA能力较强,经摇瓶发酵复筛,确定编号Ⅰ-13a菌株的产PMA能力最强,产量达到(43.08±0.36) g/L。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高产菌株进行了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初期呈浅粉色,后期变绿变暗;细胞呈芽殖,卵圆形,单个存在;ITS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60 bp,与Aureobasidium melanogenum菌株同源相似度为97%。由此确定该菌株为产黑色素短梗霉(Aureobasidium melanogenum),命名为ZUST-HD,GenBank库登录号为MK754072.1。  相似文献   

19.
PCR-DGGE技术对中华开菲尔微生物菌群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晓珊  阮征  刘飞  张毅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6):1217-1221
为了解中华开菲尔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本论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开菲尔菌株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细菌菌群DGGE图谱上出现有三种不同迁移位置的斑带,而酵母菌群DGGE图谱上只有一条斑带;经过DNA序列的对比分析可知:细菌菌群分别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马乳样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和开菲尔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它们的序列同源性都达到100%;酵母菌群为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其序列同源性为99%。本论文首次报道了德尔布有孢圆酵母在开菲尔菌落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梁丛颖  周偏  张琳  蔡坤  刘四新  李从发 《食品科学》2019,40(12):131-136
为分析诺丽自然发酵汁中醋酸菌的多样性,丰富诺丽中醋酸菌种属信息,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诺丽自然发酵汁中的醋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发酵阶段诺丽自然发酵汁的67 个分离菌株中鉴定出了24 株醋酸菌,分别为Acetobacter fabarum(9 株)、Acetobacter syzygii(7 株)、Acetobacter pasteurianus(2 株)、Acetobacter tropicalis(1 株)、Acetobacter lambici(1 株)和Gluconobacter japonicus(4 株),其中A. syzygii和A. fabarum为诺丽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在发酵性能方面,A. tropicalis N21性能最优,产酸量可达28.92 g/L,在40 ℃高温中仍能良好生长且产酸量为14.85 g/L,乙醇体积分数为7%时,产酸量略有下降,但依然可达23.60 g/L,其耐高温和耐乙醇能力均高于其他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