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降解黄曲霉毒素微生物筛选中降解与吸附结合作用的区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因而生物降解真菌毒素一直引人关注。但在研究黄曲霉毒素微生物降解时,首先必须要有可靠的方法来判定毒素是被降解还是可逆的吸附结合。该文在黄曲霉毒素B1(AFB1)降解菌株筛选中,对区分降解与吸附结合作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可靠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pH的影响,细胞灭活对AFB1去除的影响,分析菌株细胞水洗脱、有机溶剂萃取后AFB1的变化等方法,有效地排除了生物吸附结合以及pH的干扰,区分了降解作用和可逆的吸附作用,这些方法简单实用。据此,从动物粪便中成功筛选到了2株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F4、F7。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致癌性使它成为粮油食品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物理法和化学法消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目前利用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降解方面做一综述,为以后更进一步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一种致癌性较强的剧毒物质,主要由曲霉属真菌产生,广泛存在于食品及其动物饲料中,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黄曲霉毒素具有稳定的结构,一般的处理很难将其去除。因此如何将黄曲霉毒素有效降解确保食品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近些年黄曲霉毒素的物理降解法、化学降解法和生物降解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剧毒物质,能够导致机体病变、基因突变和癌变。广泛存在于粮食、食品以及饲料中,对人体健康和动物生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给粮食储存和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生物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有效、安全和环保的黄曲霉毒素解毒方法,论述了生物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并对生物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真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致癌性,被认为是饲料和食品不可避免的污染物。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急需一种安全、高效、环保的脱毒方法。对比研究了柠檬酸、二氧化氯、霉立解以及饲用黄曲霉毒素B1分解酶对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降解脱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处理方法均对黄曲霉毒素具有降解效果,其中霉立解的效果最好。霉立解是枯草芽孢杆菌ANSB060的发酵液干燥后制成的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剂,具有较强的分解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可使玉米粉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初始浓度为从356.66μg/kg降至16.83μg/kg ,降解率高达95.3%。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其降解方法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真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致癌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文中论述了不同物质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应用,同时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及成果,并对黄曲霉毒素检测及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与食品污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食品污染包括很多,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就黄曲霉毒素在中国食品的污染和监测情况,及有关黄曲霉毒素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高效快速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新方法,利用等离子体处理黄曲霉毒素B1溶液,以黄曲霉毒素降解率为指标,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有明显的效果,各参数影响顺序为:作用功率>作用时间>极距,最佳工艺为:作用功率200 W、作用时间80 s、极距3 cm,降解率可达51.67%.  相似文献   

9.
浅谈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探究了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位点及毒性机理,并对比了微生物法破坏AFB1毒性位点从而降解AFB1的优势。重点综述了微生物法中的脱毒酶法对AFB1的降解机制。同时,对脱毒酶法联合其他方法的复合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母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污染状况,并为控制我国母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污染和降低对婴幼儿的危害提供借鉴和依据,本文从研究对象及采样、污染状况、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素的毒害及防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化学结构各异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真菌毒素,其中许多对人和动物有害。黄曲霉毒素,简称黄曲霉素,就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两种真菌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性。本文介绍了黄曲霉素的危害及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文以改性壳聚糖为固定化材料,包埋固定纳米金胶微粒及黄曲霉毒素B1抗体制备信号放大型纳米免疫传感器,建立了免疫传感器测定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优化了纳米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条件及检测参数;基于AFB1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以K3[Fe(CN)6]为探针,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其免疫反应对传感器响应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响应电流与底液中AFB1的浓度在0.1~1.1 ng mL-1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其校正曲线方程为IP =-4.9274x +15.108(R 2= 0.9912),其最低检测限为0.05 ng mL-1(S/N=3);该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利用该法对花生油、玉米油等实际样品中的AFB1进行了检测,其回收率为在87.8~98.2%,检测精确度优于ELISA试剂盒法,用于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一种。由于国内外限量标准的不统一,在出口食品中由于黄曲霉毒素不合格而被通报的食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对我国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法也因其快速、方便等特点,逐渐被认可,成为了黄曲霉毒素B1检测工作初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和壳聚糖降解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壳聚糖溶解过程工艺参数(溶剂、壳聚糖粒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所制壳聚糖溶液的粘度和酸度的影响,发现在溶解过程中既有过程中既有壳聚糖的溶解,又有溶解了的壳聚糖品质降解。研究了壳取糖溶液在存放过程中,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对壳聚糖降解的影响。探讨了壳聚糖及其溶解在溶解和存放过程中的降解规律,为制备在固定化酶等多方面应用所需性能的壳聚糖溶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B1金标检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研究了纳米金标记免疫检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检测带的信号强度、封闭试剂,纳米金探针的浓度、包被试剂A和B的浓度、纳米金溶胶的颗粒尺寸,及检测过程中的化学体系等。通过参数优化,确立了建立快速、简易的金标试剂条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探针溶液中加入保护试剂K后,试剂条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常温下试剂条保存期可达120d(信噪比保留7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对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AFB1)的降解效果及对巴旦木仁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黄曲霉毒素B1为目标毒素,首先研究了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在不同处理时间、不同电压和不同初始浓度下对目标毒素的降解效果,其次评估了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对巴旦木仁中的理化指标及色差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 低温放电等离子体不同处理条件对AFB1的降解效果明显,以75 kV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处理5 min,50 μg/mL的AFB1的降解率为95.03%。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对巴旦木仁的理化性质、蛋白浓度、色差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巴旦木仁的香气成分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持。结论 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对AFB1具有较明显的降解效果,且对巴旦木仁的品质无影响。这一研究有望为干果中真菌毒素的降解提供新思路,为保证干果的食品安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 ,罐头食品是比较安全可靠的食品。但如何使罐头食品象家庭烹饪食品那么好吃 ,使罐头食品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生产一些特殊营养罐头食品 ,就必须选择若干有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文中介绍了一些食品添加剂在罐头食品中的应用情况 ,旨在进一步促进罐头食品在提高其色香味和口感的同时 ,能开发出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特殊营养罐头。  相似文献   

19.
天然乳和食品工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对人、牛乳的组成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它与新型食品的开发,特别是它与新型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之间相互促进关系;进一步提示乳汁已不仅仅是营养源,同时也是数量众多且具有众多生理活性的寡糖和多肽的供应源;也展望了继对天然乳深入研究伴随而来新型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2004, 91 spice samples (70 ground red pepper, six black pepper, five white pepper, five spice mix and five chilli samples), the majority of which originated from commercial outlets, were analysed for aflatoxins B1, B2, G1 and G2 (AFB1, AFB2, AFG1, AFG2) and ochratoxin A (OTA) content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fter immunoaffinity column clean-up. Eighteen of the 70 ground red pepper samples contained AFB1, seven of them in a concentration exceeding the 'maximum level' of 5 µg kg-1 (range 6.1-15.7 µg kg-1). Of the other spices assayed, the AFB1 contamination of one chilli sample exceeded 5 µg kg-1 (8.1 µg kg-1). Thirty-two of the 70 ground red pepper samples contained OTA, eight of them in a concentration exceeding the 10 µg kg-1 'maximum level' (range 10.6-66.2 µg kg-1). One chilli sample was contaminated with OTA at 2.1 µg kg-1. The AFB1 and OTA contamination of ground red pepper exceeding the 'maximum level' (5 and 10 µg kg-1, respectively) was obviously the consequence of mixing imported ground red pepper batches heavily contaminated with AFB1 and OTA with red pepper produced in Hungary. This case calls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onsistently screening imported batches of ground red pepper for aflatoxin and ochratoxin A content and strictly prohibiting the use of batches containing mycotoxin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the maximum permitted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