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玉淼  张飞  张翼  陈雅蘅  周帼萍 《食品科学》2015,36(10):195-200
为了解市售茶叶中菌落总数和2种食源性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克罗诺杆菌)的检出情况,根据国标对武汉地区市售的46份茶叶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和2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初步分离和鉴定,分别用16S r DNA内转录间隔区-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鉴别蜡样芽孢杆菌,用16S r DNA和fus A序列分析对疑似克罗诺杆菌的分离株进行鉴定,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产地和类别间微生物的检出情况。结果发现,蜡样芽孢杆菌在市售茶叶中检出率极高,达97.9%,而且其数量约占细菌总数的6.0%。鉴定出3株阪崎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其检出率达6.5%,仅占细菌总数的0.1%~3.2%。花草茶中细菌总数最高,也是唯一检出克罗诺杆菌的茶类;发酵茶中蜡样芽孢杆菌数量最高,均超过1 100 MPN/g。不同产地茶叶在这3个微生物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当茶及其深加工产品和其他食品原辅料混搭成新产品时,这2种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带来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浙江传统玫瑰醋生产用草缸盖晾晒前、后以及醋醅"发花"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晾晒前、后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发生显著变化;晾晒工艺能显著改变草缸盖中微生物的分布,使苹缸盖各部住微生物的绝对数量和各种微生物的比例趋于稳定.通过对"发花"阶段微生物消长情况的分析发现,"发花"前期以霉菌为主,中、后期以酵母菌和细菌为主.霉菌的最大含量可达1×106CFU/g,酵母和细菌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107CFU/g和1×108CFU/g.表面和内部醋醅微生物数量差异大.在整个"发花"阶段,表面霉菌数多于内部霉菌数.细菌、酵母菌数量在"发花"前期,表面的多于内部的;在中、后期,内部的多于表面的.  相似文献   

3.
郭妮  杨维平  李明 《烟草科技》2014,(3):21-23,28
为降低PASSIM卷接机组生产过程中烟支空头率和烟支质量标准偏差不合格的烟支数量,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三次趋势预测模型,对卷烟机不同供丝量下的烟支空头率、烟支质量标准偏差及烟丝堵塞停机次数等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PASSIM卷接机组供丝量与烟支空头率和烟支质量标准偏差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供丝量设定在130%~140%时,机组对烟支品质控制效果较好。但当供丝量超过138.7%时,会出现卷烟机堵塞现象。②通过对螺旋回丝器改造并定期检查维修料斗,可以降低供丝量在130%~140%时卷烟机的烟丝堵塞次数,保证烟支品质。  相似文献   

4.
新老制曲车间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泸州老窑酒厂新制曲车间和老制曲车间的空气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老制曲车间不同环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老制曲车间多年富集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新制曲车间,其中曲药库房空气和远离制曲车间50m 左右大环境空气中的霉菌、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空发酵房空气中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霉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制曲场空气中霉菌、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酱香型酒糟醅堆积过程温度和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其规律性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研究了酱香型酒糟醅堆积过程温度和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①通过堆积,糟醅堆表40 cm厚的堆表层温度有较大幅度上升,一般可达50℃左右,堆心温度一直处于缓慢升温状态,但升温幅度远低于堆表层;②堆积过程中,糟醅的酵母菌类和非芽孢细菌类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芽孢细菌类仅略有增长,而霉菌类数量极少且呈下降趋势,未发现放线茵类生长;③堆积终了时,酵母和细菌数量约占总数的95%以上,表层酵母菌占总数的70%以上,细菌占总数的10%~25%,维心酵母菌和细菌各占总数的比例轮次间差异较大;④堆积工序对酱香物质的生成及酒精发酵都十分重要,在生产上要加强对堆积的生产管理,严格控制堆积时间与温度.  相似文献   

6.
浓香型白酒主要发酵产物生成与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趋势,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和常规分析的方法,跟踪测定不同层次粮糟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主要代谢产物含量。研究表明:糟醅中乙醇、总酸、总酯含量与微量香味成分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下层糟醅中的产物相应高于上层糟醅中产物;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为:酵母菌>细菌>霉菌;上层糟醅的霉菌、酵母菌与细菌的数量分别略高于其下层糟醅的霉菌、酵母菌与细菌数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浓香型白酒的发酵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酱香型白酒下沙、造沙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堆积过程不同位置和时间的酒醅温度与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堆积发酵酒醅温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表层酒醅温度变化呈"S"型曲线,其升温幅度高于内部酒醅;而堆子顶部与中部升温幅度高于底部。堆积发酵初期细菌数量高于酵母菌,经堆积发酵细菌与酵母菌的数量逐渐增加,至入窖前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均达到10^7~10^8CFU/g酒醅。酒醅温度升高会延迟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说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堆积温度的升高有促进作用;而当酒醅温度超过50℃后,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均有降低。  相似文献   

8.
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莲子心中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的方法,并对不同成熟度、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及市售莲子心中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50倍80%乙醇超声提取40min,以乙腈-0.1%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能使得3种生物碱有效提取和分离。结果表明莲子以成熟后期时采收最佳;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中,晒干效果最佳,三种生物碱含量与其他温度烘干的莲子心呈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三种生物碱含量不断降低;不同前处理方法以整颗莲子干燥再取出莲子心方法更好;市售莲子心中,莲心碱含量在0.132%~0.245%,异莲心碱含量在0.196%~0.384%,甲基莲心碱含量为0.937%~1.207%,为莲子的采收、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两种即墨老酒麦曲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酿酒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麦曲中的主要微生物类别均为细菌、霉菌和酵母菌,但其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麦曲A和麦曲B中三类菌的比例分别为3∶6∶4和60∶15∶1;麦曲A在老酒酿造过程中的群落更替顺序为:霉菌酵母菌细菌,酒精度(v/v)11.0%、固形物含量9.0 Brix、感官评分75分;麦曲B的群落更替顺序为:细菌霉菌酵母菌,酒精度6%(v/v)、固形物含量16.0 Brix、感官评分66分。酒曲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所酿造的酒品质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芝麻香型白酒实际堆积发酵和入窖发酵过程,研究不同堆积发酵条件下,微生物菌群演替对入窖发酵过程及原酒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堆积温度条件下,入窖发酵初始微生物菌群数量不同,其中霉菌、总细菌、乳酸菌数量较接近,而酵母菌和芽孢杆菌数量差异显著。入窖后在厌氧以及特定发酵温度条件下,微生物菌群进一步演替并进行相关代谢活动,最终出酒率正常,原酒质量合格,但酒体风格不同。堆积发酵结束时,表层酒醅微生物菌群数量巨大,其中酵母菌、霉菌、总细菌数量达9.04~9.35 lgCFU/g。单独取表层酒醅入窖后,酒醅升酸快,尤其是乙酸量迅速增加,酵母菌下降迅速,最终出酒率低,原酒质量不合格。可能是由于微生物菌群数量过高,代谢产乙酸抑制酵母菌酒精发酵。因此在堆积发酵过程中控制适宜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对最终出酒率和原酒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