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建立偏最小二乘法预测模型,鉴别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酒产地信息。方法将葡萄酒样品直接进行离心、过膜,采用C_(18)分析型色谱柱,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LC-Q-TOF-MS)在正离子模式下测定葡萄酒中的物质组分,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特征物质进行筛选,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预测模型。主要考察了产地溯源的可行性,并尝试鉴别掺假制假。结果对质谱采集的信息进行化合物提取,共得到9322个化合物,过滤得46个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得到四种主要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5%。预测模型对产地鉴别和掺假鉴别有较好的识别性。结论基于LC-Q-TOF-MS对检测到的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反应葡萄酒产地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使用LC-Q-TOF-MS对葡萄酒进行产地追溯具有可行性,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为葡萄酒身份信息鉴定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在食品中多类农药的高通量、高效率筛查和确证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基于四级杆滤质器的LC-MS/MS技术近年来在食品中农药多残留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液相色谱-低分辨串联质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和四级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以及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和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在多类农药多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进行了中国三个葡萄酒主产区、美国两个酒庄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应用化学计量学工具对数据进行筛选、主成分分析和产地鉴别模型的构建,并通过模型判别准确率和置信度的比较,对构建模型所采用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和朴素贝叶斯算法(NBM)三种算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朴素贝叶斯算法(NBM)构建的模型适用于中国和美国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产地溯源,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构建的模型适用于中国三个主产区的产地溯源。利用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样品预测,准确率达86.7%,将为葡萄酒的产地溯源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Qu ECh ERS前处理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Triple-TOFMS)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水稻中溴氰菊酯残留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检测发现溴氰菊酯在(0.01~5.0)m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回收率在90.14%~99.86%范围之间,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该前处理方法具有回收率高、分析范围广、精确度和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且分析速度快、污染小等优点。并比较了该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溴氰菊酯残留结果,结果显示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法在检测分析水稻中溴氰菊酯农药残留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对不同产地的玛咖进行产地鉴别和各产地代谢物差异分析。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成功区分玛咖的5 个产地,并对各个产地玛咖的代谢物进行靶标和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其中靶标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8 种代谢物,包括玛咖酰胺、玛咖烯、芥子油苷、生物碱、甾醇、多酚和黄酮,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出玛咖的产地标志物。结果表明代谢组学方法可以用于玛咖产地鉴别以及全组分的鉴定。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人造奶油中苏丹类染料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振荡提取和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分析,8种化合物的检测限在o.75~5n/mL之间;通过飞行时间质谱的精确质量数功能与谱图数据库检索,对8种苏丹类染料化合物进行精确的匹配和鉴定,除苏丹红G外,其余其中染料匹配度均在94%以上,并通过二级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7.
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食品中常用抗菌药物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论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几种常用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的残留分析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食品中多种类别抗菌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提出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在多类别抗菌药物残留同时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分析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食品欺诈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其中食品掺假作为食品欺诈的一种类型, 因其掺假物的种类性质、方式等不同往往可能带来或者引入食品安全问题。针对全球性食品掺假行为,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用于解决肉制品、牛奶、食用植物油、蜂蜜4类食品掺假问题, 总结了该4类食品的主要掺假行为, 其中肉制品掺假分为地理来源改变、肉种类替代、添加剂非法使用、过敏原引入、病死畜禽肉; 乳制品掺假主要有奶源产地改变、不同动物奶、添加富氮化合物、添加剂违规; 植物油掺假主要有油种类混合、掺入不可食用油、植物油产地改变、添加工业染料; 蜂蜜常见的掺假方式有蜂蜜产地、植物源、添加糖浆。对液相色谱-质谱鉴别食品真伪的前处理方法(液液萃取、固相萃取)也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真实性技术鉴别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结合二元比较的方法,对2种水样品进行检测研究,建立辨别饮用水质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和滤膜过滤处理后,用含有10mmol/L乙酸铵的水溶液和含有10 mmol/L乙酸铵的甲醇溶液进行洗脱,再经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实验通过保留时间、精确质量数、质量偏差等参数进行定性研究。结果通过二元比较找出2种水之间的差异,并鉴定出百治磷、阿特拉津、脱乙基阿特拉津、环嗪酮、莠谷隆、另丁津、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噻嗪酮等8种污染物。结论此方法不仅能够直观地辨别出2种水样品的差异,而且可以准确鉴定差异化合物,适用于饮用水的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酵母种类对樱桃酒呈味成分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对5种不同酵母发酵樱桃酒中的有机酸、氨基酸、酚酸、单宁酸和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酵母产呈味物质的能力各不相同,酒中呈味物质的含量直接影响其特征风味。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综述氢(H)、氧(O)稳定同位素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阐明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环境气候因素和引起同位素分馏的物理、化学过程,为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建立统计评估的数据库提供参考。H、O稳定同位素在多种植源性食品产地鉴别、掺假鉴别、有机鉴别中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H、O稳定同位素可较直观的反映谷物、果蔬、葡萄酒、茶叶产地纬度、海拔及相关气候信息,在产地鉴别、种植模式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果汁、酒类可利用H、O稳定同位素实现外源水及酒精的掺假鉴别。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利用H、O稳定同位素进行产地真实性、食品掺假、种植模式鉴别中均取得较好成果。H、O稳定同位素可被认为是食品真实性鉴别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嗅觉指纹信息的黄酒酒龄和产地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找出一种快速、准确鉴别黄酒酒龄和产地的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采集不同酒龄和产地黄酒样品的嗅觉指纹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嗅觉指纹信息进行降维处理,并采用判别因子分类法建立黄酒酒龄和产地鉴别模型。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后的1年陈和3年陈基酒样品点落在相近的区域内,7年陈和9年陈基酒样品点落在相近的区域内,陈酿时间5年是基酒风味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判别因子分类法所建黄酒酒龄鉴别模型的鉴别正确率为100%。主成分分析降维后,绍兴黄酒与上海黄酒、浙江嘉善黄酒和江苏南通黄酒差异明显,进一步采用判别因子分类,4个产地黄酒的鉴别正确率均为100%。研究表明,超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黄酒酒龄和产地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咖啡掺假快速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Screen算法建立的咖啡快速鉴别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咖啡样品光谱,建立标样(材料光谱)光谱数据库,采集掺假物光谱数据,建立掺假物光谱数据库,建立了咖啡分类模型及掺假物模型,运用Adulterant Screen算法技术对模型的主成分及掺假成分进行计算分析,建立了咖啡掺假快速鉴别模型。本咖啡快速鉴别方法对含量在2%、5%、10%、15%、20%、30%及40%巴西莓果粉和5%、10%、15%、20%、30%及40%大麦掺假咖啡可以实现有效的掺假鉴别,最低识别咖啡中巴西莓果粉及大麦掺假含量分别为2%及5%。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 Screen算法建立咖啡快速鉴别模型可以鉴别咖啡中巴西莓果粉和大麦等掺假物,为咖啡样品掺假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无损的检测方法,能有效的运用于咖啡样品掺假鉴别的日常检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The adulteration of wine with glycerol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oblem in European wine-producing countries. The latest control method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impurities from commercial products, but suffer from the raising efficiency of the purification processes. As there is little chance of being able to identify glycerol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n the basis of a method which uses only one isotope, a multielement approach was tested. Glycerol from wine showed the lowest relative enrichment with D, mainly in position C-2, a relatively high 18O content, and very negative δ13C values, which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ethanol from the same wines. The isotopic data of glycerol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given by indices of origin (impurities). These data allowed us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these glycerol samples, i.e. whether they were produced industrially or synthesised by animals or plants. Glycerol of plant origin was most similar to glycerol found in wine.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isotopic data by discriminance analysis yielded clusters of data obtained from glycerol samples of similar origi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sible mixtures, proof that wine has been adulterated depends on the origin and isotope levels of the added compound.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ove that wine has been adulterated with glycerol from other sources when the latter is present at a concentration of 15% of the total glycerol content. Received: 27 October 1997 / Revised version: 12 February 1998  相似文献   

15.
随着葡萄酒市场的日渐繁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对葡萄酒品质的追求。葡萄酒的原产地及品种是决定葡萄酒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挥发性成分在表征某一特定产地或某一品种葡萄酒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挥发性成分鉴别葡萄酒产地及品种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葡萄酒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利用挥发性成分鉴别葡萄酒产地及品种的研究现状,以期促进对葡萄酒挥发性成分的深入研究,为保障葡萄酒的品质和真实性,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葡萄酒挥发性指纹图谱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受产地、加工、贮存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引起食品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导致食品的掺假及溯源分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有的食品掺假溯源方法主要集中在理化测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相关鉴别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可以完整地描述食品的整体特征,收集食品的产地、品质等信息,近来在食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食品质量分析和溯源等的有力工具。本文阐述了1H NMR组学技术在农产食品掺假及溯源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在概述1H NM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针对1H NMR与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的结合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对其在典型性食品的掺假及产地溯源上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1H NMR组学技术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 Screen算法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非法添加物快速鉴别方法。采集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及非法添加物近红外光谱,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分类模型及掺假物模型,运用Adulterant Screen算法进行计算分析,建立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非法添加物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对单组份掺杂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识别最低检出浓度为:三聚氰胺0.04%、环丙氨嗪0.05%,尿素、双缩脲及硫脲0.1%,双氰胺0.2%。对于二组分和三组分掺假奶粉在两倍到十倍检出限浓度的准确识别率分别达到了83.3%和50%,对无掺假样品的识别率100%,同时,该鉴别模型可以通过一个模型即可实现快速鉴别多个非法添加物。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为婴幼儿配方奶粉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快速、可靠、样品无损的掺假鉴别方法,能有效的运用于掺假鉴别的日常检测工作,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检测和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油茶籽油掺伪其他植物油的定性鉴别问题,在油茶籽油中分别掺入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葡萄籽油、菜籽油、棕榈油和米糠油,设置高和低两种不同掺伪梯度,基于14个特征性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指标,运用Python语言构建并对比分析了二分类决策树模型、多分类决策树模型和多层感知机人工神经网络(MLP-ANN)模型用于油茶籽油掺伪定性鉴别的效果。结果表明:高和低掺伪梯度下,二分类决策树模型对油茶籽油掺伪其他植物油的定性鉴别的准确率均达到0.95以上;多分类决策树模型的精确率和准确率在高掺伪梯度下均达到了0.95,但在低掺伪梯度下仅为0.90;在高和低掺伪梯度下,MLP-ANN模型对油茶籽油掺伪定性鉴别的平均精确率均达到0.98,准确率分别达到0.97和0.98。相比于决策树模型,MLP-ANN模型能很好地实现油茶籽油掺伪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快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学计量学分析工具与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在食品的掺假鉴别和产地溯源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优势,成为品质鉴别及掺伪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太赫兹时域等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化学计量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食用油脂品种鉴定、掺假分析、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为食品快检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食用油掺伪频繁出现,掺伪物质复杂多样,基于传统的理化检测已无法准确实现食用油复杂掺假组分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结合相关数据计量学处理方法建立快速、精准、高效的食用油掺伪鉴别方法。本文综述了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及新型分析技术手段对食用油掺伪的检测,对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基于食用油组成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性而建立的掺伪模型原理及模型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目前食用油掺伪模型的建立方法提出展望,以期为食用油掺伪鉴别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