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贮藏条件对不同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长期贮藏后的酸值、过氧化值和VE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各种成品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而VE的含量下降。全程低温工艺精炼的油茶籽油
经过长期贮藏后,其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增加量与一级压榨油相当,但明显低于高温精炼油。在高温、光照等不良贮
藏条件下,低温工艺精炼的油茶籽油的优势很明显,品质劣变程度小。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茶籽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严重、贮藏期短的问题,探究98%N2气调、40%CO2气调、真空和空气贮藏条件对油茶籽贮藏过程中含水率、含油率、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酶及脂氧合酶活性变化的影响,采用零阶和一阶数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98%N2气调、40%CO2气调和真空贮藏可以显著减少油茶籽水分的损失,并通过抑制脂肪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延缓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增加,贮藏6个月后,油茶籽酸值、过氧化值分别从初始的0.188 mg/g,0.448 mmol/kg最大增加到0.707 mg/g,1.772 mmol/kg;一阶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条件下油茶籽贮藏过程中酸值和空气、40%CO2气调条件下过氧化值的变化。研究为油茶籽气调贮藏品质变化规律的探究及贮藏条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条件对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光线、容器材质3个因素对油茶籽油贮藏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测定茶油皂化值、酸值、碘值、过氧化值4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都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碘值减小,但在冷藏、避光、玻璃包装条件下的茶油的指标值变化率较小,即酸败得较慢,不容易变质。所以得出茶油较佳的贮藏条件是冰箱、避光、玻璃容器贮藏。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涂膜对甜玉米品质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壳聚糖涂膜对0℃和10℃温度下贮藏的甜玉米(Zea mays saccharata cv.sh2)呼吸强度、乙烯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壳聚糖涂膜能明显降低甜玉米的呼吸强度和乙烯产量,1.0%壳聚糖的效果明显优于0.5%壳聚糖。与对照相比,壳聚糖涂膜的甜玉米含较多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而淀粉含量较低。壳聚糖涂膜并不引起乙醇的明显积累,也没有显著影响甲硫醚(DMS)的挥发量。在0℃的低温条件下,壳聚糖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尤其是1.0%的浓度更为明显。壳聚糖涂膜减缓甜玉米品质劣变的作用与其抑制呼吸作用和乙烯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选用同一批次的搅拌型酸奶分别在6℃、20℃、30℃三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贮藏,每隔2d测定酸奶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从而确定搅拌型酸奶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会导致酸奶品质发生一些列的变化。比如,酸味太重,乳清析出,产品有不良风味等。  相似文献   

6.
对四种成鱼(三牙、带鱼、蓝圆够、马鲅)在20、4、-20℃贮藏条件下各个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感官评价得到,在20℃的贮藏条件下,四种成鱼的货架期分别为20、6、10、14d;在4℃贮藏备件下的货架期明显延长,分别为70、35、70、70d;而在-20℃条件下贮藏的样品货架期均大于4个月。结合感官评价,对20%与4℃贮藏条件下货架期终点的指标值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带鱼和马鲅的咀嚼性为20-30gmm,蓝圆够的咀嚼性为30~40gmm,三牙的约为50gmm;TVBN值约为40-50mg/100g;TBA值与亚硝酸盐的含量在贮藏期间具有峰值,峰值出现在货架期的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黄心乌品质劣变机理,研究了黄心乌20 ℃贮藏期间不同部位(外叶、内叶、茎)品质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心乌采后存在失水、黄化、腐烂和老化现象,货架期4 d;叶绿素含量和黄化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外叶r=-0.9614**,内叶r=-0.9347**,p<0.05),表明叶绿素降解与黄化显著相关;黄心乌叶片的营养价值高于茎,采后外叶营养成分含量下降最快,内叶次之,茎最小;贮藏期间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持续增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不断下降,且外叶黄化指数、腐烂率、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始终最大,茎最小,表明黄心乌衰老速度外叶 > 内叶 > 茎。水分散失、自由基积累和氧化伤害可能是加速黄心乌品质劣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对早酥梨易黄化软化、腐败变质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在相同的贮藏温度(0±1) ℃、相对湿度90%~95%下,设置1%~8%O2+1%~9% CO2的不同气体组分,进行气调实验。实验采取不同气体组分环境下对早酥梨在240 d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硬度、色差、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从而优选出早酥梨贮藏的适宜的气调组分。结果表明:9种气调贮藏条件均对早酥梨贮藏期间的生理指标有影响;处理2在早酥梨贮藏过程中保持固形物含量、降低乙烯释放速率具有显著性效果(p<0.05);处理3可显著性(p<0.05)降低早酥梨呼吸作用、乙烯释放速率,保持其L*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好果率;处理6在降低早酥梨呼吸作用、保持其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好果率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p<0.05)。综合分析,处理2(3%~4% O2+1%~2% CO2)、处理3(5%~6% O2+1%~2% CO2)、处理6(5%~6% O2+3%~4% CO2)均可使早酥梨在贮藏期间保持较好的生理和外观品质,且处理3、6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制油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普通螺旋榨、溶剂浸提、包饼液压和快速液压4种制油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及营养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制油方式中,快速液压榨所得油的酸值与过氧化值最低,普通螺旋榨的最高。快速液压油脂肪酸组成中油酸含量最高,为82.85%;油中的α-生育酚含量最高,为29.8mg/100g,且角鲨烯与β-谷甾醇保存较好。单从油茶籽油品质及活性成分的保持上来看,快速液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不同贮藏容器(玻璃油壶、塑料油壶PET)、不同贮藏方式(油壶密封、油壶开盖)来研究菜籽油(无抗氧化剂、添加TBHQ)在食用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菜籽油在不同的贮藏容器中和不同的贮藏方式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过氧化值的上升速度远大于酸价。密封条件下,玻璃油壶中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在6周之内均合格,塑料油壶则是5周;开盖条件下,所测指标均比密封时提前1周超过国家标准;添加TBHQ可以使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晚2周超过国家标准。当家庭购买充氮包装的食用菜籽油进行分装时,分装贮藏容器应选择玻璃油壶,用完之后立即密封,并且在6周之内食用完毕。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在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并为油茶籽油储藏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同一批油茶籽压榨制取4种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研究了储藏期间油样的质量安全指标与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储藏期间,毛油酸值上升最快,上升了29.85%;碱炼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上升最慢,分别上升了3.48%和5.97%,适度精炼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存最好,且更有利于VE以及角鲨烯的保持。精炼油生理活性物质中VE和角鲨烯在储藏期间损失较多。从生理活性物质来看,适度精炼更有优势。在采用较好油茶籽油原料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精炼来保证油茶籽油储藏过程中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油茶果的制油效率,对传统油茶果制油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先整果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进行干燥达到蒲、壳与仁分离,得到的油茶籽仁经破碎烘干后进行压榨制油,经冷冻过滤得到成品油。对油茶籽仁烘干工艺条件和压榨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常温过滤为对照,对成品油的品质进行测定并考察了其在45 ℃储存18个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干燥采用先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可节约爆蒲(果壳炸开)时间0.5 h;油茶籽仁最佳烘干条件为烘干温度140 ℃,油茶籽仁颗粒直径6~8 mm,采用鼓风干燥;油茶籽仁含水率和油茶籽壳添加量对出油率有明显的影响,在添加30%油茶籽壳条件下,当含水率为3%时,出油率最高;油茶籽原油采用冷冻过滤得到的成品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和苯并芘含量分别为0.6 mg/g、0.2 g/100 g和3 μg/kg,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且储存稳定性优于常温过滤。该工艺节约了油茶果制油时间,提高了出油率和成品油的储存稳定性,可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制备。  相似文献   

13.
变温热泵干燥工艺对油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脱蒲油茶籽为原料,探讨变温热泵干燥工艺对油茶籽出仁率、出油率、酸价值、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变温干燥工艺为方案3[前期45℃(10 h),中期65℃(10 h),后期45℃(10 h)]:干燥至安全储藏水分时间为28 h,干燥后油茶籽出仁率为60.59%,含油率为36.28%,酸价值为0.23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033 g/100 g。  相似文献   

14.
林欣  李杨  詹淼  付湘晋  钟海雁  姚文  刘成 《食品科学》2023,44(2):304-311
为探究油茶籽油抗炎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分析了15?个批次油茶籽乙醇提取物中所有小分子代谢物,并通过“蓝精灵”实验评估油茶籽乙醇提取物对果蝇肠炎的抑制活性,将油茶籽乙醇提取物中小分子代谢物与抗炎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脂氧合酶进行分子对接,筛选鉴定其关键代谢产物,最后通过“蓝精灵”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油茶籽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果蝇肠炎抑制活性,抑制率为15.06%~61.71%,其代谢物主要包括多酚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脂类等,发现7?种多酚类化合物以前未在油茶籽中报道过。初步筛选出具有良好抗肠炎活性的代谢物为:鸦胆子素B、丹参新酮、8-香叶草氧基补骨脂素、异芒果苷、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山柰苷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是首次被证实具有抗炎活性,0.1 mg/mL给药量时,果蝇肠炎抑制率为64%,远大于阳性对照柳氮磺胺吡啶(27.99%)。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油茶籽提取物内外抗肠炎活性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广西油茶重点产区河池、百色和梧州的主要油茶品种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及大果红花油茶的种子为原料,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油茶种子的油脂及测定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油茶籽油试样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油茶种子出仁率为53.29%~68.91%;干籽含油率为47.05%~59.51%;GC-MS共鉴定出14种脂肪酸,单不饱和酸含量为72.91%~80.11%,其中河池巴马软枝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为80.11%,主要成分是油酸;多不饱和酸含量为5.85%~9.14%,其中梧州岑溪软枝油茶籽油的多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为9.14%,主要成分是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3.62%~17.95%,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同时,广西油茶籽油中含有少量的9,10-环氧-十八碳烷酸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17.
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油茶籽油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功能.通过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不同种自由基清除的活性作用研究,其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加入多酚样品的质量浓度在0.53~7.29 μg/mL范围内,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65.21%以上;不同极性的多酚类物质清除效果不同,极性大的多酚类物质其总抗氧化能力较弱,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为开发功能性油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冷链贮运条件对冷鲜鸭肉品质变化的影响,通过模拟产品冷链贮运过程中的环境,以感官评定、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值为评定标准,研究了不同包装方式、运输时长、运输温度及运输途中的振动强度对冷鲜鸭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气调包装(53%O2+47%CO2)在贮运末期的TVB-N值仅为12.78 mg/100 g,仍处于二级鲜度,比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更能维持冷鲜鸭肉原有品质;运输1 h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感官评分值下降较慢,在实验末期其感官评分仍在8分以上;运输温度对产品贮运后期的菌落总数有显著影响(p<0.05),低温(4℃)运输能够有效地保持产品品质,比高温运输延长1~2 d贮藏期;振动强度对产品菌落总数有显著影响(p<0.05),3 Hz振幅对鸭肉品质影响较小,在贮藏末期菌落总数为5.04 lg CFU/g,TVB-N值为11.01 mg/100 g。本研究为冷鲜鸭肉冷链运输条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