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当归和党参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的包合工艺进行探究,以确定最佳的提取和包合工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挥发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利用率为综合评分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β-环糊精包合工艺;用X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来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粒度为粒状,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8(g∶m L),提取时间10 h,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75.3%;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混合挥发油为1∶10(g∶m L),β-环糊精∶水为1∶10(g∶m L),包合温度为50℃,搅拌时间为1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包合物收得率平均值为82.51%,挥发油利用率平均值为82.49%,综合评分为82.51%。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莪术挥发油的工艺,并探究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以酶添加量、酶解pH及酶解时间为自变量,挥发油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以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考察莪术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纤维素酶酶解提取莪术挥发油的最佳工艺为酶添加量1.6%、酶解pH 4.6、酶解时间2.1 h、酶解温度50℃、料液比1∶10 g/mL,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5.24%,显著高于水蒸气蒸馏法得率2.17%。莪术挥发油对DPPH和羟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783 mg/mL和0.814 mg/mL。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法可显著提高莪术挥发油得率,工艺简便可行,获得的莪术挥发油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以提取的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砂仁和胡椒三味中药中的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结果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8倍水量,浸泡2.5h,加热蒸馏提取6h,挥发油平均含量为4.74%;复方丁香挥发油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为1∶8,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4h,洗涤溶剂为石油醚,干燥温度为40℃,挥发油平均包合率为81.5%。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条件科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4.
阳荷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阳荷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鉴定阳荷挥发油化学成分,为阳荷的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和超声辅助蒸馏提取法提取阳荷挥发油,以阳荷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分别研究超声时间、蒸馏时间和料液比对阳荷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以气相色谱-质谱(gas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ormetry,GC-MS)结合NIST4.0质谱库分析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种类,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阳荷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是超声60 min、蒸馏时间4 h,料液比1∶3(g/mL),提取率达到0.036 8%;鉴定出17个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074%,其中烯烃类有8种,含量最高的3个成分是棕榈酸(30.508%),β-水芹烯(12.359%)和芥酸酰胺(7.376%)。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产调味香料肉豆蔻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分析。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MHD,300 W,料液比1∶10,蒸馏时间1 h)及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了肉豆蔻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比较法分析了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MHD肉豆蔻挥发油中鉴定了4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81%。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36.53%)、4-萜品醇(12.47%)、肉豆蔻酸(8.27%)、榄香素(4.96%)、黄樟素(4.75%)、γ-松油烯(4.56%)和甲基丁香酚(4.38%)。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包结莪术挥发油的技术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莪术挥发油生物利用度,研究了β-环糊精包结莪术油的技术参数.以包合物油包结率及包合物收得率为考察指标,运用饱和水溶液包封法进行包结.当V(油):m(β-环糊精):V(水)=1 mL:4 g:60 mL,搅拌时间为2 h时,包合效果最佳,可稳定保持平均油包结率为62.29%.电镜观察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GC-MS色谱分析表明包合前后莪术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
微波水蒸气法提取八角茴香挥发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茴香挥发油,并与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率与水蒸气蒸馏法相等,但提取时间为水蒸气蒸馏法的一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所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微波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成分与水蒸气蒸馏法相同,但含有较多的单萜类含氧化合物,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的含量为水蒸气蒸馏法的1.5倍.  相似文献   

8.
山东鬼针草属植物挥发油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比较鬼针草属五种植物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鬼针草属植物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山东鬼针草属的5种植物挥发油成分,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油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 金盏银盘、婆婆针、狼杷草、小花鬼针草、鬼针草(商品药材)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160%,0.083...  相似文献   

9.
香茅草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草中的挥发油,设计正交试验L9(34)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15(g/m L),提取时间为1.5 h,浸泡时间为24 h,香茅草挥发油的得率最高,为0.576 7%。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确认香茅草挥发油中57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不饱和醛和醇,其中柠檬醛相对含量为37.23%,橙花醛相对含量为31.81%,柠檬醇相对含量为9.25%。  相似文献   

10.
孟宪军  刘学  周艳 《食品科技》2007,32(11):90-93
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影响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对树莓叶片中挥发油提取效果的相关因素包括物料粒径、原料是否浸泡、原料是否加盐、同时蒸馏萃取时间、料液比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同时蒸馏萃取树莓叶片中挥发油的适宜工艺组合:即破碎60目(0.3mm)、液料比8∶1、浸泡10h后同时蒸馏萃取8h,各因素对提取结果影响的程度依次为:蒸馏时间>破碎程度>液料比>浸泡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 h,料液比1:5 g/mL,提取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实际得率为10.67%。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175%,其中相对含量高于3%的分别为1,8-桉叶素(21.854%)、正癸酸(12.893%)、β-蒎烯(4.873%)、对伞花烃(4.579%)、α-蒎烯(4.452%)、月桂酸(3.734%)、α-萜品烯醇(3.188%);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浓度在1.0~6.0 mg/mL范围内时,最高清除率为92.94%。优化的工艺适用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萜类、烃类及酸类成分为主,抗氧化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SDE-GC-MS),对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和分析,优化同时蒸馏萃取条件。结果表明:花生油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随样品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氯甲烷作为萃取溶剂萃取得到的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乙醚多;在花生油用量为30 g时,采用二氯甲烷可以萃取出66种化合物,经质谱分析可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中吡嗪类化合物有6种,占总挥发性成分6.73%。  相似文献   

13.
亚临界R134a萃取金银花挥发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亚临界1,1,1,2-四氟乙烷(R134a)萃取的方法从干燥的金银花中提取挥发油,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R134a流量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挥发油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萃取压力和R134a流量的影响较小。当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R134a流量分别为6MPa、50℃、2h和10g/min时,挥发油提取率达到2.17%。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金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得到27个组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棕榈酸(19.12%)、亚油酸(18.43%)、亚麻酸(9.06%)等,脂肪酸酯达到29.34%。  相似文献   

14.
新鲜黄山贡菊叶中挥发油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山贡菊新鲜根、茎、叶、花及干叶、干花中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实验,并用正交实验法对新鲜叶中挥发油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从叶中提取的挥发油得率最高,pH值在5~9之间对叶中挥发油的得率无明显影响,粒径大小、浸泡时间、料液比、蒸馏时间对挥发油的得率均有影响,优化后最佳提取工艺为粒径大小4 mm、浸泡时间12 h、料液比(g∶mL)1∶3、蒸馏时间4 h,挥发油得率达0.002 0 mL/g,验证实验表明此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5.
以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工艺条件,并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为目的,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根据质量衡算微分模型,运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2 L/h、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时间3.0 h,此时得率为43.8%;E=46.62×(1-e-0.8521×t)为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萃取的过程,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武都大红袍花椒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SDE)及亚临界流体萃取法(SFE)提取花椒精油。以花椒精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FE萃取工艺,并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比分析SDE和SFE花椒精油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3次、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0∶2.0(g∶mL)。在此优化条件下,SFE花椒精油得率为15.11%,为SDE精油得率的3.7倍。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烯烃类20种、酯类8种、醇类8种、醛类3种、芳香烃类2种、呋喃类2种、酮类2种、萜类1种、酸类1种和萘类1种。SDE和SFE分别检出37种、40种挥发性物质,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组成相似,SFE精油得率较SDE高且留香型持久,是提取花椒精油的有效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解郁胶囊中甘草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以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甘草苷、甘草酸提取率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甘草提取工艺;以比吸附量和洗脱率为指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结果优选提取工艺条件为50%乙醇,10倍量,提取2次,每次2 h;纯化工艺条件为选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上样溶液质量浓度为0.2 g/m L,最大上样体积为2.5 BV(BV为树脂体积),以70%乙醇3倍树脂体积洗脱。结论优选的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提取甘草有效成分,提取率高,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最佳水提菊葛天麻颗粒工艺。方法应用正交试验,以绿原酸提取率和出膏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考察加水量(A)、煎煮时间(B)、煎煮次数(C)3因素对上述指标综合评分的影响,探讨水提取菊葛天麻颗粒的最佳工艺。结果水提菊葛天麻颗粒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加入8倍量水,每次提取1 h,提取2次。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95%的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对野艾蒿进行提取,得到的粗提物干膏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不同的萃取组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艾蒿中的挥发油。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各个萃取组分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活性。并研究了野艾蒿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体内抑菌实验。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各组分的抑菌能力大小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石油醚相=挥发油。水相组分未检出抑菌活性。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挥发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依次为为10.00,2.50,5.00,10.00mg/mL。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体内抑菌实验表明小鼠灌胃0.50 g/kg的野艾蒿提取物时,体内抑菌活性最好。比模型组的死亡率降低了77.78%。实验表明野艾蒿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商学兵  李超  刘军军 《食品科学》2012,33(14):60-63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并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根据质量衡算微分模型,运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2L/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8MPa、萃取时间3.0h,此时得率为2.92%;E=3.11×(1-e-0.8859t)为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萃取的过程。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