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脂肪酸、VE、甾醇与植物油脂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总量、单一脂肪酸组分、脂肪酸组成比例模式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VE异构体的相关关系以及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各种植物甾醇组分及其与其他抗氧化剂协同作用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目前植物油脂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昆虫油脂的营养和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刘高强  魏美才 《食品科技》2008,33(3):246-249
昆虫繁殖速度快,脂肪含量丰富,脂肪酸组成合理,是潜在的油脂资源.综述了昆虫油脂及脂肪酸的含量、特点,以及昆虫油脂的提取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并对昆虫油脂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资源化利用油脂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筛选出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分别进行了产单细胞蛋白和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得到的菌体中单细胞蛋白含量在41.1%-45.9%,油脂含量高达39.6%。对所得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比较均衡。对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及位置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甘油三酯很少含有三个相同酰化脂肪酸,而由多种不同脂肪酸组成。该文对天然植物油脂油样预处理技术和测定方法及手段进行综述,同时对甘油三酯脂肪酸位置分布与油脂理化性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油脂脱色过程对反式酸形成和不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元法  王兴国 《中国油脂》2007,32(12):13-16
脱色过程对油脂的品质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吸附剂在发生吸附的同时对油脂的分解和脂肪酸的异构化等反应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采用FT-IR检测技术对油脂脱色过程中反式酸和不饱和度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油脂脱色体系中,脂肪酸异构化反应是温度和吸附剂共同作用的结果,吸附剂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温度对反式酸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脱色过程对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多烯脂肪酸的破坏导致了油脂总不饱和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卢训  赵霖   《中国食品学报》2010,10(4):33-37
近年来,部分氢化植物油脂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TFAs)对健康的危害已被医学研究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了标注或限量管理。中国广大消费者对反式脂肪酸食品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本文综述了台湾对含反式脂肪酸食品的管理规范,并对台北市主要快餐业使用的烹调油以及台湾油脂加工企业生产的油脂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5种被检油脂样品中,19种检出样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在0.8%~33.9%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油脂中脂肪酸含量和极性成分为依据,用气相色谱法和快速筛查试剂盒对饲料用油脂品质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取自国内饲料企业的280份饲料用油脂样品,包括猪油、鸭油、鸡油、大豆油、大豆磷脂油、玉米油、米糠油、棕榈油等动植物油脂和未知种类的油脂,与自制或采购标准的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进行脂肪酸种类、含量和极性成分的测定,对其品质作出初步判定。结果脂肪酸分析结果证明,动物油样品和植物油样品中的部分脂肪酸成分含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或增高;极性成分检测的83个样品中,其中标准值为0.1,极性成分吸光值在0.147~0.947的样品占55个,阳性率达66.26%。结论未知类型样品超过半数为不合格样品;未知油脂样品脂肪酸组成不符合单一油脂比值范围,推断可能为混合油脂。根据极性成分含量高低不同,判断部分样品可能为复炸油。  相似文献   

8.
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及降低措施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武丽荣 《中国油脂》2005,30(3):42-44
反式脂肪酸能增加患心脏病、冠心病、乳腺癌的几率,同时还有抑制幼儿生长发育的负面作用.对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各国的限制性规定,以及油脂加工过程中采用何种措施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论述.通过降低油脂脱臭温度和时间,选用填料脱臭塔可有效降低油脂脱臭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通过控制油脂氢化反应条件,选择Pt作催化剂或选择超临界流体反应器可降低油脂部分氢化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另外,通过基因改良生产多不饱和脂肪含量低的油料,或采用交酯化反应也可生产低或零反式脂肪酸含量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脱臭过程对油脂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油脂企业的实际工业化生产现状,通过对国内油脂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脱臭前后反式脂肪酸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工业化生产中不同脱臭条件下油脂反式脂肪酸的形成,以期为有关油脂反式脂肪酸的深入研究及我国制定相应的反式脂肪酸限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南海条浒苔和裂片石莼的油脂提取及其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海条浒苔和裂片石莼为原料,用索氏提取器进行油脂提取,通过脂肪酸室温甲酯化,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油脂成分进行了分析。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醚作溶剂、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6h。得到条浒苔10种脂肪酸成分,其中7种为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45.54%;裂片石莼10种脂肪酸中有6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49.89%。  相似文献   

11.
各种纯食用植物油都有其特定的脂肪酸组成,掺混后混合油与纯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配比加和关系。对市场上常见的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进行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统计均值与食用植物油国标数据比较显示统计均值有很好的适用性,使用统计均值建立脂肪酸组成的数学方程式,通过模拟二元混合油和三元混合油体系进行验证,显示均有良好的相关性。该法可定量计算花生油、油茶籽油等混合其他低价食用植物油的添加比例,可作为一种判断掺伪油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潲水油鉴别方法,运用气相色谱法和峰面积校正归一化法,对5种动物油、5种植物油和5种潲水油及其精炼成分中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以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短链脂肪含量、十三烷酸及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含量作为潲水油油脂的内源性特征物质,并以此作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潲水油油脂中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值明显小于同种类植物油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短链脂肪酸在普通植物油中无法检出,但在潲水油中含量较高(0.05%~0.7%);在潲水油中检测出十三烷酸和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0.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8种功能性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包括8种国家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目录油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方法对28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研究。在GC-FID图谱基础上,得出了所测的28种植物油脂中37种脂肪酸的指纹图谱。根据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进而分析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组成,从而分析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果在28种功能性油脂中,芍药籽油、芥花油、美藤果油、文冠果油、星油藤种子、翅果油等10种油脂UFA含量都在90%以上;MUFA含量最高为澳洲坚果油80.3%,其中,PUFA含量以美藤果油最多,达到82.0%,星油藤种子油次之,为81.1%,二者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均含量高达40%;漆树种仁油、毗黎勒油、秋葵籽油、油瓜油的SFA含量均超过30%。结论该研究对探讨利用脂肪酸指标评价新型功能性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到的全国十三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作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仁干基含油率可达30%以上,且茶叶籽油是一种低酸价、低过氧化值和高稳定性、高营养价值的油种。经测定,其酸价低于1.0mg KOH/g,过氧化值为0.2~1.6meq/kg左右,且氧化稳定性良好。茶叶籽油样品中脂肪酸种类较稳定,棕榈酸含量均值15.53%,硬脂酸均值2.92%,油酸均值57.28%,亚油酸均值22.30%,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3:1,较为接近人体所需脂肪酸的比例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反式脂肪酸测定方法,并考察了市售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及其种类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高极性的色谱柱HP-88在优化后色谱条件下,可以实现4种亚油酸异构体、8种亚麻酸异构体、37种常见脂肪酸良好的色谱分离,而且反式脂肪酸与常见的顺式脂肪酸在同时检测条件下出峰时间不重叠,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脂肪酸包括反式脂肪酸组成分析;市售主要品种的食用油都存在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其中调和油、花生油、大豆油含有2~3%的反式脂肪酸(反式亚麻酸含量在1.5~2%之间);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中反式亚油酸的含量在0.7~2%之间;稻米油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最高,接近4%;橄榄油和山茶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一般在0.5%以下;各油样的反式脂肪酸异构体的种类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对龙虾下脚料中虾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虾油提取的适宜工艺条件为78.88%乙醇、液料比(mL∶g)6.65∶1、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h、提取2次。采用逐步回归拟合,获得虾油提取率的预测模型如下:提取率/%=10.73+0.12A+0.65B-0.072C-0.43A2-0.56B2+0.027C2-0.31AB+0.012AC-0.033BC,预测最大提取率为11.04%,实测值为10.96%。通过对精炼虾油的脂肪酸分析,共检出14种脂肪酸,以总脂肪酸含量为基数,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47.98%,饱和脂肪酸占52.02%,必需脂肪酸占17.26%。EPA和DHA含量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7.35%,顺式脂肪酸含量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65%,说明此虾油具有很好营养价值。氧化稳定性研究表明,虾油的诱导时间为0.86 h。  相似文献   

17.
菜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可由菜油、菜油脂肪酸或菜油脂肪酸甲酯与单乙醇胺反应制得,它自身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充当助表面活性剂用于各种皮革助剂的复配,另外菜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还可以进一步合成其它表面活性剂,用于各种皮革助剂的生产.本论文广泛地介绍了这一产品的合成以及它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羽翡 《中国酿造》2014,(5):150-152
对甘肃产亚麻籽油与其它6种小品种食用油脂肪酸的组成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4.1%),其次是油酸(平均值为24.25%);紫苏油、牡丹籽油、松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其中松子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紫苏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南瓜籽油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0.106%,御米油二十碳五烯酸(EPA)平均含量0.242%。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构成甘肃地产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甘肃产亚麻籽油的ω-3系脂肪酸与ω-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是1.6∶0.4,仅次于紫苏油,是健康饮食的高品质油脂。  相似文献   

19.
旨在确定生物柴油原料的可利用性,以可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木本植物油脂、餐饮废油和酸化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皂化物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棕榈油等7种木本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低于1.10%,脂肪酸含量均高于91.50%,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除棕榈油外);餐饮废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变化较大,脂肪酸含量在83.99%~94.87%之间,大部分餐饮废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5种酸化油的脂肪酸含量在71.35%~92.05%之间,椰子酸化油饱和脂肪酸占比为80.06%,其他4种酸化油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综上,7种木本植物油脂是优良的生物柴油原料,餐饮废油和酸化油作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时要严格控制其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给怒江地区漆树种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怒江昭通栽培的官大木、青杠皮、薄叶漆、光叶漆4个漆树品种种籽为试验材料,利用索氏抽提法和GC-MS法,分别测定并分析了漆籽中漆油和漆蜡的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漆油是以亚油酸为主的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漆蜡是以棕榈酸为主的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漆油和漆蜡的主要脂肪酸总量差异小,仅差0.16%。但主要脂肪酸的含量比例差异极大,漆油主要脂肪酸由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和棕榈油酸等6种脂肪酸构成,漆蜡主要脂肪酸由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烷二酸和花生酸共5种脂肪酸组成。漆油和漆蜡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差异极大。漆油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占比79.77%,而漆蜡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小于19.04%。其中官大木漆树漆油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其可视为漆油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漆树良种。4个品种漆油和漆蜡中的脂肪酸成分均不少于18种。4个品种漆油和漆蜡均检测出特有的成分,漆油和漆蜡的脂肪酸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漆油中含有漆蜡中未测到的蓖麻醇酸、木蜡酸、2-己基-环丙辛酸、二十一烷酸、二十三烷酸和二十九烷酸。漆蜡中含有漆油中未测到的植物甾醇、3-辛基环氧乙烷辛酸和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