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烤烟烘烤与烟叶香吃味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综述了烘烤环境温湿度、脱水干燥、气体组分和烘烤设备等烘烤环境条件对烟叶香吃味的影响,并对提高烟叶香吃味的烘烤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烤烟生产实行“三化”技术措施,鲜烟叶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是,这种优质烟叶仍然采用习惯的烘烤工艺,不可能保证烟叶田间质量的充分转化和实现,烤后质量欠佳。为了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需要进行优质烟叶烘烤技术的研究。一、研究内容、试验材料与设备该课题是中国烟草总公司下达的烟草科技专项合同项目。主要研究烘烤技术条件与烤后烟叶质量的关系,探讨烘烤技术条件对提高烟叶质量的重要作用,提出优质烟叶烘烤工艺的适宜指标和烘烤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燃煤型烟叶烘烤设备能耗高、污染排放大、烤后烟叶欠柔软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调节气流方向的闭式循环热泵烤房,并进行了烘烤试验。结果表明:热泵烤房升温准,控温稳,能够满足烤烟密集烘烤对温湿度的要求。不同烘烤阶段的冷凝水流出速率有较大差别,随着烘烤的进行冷凝水流出速率逐渐下降。热泵烤房烤后烟叶宽度收缩率和柔软性显著高于燃煤密集烤房,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更适宜,化学成分比例更协调,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综合得分高于燃煤烤房,烘烤用工及能耗成本每kg干烟减少1.88元。该技术可为提高烟叶烘烤质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烘烤设备分散,烘烤指导困难,烤房容量小,土地利用率低,能耗量大,烟叶烘烤质量难于保证等问题,采用微电脑编程控制进煤、升温、排湿、稳温、稳湿自控系统,确定了最佳容量为2 800~3 000 kg鲜烟叶,散煤燃烧供热式自控供给参数与装烟室内温湿度,使烟叶变化较为协调,烘烤1 kg干烟叶平均耗煤1 kg,平均耗电0.41度,烤后烟叶外观品质和内在化学成分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烟叶采收烘烤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烤烟活动箱式装烟框以及配套使用的烟叶运输、上炕提升装卸装置。利用活动箱式装烟框装烟烘烤,可以在烟叶采收后直接装框,无编捆烟叶过程,避免鲜烟叶因编捆、反复装卸等造成破损、残伤。采用半自动化提升装置,可以简化烟叶上炕流程,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用工成本。采用该设备与常规挂竿烘烤、散叶堆烤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可实现烟叶成熟采收、上炕烘烤等操作,每烘烤出1 kg干烟叶劳动用工成本分别比挂竿烘烤、散叶堆烤降低56.95%和23.81%。与挂竿烘烤相比,减少能耗成本0.38元/kg干烟叶,减少劳动用工成本1.27元/kg干烟叶,总成本降低1.65元/kg干烟叶;与散叶堆烤相比,总成本降低0.28元/kg干烟叶。该设备操作简便,实现了烟叶运输、上炕过程的半自动化,有效提升了烟叶烘烤机械化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6.
引子:烤烟的烘烤调制是烤烟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烘烤结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烟叶的品质和烟农的收益。烤房是烟叶烘烤重要的基础设备,先进的烘烤工艺只有通过性能良好的烤房才能产生其应有的效果。下面针对我国烤烟生产中常见的普通烤房和发达国家使用较多的、我国尚处推广阶段的密集烤房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烤烟烘烤环境条件对烟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烘烤环境的动态变化与烟叶的生理生化变化直接相关,影响甚至决定着烤后烟叶的质量。系统地介绍了温湿度、酶、微生物、微波、气体组分和烤房设备等烘烤环境因子在烤烟烘烤过程中的效应,并对以后烘烤环境因子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三统三分”式烟叶专业化烘烤服务模式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叶烘烤是烟农合作社发展的难点环节。安龙县依托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采取“三统三分”形式,即:采收和装烟标准把握、烘烤物资准备、烟叶烘烤三个环节由合作社统一完成;烟叶田间采收、装烟上炕、烟叶烤后下炕三个环节由烟农分户负责,全面实现了专业化烘烤,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受益于专业化烘烤,全县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烟叶种植规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前言在烘烤过程中,除了使烟叶进行适当的生理生化变化之外,还需要排除烟叶内的水分,直至烟叶干燥.烟叶内的水分是通过受热汽化成水蒸汽,与进入烤房内的空气混合,然后排出烤房.因此,进风与排气在烟叶烘烤过程中极为重要.进风与排气量的大小、快慢和方法都将直接影响到烟叶烘烤的质量.我国各烟区现有烤房的进风排气设备(即天窗与进风洞)的大小和装置多凭习惯开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体说来,黄淮烟区  相似文献   

10.
成熟度和烘烤设备是影响我市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的关键因素。根据百色优质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和实现百色烟叶名牌工程战略目标的需要,本试验对烟叶的成熟度,烘烤设备与烟叶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试验。得出如下初步结论:下部叶打顶后10天左右采烤,此时叶面黄绿色,主脉白1/3以上,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较理想;中部叶(即CA2处理)打项后25天左右采烤,叶面浅黄色,主脉2/3以上变白,烤后烟叶内外观质量较理想;上部叶(BA4)打顶后50天采烤最为适宜,叶面9—10成黄,主脉全白发亮,烤后烟叶总体质量较好。三种不同的烘烤设备以自动烘烤强制排湿仪效果最理想,升温灵敏、排湿顺畅,节约时间、节约成本,提高烟叶的烘烤质量,上等烟比例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步进型烤房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 ,并与普通烤房进行了对比分析。步进型烤房具有如下特点 :①烤房容量大 ,采用分区设计 ;②烘烤环境温湿度恒定 ;③烘烤工艺灵活 ;④可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降低烘烤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主动式自动控制烤房研制与试验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烤烟生产上推广的多为自然气流上升(下降)式烤房,气流自然上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升温、排湿的灵敏性。主动式烟叶烘烤自动控制系统在地洞进风口、天窗上安装有动力通风排湿设备并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将PID控制和单片机技术引入,将不同品种、部位烟叶烘烤工艺曲线固化于单片机芯片中。在烟叶烘烤过程中,对实时监测结果进行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实现了烟叶烘烤全过程的自动控制。与普通烤房相比,烤后烟叶色泽饱满,鲜艳,叶片颜色均匀,上等烟比例提高8.8个百分点,每千克干烟均价提高0.93元,并且大幅度降低烘烤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提高了烟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顶部烟叶带茎烘烤试验简报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了改进顶部烟叶的烘烤工艺,在福建省南平烟区的武夷山市、松溪县、浦城县和云南的陆良县等试点进行了顶部烟叶带茎收获烘烤试验。结果表明,带茎烘烤对改善顶部烟叶质量效果较明显,烤后的顶部烟叶组织较疏松,厚度较适中,桔黄色烟叶比例提高,杂色烟和挂灰烟叶减少。烟叶嗅香较好,顶部烟叶的可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带茎烘烤的烤烟上部叶的水分散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上部烟叶带茎采收(每片叶带6cm长的烟茎砍收,烟叶分别位于砍下茎杆的顶端中部和底部)烘烤时烟叶中的水分运输和散失规律。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各部位的含水率随烘烤时间的推进而显著下降,茎杆中的水分一部分由于高温而散失。茎杆中的水分能输运到叶片中,并且有一部分水分从茎杆运输到叶脉。水分从茎杆到叶脉,再到叶基部、叶中部、叶尖部的运输较通畅。从烟叶整体的水分散失和运输趋势来看,烟叶位于砍下茎杆底部的处理方法比烟叶位于砍下茎杆顶部和中部的处理方法更有利于提高烤烟的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基于烘烤环境温湿度时序数据的工艺分析方法,通过在烤房控制仪加装物联网通讯模块,在5类产区采集烘烤过程的温湿度数据1.1万套,分析烘烤时间、湿球温度和工艺拟合曲线,研究不同部位、产区烘烤工艺执行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基于温湿度时序数据的烘烤工艺分析结果年度间一致,烟叶烘烤总时间的中位值在160~190 h,上部烟叶的变黄期时间较中部烟叶延长5~10 h,变黄后期-干筋后期的湿球温度低0.5~1.0℃。不同产区烘烤各阶段的时间分配、湿球温度调控差异明显,平顶山产区烘烤变黄期时间长,定色期时间短,湿球温度呈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曲靖产区烘烤变黄期的时间较长、湿球温度较低,南阳、三门峡、恩施产区变黄期和定色期时间相对接近,湿球温度总体呈上升-稳定-上升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烘烤过程的温湿度时序数据,可批量分析烘烤时间、湿球温度等工艺执行指标,为烟叶烘烤技术定向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初烤和复烤环节对烟叶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贵州湄潭、平坝和惠水的烟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加工阶段(初烤前、初烤后、复烤前和复烤后)烟叶的真菌群落。12个样本共检测到真菌界4个门、23个纲、71个目、196个科、445个属、724个种和1 171个OTUs。结果表明初烤和复烤前后的烟叶真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初烤前Sampaiozyma和Symmetrospora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4.27%和21.24%;初烤后Sampaiozym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未分类的亚隔孢壳科(Didymellaceae)真菌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7.87%、18.42%和12.89%;复烤前曲霉属(Aspergillus)、Sampaiozyma和根霉属(Rhizopus)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60.82%、24.12 %和2.51%;复烤后Sampiozyma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6.12%和25.78%。Sampaiozyma在4个加工阶段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品种、部位和成熟度对烟叶淀粉含量及评吸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红大和K326烤烟品种的上、中、下3个部位的未熟烟叶、初熟烟叶、适熟烟叶和过熟烟叶进行烘烤对比试验,测定烤前、烤后烟叶淀粉含量,并对初烤烟叶进行评吸鉴定。结果表明,2个品种烟叶的淀粉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不同部位鲜烟叶淀粉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烘烤后,中、上部烟叶与下部烟叶之间的淀粉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中部与上部烟叶之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熟度档次之间的烟叶淀粉含量的差异在烘烤前后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评吸结果表明,适熟和初熟烟叶香吃味较优,过熟烟叶香吃味次之,未熟烟叶的香吃味较差。讨论提出,适熟采收是降低烟叶淀粉含量,改善烟叶香吃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关联性及烘烤过程的变化规律,连续2年制备了我国3类香型6个产区335份不同质量特征烟叶样品,系统研究了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并跟踪分析了烘烤过程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品质总体呈负相关,碱性、芳香族和γ-ABA等氨基酸的关联规律在不同产区、年份表现稳定。(2)Lys、Phe等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烘烤过程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碱性、芳香族氨基酸和γ-ABA在烘烤中后期的相对下降趋势强于其他种类氨基酸。(3)结合品质关联和烘烤过程变化分析结果,游离氨基酸与烟叶感官品质的稳定负关联规律可能与烘烤过程参与美拉德反应有关。游离氨基酸指标在烤后烟叶品质评价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烘烤过程针对性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利于烤后烟叶感官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初烤烟叶中淀粉的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以现行工艺为对照(CK),采用低温高湿延时(W)、外加纤维素酶烘烤(M)和高温诱导酶预激活烘烤工艺(BK)进行了对比试验,用碘显色法测定淀粉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①烘烤后,CK,W,M,BK 4种烘烤工艺烤烟烟叶中淀粉的含量分别为6.54%,6.06%,5.08%和3.13%。②鲜烟叶淀粉酶活性为0.25 U,CK工艺中,烘烤3 h后淀粉酶活性为0.31 U;在BK工艺中,高温预处理后淀粉酶活性为0.49 U,全程呈双峰型。高温诱导酶预激活烘烤工艺可为降低烟叶淀粉含量和提高烟叶品质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淀粉类酶降解鲜烟叶中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降低烤后烟叶中淀粉含量,研究了烘烤过程中外加淀粉类酶对淀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通过外加淀粉类酶来降解烤烟中的淀粉是有效的.烘烤变黄初期,不同外加淀粉类酶烟叶淀粉降解动态基本一致;变黄后期至定色前期,淀粉降解随外加酶量增加而加剧.烤后烟叶淀粉含量随外加酶量增加而减少,水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随外加酶量增加而增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烤后烟叶之间淀粉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K326品种适宜的外加酶量为(6 60)U/g;HD品种适宜的外加酶量为(8 80)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