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验证BN大鼠作为评价转基因食物蛋白致敏性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48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灭菌水)、马铃薯酸性磷酸酶组(PAP)、鸡蛋清粗提蛋白质组(HEWP)、卵清蛋白低剂量组(OVA-L)、卵清蛋白中剂量组(OVA-M)、卵清蛋白高剂量组(OVA-H),每组8只。各组依次分别每天经口灌胃1ml灭菌水、1mg/ml PAP、10mg/ml HEWP、0.1mg/ml OVA、1mg/ml OVA、10mg/ml OVA溶液,持续6周。分别于第14、28和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清总IgE。于第21和35天取血分离血浆,测定组胺。测定各组动物的血压变化及胃肠道渗透性。结果 不同浓度致敏原OVA均可激发BN大鼠过敏反应,包括特异性IgG和血清总IgE升高、组胺升高以及血压下降,其中1mg/ml OVA溶液为致敏最佳剂量。弱致敏原HEWP过敏反应较弱;非致敏原PAP无过敏反应;各组胃肠功能均未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结论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是评价转基因食物致敏性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BN大鼠致敏模型对HPT(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蛋白的致敏性进行研究。方法40只BN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经口灌胃给予卵清蛋白(OVA)(阳性对照组)、HPT蛋白(HPT蛋白组)、马铃薯酸性磷酸酶(PAP)(阴性对照组)及蒸馏水(溶剂对照),剂量均为1 mg/ml,每只动物1 ml,每日1次,连续28 d。于灌胃后第7天,取血分离血浆进行组胺测定。于第14天和第28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IgE水平。于试验结束后第10天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大剂量(5 mg/ml OVA、HPT、PAP或蒸馏水,2 ml/只)激发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结果血清学实验结果表明HPT蛋白没有激发任何IgE反应,而OVA激发了明显的IgE反应;HPT组的组胺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或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阳性对照组组胺水平升高,与HPT蛋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A导致3只大鼠血压暂时降低,而HPT对大鼠血压没有影响。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经口灌胃给予BN大鼠HPT蛋白,没有发现致敏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BN大鼠亲代暴露致敏原后子代对致敏原免疫反应变化。方法 亲代分成暴露与非暴露致敏原,两组所产大鼠均随机分为卵清蛋白(OVA)组、空白对照组,分别每日经口给予1 mg/ml OVA溶液、灭菌蒸馏水1 ml,共6周;第2周、第4周、第6周取血分离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IgG和IgE;第3天和第5天取血分离血浆,测定组胺;最后测定两组胃肠道渗透性。结果 亲代非暴露致敏原的大鼠可激发较强的过敏反应,特异性IgG、特异性IgE、组胺水平均升高;亲代暴露致敏原的大鼠激发后免疫反应较弱。结论 BN大鼠亲代接触致敏原后,其子代致敏免疫反应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果胶是否能够降低Balb/c小鼠对OVA(鸡卵清白蛋白)的过敏反应水平,以及同时经口给予双歧杆菌是否能够调整小鼠肠道菌群,从而影响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反应强度。方法连续40 d经口给予小鼠20μg/只(低剂量)和200μg/只(高剂量)的果胶溶液或溶有双歧杆菌(2×106 CFU/只)的果胶溶液,每10 d腹腔注射OVA和铝佐剂致敏小鼠,10 d后进行大刺激,采血测定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1、免疫球蛋白E水平,并对脾脏T细胞进行体外刺激,检测IFN-γ和IL-4的水平,同时取小鼠粪便筛选双歧杆菌培养。结果果胶处理组小鼠血浆中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1水平与OVA致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处理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低于OVA致敏组(P0.05),特异性IgE及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双歧杆菌筛选培养可以看出,果胶有增加双歧杆菌数量的作用,但经口给予双歧杆菌活菌无显著作用。结论补充果胶不能降低Balb/c小鼠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抗体水平以及细胞因子产生水平;果胶有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的作用,但经口给予活菌不能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水平。  相似文献   

5.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BN大鼠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过敏性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经口和腹腔注射2种途径给予BN大鼠致敏原和非致敏原.(1)30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卵清蛋白(OVA)组、马铃薯酸性磷酸酶(PAP)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OVA组和PAP组分别每日1次经口灌胃给予1 mg/ml OVA、PAP 1 ml,对照组灌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共42 d.(2)40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OVA组、OVA+AI(OH)3(佐剂)组、PAP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OVA组、OVA+Al(OH)3组和PAP组在试验第1、5、10天分别经腹腔注射剂量0.1 mg/ml的OVA溶液、含Al(OH)3的OVA溶液(OVA+Al(OH)3=1+1)、PAP溶液1 ml,观察42 d.对照组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4、28和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IgG和IgE.于第21和35天取血分离血浆,测定组胺.测定各组动物的血压变化及胃肠道渗透性.结果 致敏原OVA可激发BN大鼠的过敏反应,包括部分大鼠血压的暂时性下降、特异性抗体(尤其是特异性IgE)升高、组胺升高和部分大鼠的胃肠道通透性增加,而非致敏原PAP反应阴性.结论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评价食物蛋白质过敏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果胶是否能够降低Balb/c小鼠对OVA(鸡卵清白蛋白)的过敏反应水平,以及同时经口给予双歧杆菌是否能够调整小鼠肠道菌群,从而影响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反应强度。方法:连续40天经口给予小鼠20μg/只(低剂量)和200μg/只(高剂量)的果胶溶液或溶有双歧杆菌(2*106CFU/只)的果胶溶液,每10天腹腔注射OVA和铝佐剂致敏小鼠,10天后进行大刺激,采血测定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1、免疫球蛋白E水平,并对脾脏T细胞进行体外刺激,检测IFN-γ和IL-4的水平,同时取小鼠粪便筛选双歧杆菌培养。结果:果胶处理组小鼠血浆中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1水平与OVA致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处理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低于OVA致敏组(P<0.05),特异性IgE及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双歧杆菌筛选培养可以看出,果胶有增加双歧杆菌数量的作用,但经口给予双歧杆菌活菌无显著作用。结论:补充果胶不能降低Balb/c小鼠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抗体水平以及细胞因子产生水平;果胶有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的作用,但经口给予活菌不能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经口灌胃途经给予造模致敏原的挪威棕色(Brown Norway,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不同周龄(4周龄和8周龄)及不同性别(雄性和雌性)的BN大鼠,每天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10.0、1.0、0.1mg)的造模致敏原—卵清蛋白(OVA),共35天.在第28和35天分别进行内眦静脉取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E(OVA sIgE)浓度.结果 中剂量组雌性4周龄和8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和35天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雄性8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天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雄性4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和35天均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口灌胃途径给予不同性别和周龄的BN大鼠不同剂量的OVA,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更敏感;周龄对敏感性无影响;1.0 mg的致敏剂量较适合.因此,选用雌性BN大鼠,每天经口灌胃给予1.0 mg OVA,28 ~ 35天即可建立比较理想的BN大鼠经口致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大米蛋白为过敏原,腹腔注射致敏雌性棕色挪威大鼠(BN大鼠),建立大米蛋白过敏BN大鼠动物模型。观察BN大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及体重、体温、免疫脏器指数变化,检测其血清特异性Ig G、总Ig E和特异性Ig E水平,并测定血浆组胺释放水平及各组大鼠的血象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第42 d大米蛋白激发实验后,实验组大鼠全部呈过敏反应阳性,且体温降低,脾脏指数显著增大(p0.01),体内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目升高(p0.05);实验组血清特异性Ig G显著升高(p0.01),总Ig E以及血浆组胺释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第14 d和42 d血清特异性Ig E高于对照组,第28 d无明显变化(p0.05)。本实验结果证明BN大鼠是评价大米蛋白致敏性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物模型对于模拟人体食物过敏的可能性以及用来评价食品致敏性的可行性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中使用BALB/c小鼠研究了其作为食物过敏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对几种食物中蛋白的致敏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大豆球蛋白、卵清白蛋白、马铃薯碱性磷酸酶作为受试物,对各蛋白进行BALB/c小鼠模型研究,模拟胃液消化试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取3~4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口给予蛋白诱发致敏。大刺激后,测定动物血浆中组胺水平,血清中特异性Ig E、Ig G1水平,m MCP-1水平和肠道渗透性,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给予BALB/c小鼠一次经口致敏各蛋白,各组间特异性抗体Ig E、Ig G1水平、m MCP-1水平、组胺水平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给BALB/c小鼠多次接触过敏原时,特异性抗体Ig E、Ig G1水平、组胺以及白蛋白水平都有显著性升高,产生明显的Th2型免疫反应,且BALB/c小鼠能区分这些蛋白的致敏性,即大豆球蛋白卵清白蛋白马铃薯碱性磷酸酶。模拟胃液消化试验也验证了动物试验对受试蛋白致敏性的分析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对抗原指数分析,同样发现大豆球蛋白致敏性显著高于卵清白蛋白和马铃薯碱性磷酸酶。结论:BALB/c小鼠用于研究食品过敏原中的大豆球蛋白、卵清白蛋白、马铃薯碱性磷酸酶的致敏性是可行的,能够区分这些食物蛋白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氢氧化铝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以卵白蛋白为致敏原,分别加入2种佐剂,研究不同佐剂、不同致敏剂量(10,20 mg/只)、不同致敏途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条件下,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的敏感性。结果大鼠给予卵白蛋白剂量分别为10,20 mg/只时,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反应发生率均为100%,且各注射点蓝斑直径均大于5 mm。同等条件下,氢氧化铝佐剂组大鼠过敏反应蓝斑直径大于弗氏完全佐剂组。结论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卵白蛋白剂量为10 mg/只时,选用氢氧化铝佐剂或弗氏完全佐剂,均能得到较好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包装机械的振兴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如何振兴我国包装机械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研究贮藏温度、化学杀菌剂处理和涂膜对河阴石榴果皮褐变、质量损失率、腐烂及籽粒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 d的贮藏期内,4.5 ℃会引起河阴石榴果实冷害,果皮褐变严重、腐烂率增大。1%壳聚糖涂膜处理降低果实的腐烂率、褐变指数和质量损失率的效果优于1%海藻酸钠和1%羧甲基纤维素钠涂膜。噻菌灵、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1 000 倍稀释液浸果60 s可以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3 种化学杀菌剂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以42%噻菌灵悬浮剂1 000 倍液浸果,而后以1%壳聚糖溶液涂膜,用0.015 mm聚乙烯保鲜袋单果包装后放入6 ℃条件下贮藏120 d,河阴石榴的腐烂率为3.46%,质量损失率为2.13%,褐变指数为0.1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5%,籽粒品质评分为92,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采用纳克级激光计数检测器(nano quantity analyte detector,NQAD)同时测定7种人工甜味剂的分析方法。方法纳克级激光计数检测器系统下,使用CAPCELL PAK C_(18) MGⅡ(150 mm×2.0 mm,5μm)色谱柱,以2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柱温40℃。结果7种常见人工甜味剂得到良好分离与检测,在紫外检测器上难以检出的甜蜜素、三氯蔗糖和甜菊苷3种成分,在NQAD检测器上分别得到了0.27、0.17、1.19μg/mL的检出限。色谱峰面积精密度RSD4.97%;标准曲线得到良好线性关系r~20.994;样品回收率96.69%~105.18%之间。结论使用新型NQAD建立了人工甜味剂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甜菊苷的高灵敏度共同分析方法,方法简单、专属性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制备了燕麦-玉米挤压膨化粉并探究添加魔芋粉共挤压对混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主要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糊化特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处理后,原料中脂肪含量和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脂肪含量由9.38%降至3.06%,但对抗性淀粉含量无影响(P>0.05),原料粉与挤压膨化粉eGI值分别为66.03和67.34,均属于中GI物料。添加魔芋粉与燕麦玉米混粉共挤压后,不同添加量魔芋粉均能显著降低混粉中快消化淀粉含量(P<0.05),提高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 添加5%、10%、15%魔芋粉后eGI值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48.06、48.51和49.11,均属于低GI物料,可作为代餐产品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15.
陈奇志 《中华纸业》2001,22(8):30-32
我国浆纸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投资热点行业;本文论述了如何使项目投资建设顺利实现,保证我国浆纸业持续性良好发展,杜绝项目“可批性”,落实项目的可行性,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咨询、评估、论证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葛根淀粉的酶法水解及其水解产物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α-淀粉酶水解葛根淀粉,制备水溶性麦芽糊精,研究了影响葛根淀粉水解度(DE值)的因素,探讨了DE值与麦芽糊精溶解度的关系,并对麦芽糊精的流变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酶用量增加,水解速度加快,DE值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水解速度加快,DE值增加。DE值越大,麦芽糊精的溶解度越大。DE=11.52和DE=20.21两种麦芽糊精的水溶液均为牛顿流体,前者放置1h后转变为胀塑性流体,后者则稳定不变。该研究结果为扩大葛根淀粉的用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硫酸铵沉析、依次过葡聚糖G100和阴离子交换树脂DEAE葡聚糖A50柱,从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肠道2株放线菌株发酵液中获得了1种葡聚糖外切酶(C1)、2种葡聚糖内切酶(CX)和1种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该2株放线菌株在形态、生长、生理生化特性上显示属于链霉菌属种类。SDS-PAGA电泳分析表明上述4种酶的分子质量分别为76.9、22.3、66.2、31.9kD。外切酶在pH 5.6,内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pH 5.0;以及内切酶和外切酶在50℃,β-葡萄糖苷酶在40℃时,有最大酶活性,甚至温度高达70℃时,这些酶仍有50%以上的酶活性。二价阳离子如Fe2+、Ca2+在质量浓度100mg/L条件下对酶有激活作用,而Mn2+、Cu2+、Zn2+、Co2+对酶活起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来自白蚁肠道2株链霉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可能以Fe2+和Ca2+作为辅基,属于酸性、耐热性酶。这类酶具备用于工业上分解不溶性的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在烘烤前后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烘烤过程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和半叶法研究了K326和南江3号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在烘烤前后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种香气物质在烘烤过程中发生了转化,有19种香气物质在烤后烟叶未检测到,但增加了36种香气物质。(2)烘烤后香气物质总量显著增加,且不同品种烤烟香气物质转化程度不同,K326的香气物质总量(不含新植二烯)显著高于南江3号。(3)烘烤后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明显降低,而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在烘烤过程中损失了醛、醇和酯类等19种香气物质,产生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等36种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9.
张琴  李艳宾  李华 《食品科学》2013,34(1):194-198
对甘草内生菌进行分离,并从中进行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以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将甘草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提高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分离纯化出的47株甘草内生菌中筛选得到GF10和GF19两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真菌,两株菌对甘草黄酮的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转化后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均有显著增加,GF10、GF19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1.67%、65.94%,比未经转化黄酮的清除率(20.68%)分别提高了246.57%、218.86%。对甘草黄酮主要成分的HPLC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微生物转化后,甘草苷与异甘草苷的质量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质量浓度则显著增加。其中GF19转化的处理,甘草素在4种黄酮物质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9.18%,比转化前(10.38%)提高了181.12%;异甘草素比例最高的处理是GF10,为8.64%,比转化前(4.27%)高出102.34%。  相似文献   

20.
刘珊珊  周正  周巍  张子德  马俊莲 《食品科学》2010,31(10):216-218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牛奶制品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的含量,利用β- 内酰胺酶分解青霉素产酸使牛奶pH 值下降的原理,对人工添加了β- 内酰胺酶的牛奶制品与青霉素反应后pH 值的下降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牛奶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与青霉素反应的较适宜条件,从而获得快速检测牛奶制品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的方法。结果确定牛奶制品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与青霉素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温度33℃、底物质量浓度10mg/mL,检测时间仅为60min。此方法对液态纯牛奶中β- 内酰胺酶的最低检出限为8.92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