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品生物技术通过提高食物产量、提供新型营养和保健成分等功能作用增进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同时生物技术食品中的新基因和新营养成分也对公共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性产生了潜在的影响.本文综述了食品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最新进展,为基于全方位食品安全性评价基础上最大利用和拓展食品生物技术和新型食品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含有采用DNA重组技术导入的外源基因。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被批准商业化使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影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外源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食品安全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特定的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综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良植物、动物及发酵食品食用和储藏品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并对转基因植物食品疫苗的生产和基因工程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有容  王华 《食品科学》2002,23(12):145-149
基因工程通过DNA重组技术,能够获得有特殊生物遗传性状和功能的遗传工程生物体(GMO)。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产生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这种人为改变生物体遗传特性的生物技术是否能安全地被利用,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呢?本文介绍了基因工程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转基因食品带来的食品本身、生态环境和国家经济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和管理工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大明 《食品科学》2004,25(3):195-198
生物技术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或通过改变现有基因表达等方式所生产的食品。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效性概念,并就转基因及其产物的内在毒性,新的遗传物质插入宿主基因组所造成的意外影响两大主要问题从理论推测和实验结果评述两个方面对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另外叙述并分析了目前的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现状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植物食品毒理与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农作物为原料的食品及其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转基因的基础出发,对常见转入植物基因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研究现状.以转抗除草剂基因、抗害虫基因、抗病抗逆境基因和营养改良基因为例,综述了转基因植物食品安全性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了转基因技术所造成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及进口 GM食品的冲击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将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 ,其安全性已受到普遍关注。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工程食品所采用的转基因策略 ,并对 GM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和动物可以提高食品的产量与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就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安全性和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含有采用DNA重组技术导入的外源基因。近年来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和类型,扼要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引起的争论,并讨论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新食品资源是未来食品新动能,是食品产业创新驱动的新热点,包括符合《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规定的新食品原料和具有潜在价值的新食材。作者从国家战略需求、国内和国外现状三方面分析新食品资源发展的内外环境,提出了中国新食品资源的发展思路与途径,展望新食品资源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健康中国2030"建设进程,中国新食品资源在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刚需条件下,将成为支撑未来食品领域健康和有序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食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新材料是指近年来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各类新材料的研发与广泛使用,能够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很大帮助。本研究首先对新材料迚行了简单的阐述和概括;其次对几种研究较多新材料迚行介绍,比如石墨烯等低维碳纳米材料;最后对几种新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迚行总结。旨在为新材料的研发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品酶制剂——身怀绝技的“无名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酶来源于自然界,是生物体内时时刻刻快速而高效进行着的千百种生化反应的天然催化剂。酶的自然来源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目前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酶制剂是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出来的。酶制剂与一般的食品添加剂不同。添加剂被添加到食物中后,它的作用是从始至终的,并最终存在于产品中。但酶制剂作为一种加工助剂,仅在加工过程中起作  相似文献   

14.
磁性纳米粒子辅助加热技术在鱼类解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质量与安全。冻藏是食品长期贮藏的最常用方法,但食品品质在冷冻解冻后还存在一些劣变,如由解冻汁液流失造成的营养损失,脂质和蛋白质氧化严重,肌肉纤维组织受到破坏等,因而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解冻技术尤为重要。磁性纳米粒子辅助加热是一种新型食品解冻方法,它大大改善了传统解冻和新型解冻方法出现的氧化严重、感官不佳等问题。作者综述了食品解冻中存在的品质劣变问题和磁性纳米粒子辅助加热在鱼类解冻中的应用,以期为该技术在食品解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品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是未来食品制造的必然发展趋势。作者从食品智能设计与优化、食品生产智能管控、食品制造装备智能化等方面综述并展望了智能制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食品智能制造在食品工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食品工业跨入智能发展新阶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物过敏是指过敏人群摄入含有相应致敏蛋白的食物后导致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出现的一系列变态反应,如呕吐、腹泻、鼻炎、哮喘、水肿、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严重时可致全身性休克反应。据统计,全球约6%~8%的婴幼儿和2%~4%的成年人被食物过敏所困扰,因此食物过敏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然而,近几年随着食品蛋白新资源在人类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其是否具有潜在的致敏性更是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食品蛋白新资源致敏性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建立也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现有食品蛋白新资源潜在致敏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其现状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7.
食品分类方法不统一是我国食品安全相关部门间实现抽检、监测大数据信息融合共享的瓶颈。本文对我国现行的3个主要食品分类系统迚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的食品分类系统构建,通过制定统一的食品分类国家标准,纳入更多的食品类别,建立科学的分类原则,形成合理的分类层级和及时增补机制,构建一套统一、科学、权威的食品分类系统,解决当前食品分类不兼容导致各食品安全部门抽检数据难融合的现实问题,可实现跨部门大数据集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形成食品安全多部门共治的新格局,从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敁率。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脂质体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近5年来,脂质体在充当营养新剂型或敏感成分保护性载体,构建食品酶微囊反应器,作为特殊食品组分的缓释载体,充当食品组分抗氧化评估体系,充当食品分析工具以及天然、安全的新颖食品脂质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均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王雪  顾成博 《食品工业》2021,(2):340-346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带来新挑战。这种新型食品交易模式使得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科学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是应对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应注重转变政府的单独监管模式,健全食品安全治理的法律体系,科学配置法律责任,充分发挥私主体的治理作用,建立高效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0.
Food safety control is a matter for concern for all parts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including governments that develop food safety policy, food industries that must control potential hazards, and consumers who need to keep to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food. In the future, food safety policy may be set using the framework of risk analysis, part of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RA) studies. MRA studies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and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ubsequent parts of food supply chains with regard to the safety of the food when it reaches the consumer. Application of aspects of M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od concepts has potential benefits for the food industry. A tiered approach to applying MRA can best realize these benefits. The tiered MRA approach involves calculation of microbial fate for a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e.g., monitoring data on prevalence) and predictive microbiological models. Calculations on new product formulations and novel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provide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al fate beyond currently known boundaries, which enables identification of new opportunities in process design. The outcome of the tiered approach focuses on developing benchmarks of potential consumer exposure to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new products by comparison with exposure associated with products that are already on the market and have a safe history of use. The tiered prototype is a tool to be used by experienced microbiologists as a basis for advice to product developers and can help to make safety assurance for new food concepts transparent to food inspection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