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采用CAS/MD、OSA/MD、WPI/GA/MD 3种壁材配方,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种配方的微胶囊产品均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溶解性,其中以CAS/MD为壁材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微胶囊粒径小,表面光滑,热稳定性良好,壁厚度均一,沙棘籽油在胶囊中分布均匀,喷雾干燥制备过程未对沙棘籽油中的功能性成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油相),以大豆分离蛋白及β-环糊精为水相,选取山嵛酸甘油酯作为乳化剂,探究了沙棘籽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以乳化液粒径大小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质量比、芯材添加量(即沙棘籽油添加量)、乳化剂添加量、总固形物含量对乳化液粒径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试验得出沙棘籽油微胶囊乳化液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3,芯材添加量为43%,乳化剂添加量为1.8%,总固形物含量为10%,此时沙棘籽油微胶囊乳化液的粒径最小,体积平均直径D4, 3为0.722μm,所制备的乳化液粒径最小且较为均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均质压力、进风温度、进样速率3三个因素,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因素、水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最佳条件。结果 沙棘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为: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风温度174℃、进样速率17 mL/min。在此条件下进行3三次重复实验试验,测得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平均值为93.25%,与预测值93.59%接近,响应面试验模型可靠性高具有较好重现性。沙棘籽油微胶囊后可以减缓沙棘籽油的氧化速率。结论 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样速率17 mL/min经最优工艺制备出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可以有效阻隔沙棘籽油与空气的接触,提升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可为改善沙棘籽油加工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沙棘果油与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利用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与羟自由基(·OH)法评价了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沙棘果油主要含棕榈油酸(35.945%)、棕榈酸(34.108%)、油酸(18.357%)和亚油酸(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501%;沙棘籽油主要含亚油酸(38.958%)、亚麻酸(29.327%)、油酸(20.859%)和棕榈酸(7.65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965%;沙棘果油、沙棘籽油和BHT清除DPPH·的IC50分别为25.68、17.29μg/mL和27.61μg/mL;清除·OH的IC50分别为29.32、25.48μg/mL和33.60μg/mL;表明沙棘籽油与沙棘果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沙棘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沙棘果油。  相似文献   

5.
常明 《中国油脂》2020,45(11):133-137
利用喷雾干燥技术,采用前期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了沙棘籽油微胶囊。对沙棘籽油微胶囊的基础指标、粒径分布、微观形态、脂质伴随物含量以及加速储藏条件下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沙棘籽油微胶囊的品质。另外,将沙棘籽油微胶囊应用到咀嚼片产品中,并对咀嚼片产品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沙棘籽油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43%,溶解度为92.22%,休止角为36.34°,表面油含量为1.32%,包埋率为97.32%。沙棘籽油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结构完整,无破裂或孔洞现象。沙棘籽油微胶囊化后脂质伴随物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加速储藏30 d沙棘籽油微胶囊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小。制得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咀嚼片的色泽、组织状态、质地等良好,口感适中。  相似文献   

6.
沙棘籽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容易氧化变质。本文将添加天然抗氧化剂与微胶囊制备技术相结合,改善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货架期。首先测定了沙棘籽油的组成成分,然后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添加经过筛选的天然抗氧化剂L-AP,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酪蛋白酸钠及麦芽糊精等为壁材制备沙棘油微胶囊,并通过65 ℃烘箱加速保藏实验评价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沙棘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80.6%±2.10%;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15%、酪蛋白酸钠5%、麦芽糊精5%、抗性糊精30%、甘蔗浓缩汁10%、沙棘籽油30%、异麦芽酮糖5%,并添加3 g/L三聚磷酸钠,包埋率高达91.8%±1.59%;65 ℃烘箱加速保藏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并制备微胶囊能有效提高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山永凯 《食品科技》2012,(10):158-161
目的:通过对沙棘籽油脂肪酸的分析,建立沙棘籽油的指纹图谱,为其鉴别伪劣提供参考,并对沙棘籽油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测定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利用国家药典2004A"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不同地区的沙棘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共筛选出9个共有峰,通过分析建立了标准的沙棘籽油脂肪酸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8.
研究建立了水包油(O/W)型沙棘油乳状液的乳化体系,即柠檬酸单甘酯、蔗糖酯170、1570体系,它们的配比是2:3:3,用量是2.2%-2.6%;沙棘油微胶囊化包埋率达98%以上;沙棘油微胶囊化适宜的乳化温度是65℃~75℃,适宜的均质压力30~40MPa。  相似文献   

9.
研究建立了水包油(O/W)型沙棘油乳状液的乳化体系,即柠檬酸单甘酯、蔗糖酯170、1570体系,它们的配比是2:3:3,用量是2.2%~2.6%;沙棘油微胶囊化包埋率达98%以上;沙棘油微胶囊化适宜的乳化温度是65℃~75℃,适宜的均质压力30~40 MPa.  相似文献   

10.
以怀远石榴籽油为芯材、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石榴籽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的质量分数10%,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配比1∶2(质量比),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添加量2.0%,芯材与壁材的配比1∶1.5(质量比),喷雾干燥机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75℃,进料速度25 m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1.9%。微胶囊化后的石榴籽油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复凝聚法研究牡丹籽油微囊的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明胶质量2 g下,阿拉伯胶与明胶质量比1∶1、囊材与牡丹籽油质量比1∶0. 2、固化剂用量5 m L、乳化剪切速度4 000 r/min,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微囊包封率为99. 5%;牡丹籽油微囊大小适当,形态规则,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2. 28μm,粒径在38μm以下的占98. 06%; Zeta电位为-19. 1 m V;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的吸收峰弱于牡丹籽油的,表明囊芯被很好地包裹; DSC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在63℃左右出现尖锐吸热峰,达到相变温度,热稳定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微胶囊化技术对牡丹籽油储藏稳定性和货架期的影响,采用Avrami’s公式分析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油保留率,考察牡丹籽油微胶囊在储藏期间的释放动力学;通过监测过氧化值(POV)的变化,对牡丹籽油微胶囊进行氧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胶囊的释放反应介于扩散限制动力学和一级释放动力学之间;经过微胶囊化,牡丹籽油的POV上升速率降低,25℃储藏条件下货架期显著延长,45℃储藏条件下仍然可保持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研究表明微胶囊化可有效降低牡丹籽油的氧化速度,提高牡丹籽油的储藏稳定性,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13.
李尚泽 《中国油脂》2021,46(4):11-14
为提高沙棘籽油得率,以沙棘籽为原料,研究了超高压辅助提取沙棘籽油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剂类型、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料液比对沙棘籽油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影响沙棘籽油得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辅助提取沙棘籽油最优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超高压压力458 MPa、保压时间6.2 min、料液比1∶ 37,在此条件下沙棘籽油得率为15.68%。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阿拉伯胶(AG)、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HI-CAP100)、麦芽糊精(MD)为壁材,茶籽油为芯材,通过简单复配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微胶囊产品,以乳液稳定性、乳液流变特性、包埋率、含水量、冲调性、粒径等感官特征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麦芽糊精添加量为总壁材质量的25%时,SP...  相似文献   

15.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茶籽油微胶囊粉末油脂,并对产品配方和啧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系统分析产品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表明,最佳配方为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为1:1.5:1.5,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1.5,乳化液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0%;喷雾干燥加热温度为180℃,进料泵速25 r/m...  相似文献   

16.
草莓籽油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草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草莓籽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94.52%),其中油酸13.29%,亚油酸39.92%,亚麻酸39.50%。亚油酸与亚麻酸的含量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7.
以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在60℃加速氧化条件下探讨天然复合抗氧化剂联合作用提高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过氧化值、酸值、p-茴香胺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指标研究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趋势,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复合抗氧化剂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运用感官评价探讨最优复合抗氧化剂对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07%粉状迷迭香提取物和0.07%油状迷迭香提取物联合0.01%V_E添加的亚麻籽油过氧化值由0 d的0.23 meq/kg增加到24 d的3.18 meq/kg,酸值(KOH)由0 d的0.40 mg/g增加到24 d的0.66 mg/g;和对照组相比,其p-茴香胺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在贮藏期内显著降低(P0.05);在24 d加速氧化实验中,亚麻酸含量仅下降0.82%,亚油酸、油酸含量增加;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此组复合抗氧化剂后氧化的亚麻籽油稍有天然提取物的风味,但不影响感官评分。综上,天然复合抗氧化剂联合使用(粉状迷迭香提取物、油状迷迭香提取物、V_E)对亚麻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奇亚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达60%以上,是ω-3脂肪酸的天然来源,对预防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奇亚籽油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丰富,涵盖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及多酚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奇亚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提取工艺、氧化稳定性等领域的研究报道,并对奇亚籽油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壁材,元宝枫籽油为芯材,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元宝枫籽油粉末油脂.在温度170℃的条件下,考察了壁芯比、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浓度对微胶囊化元宝枫籽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比为4∶1(g/g)、β-环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壁材配比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