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专体育教学而言,提高趣味性可以对教学效果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专体育教学中提高趣味性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实施趣味性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中专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与学过程中,通过实施适当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增强双方的理解与信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而达到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发展着,就初中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更是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加以完善来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创新更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尽管当代的中国文化教育大环境中,体育学科仍然不被足够重视,但其实就算文化成绩好而身体素质差也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长久需要的,只有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而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是保证体育锻炼的根本。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而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对养成享用终身的良好体育习惯有重要的意义。就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文章主要结合篮球教学特点,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范围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和物质文明,是由所在其内的师生共同创建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健身意识的行程,因此,在高中阶段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体育大纲规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以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贯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充分的展示自我,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同时还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快乐体育”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就是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然而这需要学生平时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体育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和“学习”两大方面的乐趣,要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教育和满足兴趣的双重性,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决心。我国著名教育家《圣陶先生说院“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院“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于偏重运动技术而忽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时代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当前,高中体育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分析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及方法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