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基于乙醇含量的杨梅果实腐烂指数预测模型,以期预测杨梅物流过程中果实腐烂状况。将杨梅果实贮藏于不同温度(0、5、10、15℃和20℃)下,测定其腐烂指数和乙醇含量变化。基于描述微生物生长的Gompertz方程和Arrhenius动力学方程建立杨梅果实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根据果实腐烂指数和乙醇含量变化的关系,建立基于乙醇含量的果实腐烂指数模型。通过以上两模型建立杨梅果实腐烂指数的预测模型。杨梅果实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和基于乙醇含量的果实腐烂指数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9%和0.74%,预测精度较高,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基于果实乙醇含量的腐烂指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在0~20℃贮藏杨梅果实的腐烂状况,为实现杨梅果实的无损检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吴新  金鹏  孔繁渊  段杨峰  赵静  申杰  丁艳  郑永华 《食品科学》2011,32(14):323-327
以“丰香”草莓为试材,研究不同添加量(0.5、1、5、10μL/L)的香芹酚、肉桂醛、紫苏醛、沉香萜醇和异硫氰酸稀丙酯(AITC)处理对草莓果实常温和低温保鲜的效果。结果表明,五种植物精油都能显著抑制草莓果实在20℃和5℃贮藏期间腐烂的发生,其中以AITC处理的效果最好。但处理水平过高,即AITC和紫苏醛处理水平达到5μL/L、其他3种精油处理水平为10μL/L时,会对果实产生药害。采用适宜处理水平的各种植物精油处理还可显著抑制果实在5℃贮藏时质量损失率的上升和硬度的下降、保持较高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VC、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从而保持果实品质。因此,植物精油处理在草莓果实防腐保鲜中具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高氧处理对草莓果实微生物生长和腐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永华  苏新国  沈卫峰 《食品科学》2005,26(11):244-246
研究了高氧(100%O2)处理对“硕丰”草莓在2℃10d冷藏及20℃空气中2d货架存放期间果实微生物生长和腐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藏前期,高氧处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不大,而在冷藏后期,高氧处理显著抑制果实上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降低果实腐烂发生。高氧处理对微生物生长和果实腐烂的抑制作用可以持续到冷藏后20℃空气中货架存放期间,这表明高氧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达斯莱克特’草莓果实为供试材料,研究了UV-C处理对20℃贮藏条件下草莓果实霉变、腐烂、细胞壁水解酶及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2 k J/m2 UV-C处理能够有效地减少草莓果实贮藏过程中霉变和腐烂的发生,显著降低贮藏后期草莓果实呼吸速率。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UV-C处理显著抑制了贮藏后期草莓果实中β-葡萄糖苷酶(Fa BG3)、β-1,3-葡聚糖酶(Fa Glu)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Fa PG)等3个细胞壁水解酶基因的表达;同时UV-C处理推迟了草莓果实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Fa PGIP)表达高峰,促进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Fa PAL)的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UV-C通过减少草莓果实表面霉变,以及调控果实细胞壁水解酶和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控制贮藏过程中腐烂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静玮  屠康  邵兴锋  苏子鹏  赵妍 《食品科学》2008,29(3):481-485
本实验验采用55、60和65℃,20s热水喷淋(hot water rinsing and brushing,HWRB)处理"丰香"草莓,研究此热处理对常温贮藏(20℃ 3d)和冷藏(0℃12d)后的果实腐烂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热水喷淋处理能显著降低处理后果实表面的微生物数量,有效抑制果实失重率和呼吸强度的上升,保持了较高的VC含量;经65℃热水处理的果实发病率最低,但部分果实在处理后其表面出现漂白干缩的现象,影响了它们的商品价值.60℃热水喷淋处理使果实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冷藏下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更好,同时对果实的颜色、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未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比较适合草莓的采后防腐保鲜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茉莉酸甲酯处理(Methyl jasmonate,MeJA)对草莓果实采后腐烂、苯丙烷类代谢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果实先于20℃下以10μmol/L MeJA熏蒸处理6h,然后转入(1±1)℃下贮藏12d,每隔3d测定果实腐烂率、苯丙烷类代谢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对香豆酰-CoA连接酶(4-CL)、肉桂酸羟化酶(C4H)和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活性以及总酚、总花色苷和酚类和花色苷类单体物质含量,并且同时测定果实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结果显示,MeJA处理可显著抑制草莓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的上升;同时MeJA可诱导PAL、4-CL、C4H和DFR活性的上升,从而有效延缓了酚类和花色苷类物质含量的下降,提高了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维持了果实的抗氧化活性。这些结果表明,MeJA处理在草莓果实保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用1 μmol/L的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八成熟和全熟时采摘的"丰香"草莓果实24h,然后在20℃下贮藏.结果表明,MeJA处理可显著抑制八成熟草莓贮藏过程中果实腐烂发生,而对全熟草莓果实腐烂发生无显著影响.MeJA处理促进八成熟果实贮藏前期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增加和总酸含量(TA)的下降,并促进果实红色的发育.经MeJA处理的八成熟果实在贮藏后期,果实表面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等品质指标都接近于全熟果实.因此,对于采后不能及时销售和需要长途运输的草莓果实,可于较低成熟度时采摘,并采用MeJA处理,这样既能有效降低果实腐烂,同时又可保持其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红艳’草莓为材料,研究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处理对草莓果实在5℃、12 d贮藏期间腐烂、苯丙烷类代谢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 k J/m2 UV-C处理能显著抑制草莓果实贮藏期间腐烂指数的上升。同时,UV-C处理能有效诱导果实贮藏期间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羧化酶、对香豆酰-Co A连接酶、查尔酮异构酶和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活性的增加,维持较高的总酚、总花色苷、总黄酮以及主要酚类和花色苷类单体的含量,促进果实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的上升,抑制羟自由基清除率的下降,从而保持了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子鼻和乙醇传感器判别草莓新鲜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赵秀洁  孙柯  王卓  屠康 《食品与机械》2016,32(5):117-121
以红颜草莓果实为试材,在4℃(低温组),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研究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方法。分别运用电子鼻和单一乙醇传感器采集草莓贮藏期间的气味。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定将草莓的新鲜度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4℃贮藏0~3,6,9~12,15d。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分类型支持向量机(SVM-C)构建了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模型;应用电子鼻和PLS-DA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4.2%,88.3%;而基于SVM-C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9.2%,96.7%。应用乙醇传感器技术和PLSDA法、SVM-C法构建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3.3%(PLS-DA法建模组),86.7%(PLS-DA法验证组),90.8%(SVM-C建模组),90.0%(SVM-C验证组)。该研究可为建立草莓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新鲜度实时监测的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品种草莓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以国内6种主栽草莓品种为原料,研究全果、果汁和果渣等不同部位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6种草莓不同部位中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依次为果渣>全果>果汁,其中‘玫瑰香’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草莓不同部位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显著相关,说明酚类物质是草莓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NMR(核磁共振)和MRI(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采摘后的草莓在保藏过程中水分损失和腐败过程。通过磁共振技术定量测量储藏过程中水分的损失与腐败过程,对采取热处理方法处理的草莓和室温保藏的草莓进行了对照,探讨了弛豫参数变化与草莓品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对进一步研究草莓的腐败过程、腐败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草莓的光学特性及其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水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果的光学特性及其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水率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单积分球技术搭建光学特性测量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验证;进而以'红颜'、'甜香'和'章姬'草莓为对象,测定950~1 650 num波长范围内草莓的光吸收系数μa和约化散射系数μ's,分析光学参数与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水率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光学参数谱...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基于气味信息的草莓灰霉病无损检测的方法,对草莓果实灰霉病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以健康草莓果实作为对照,每隔24 h采用便携式电子鼻获取样品气味信息,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本挥发性组分进行定量检测,最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构建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草莓果实菌落总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草莓果实接种灰霉病后120 h内,酯类、醛类和醇类含量变化明显,以乙醇为代表的醇类含量(以湿质量计算)从初始0.85 μg/g快速上升至3.95 μg/g;主成分分析表明基于电子鼻气味传感阵列对应的稳定值与微生物含量密切相关,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回归的草莓果实微生物含量预测的相对最佳模型对应的决定系数(Rp2)为0.815,相对分析误差为2.270,基于电子鼻传感器稳定信号的无损预测可实现早期病害果实92.9%的准确区分。研究结果可以为实现草莓采后病害无损监控与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贮藏期间草莓脯褐变的化学途径,将草莓脯分别于37、25、4 ℃条件下贮藏,测定其色泽以及抗坏血酸、总酚、3 种游离糖、5 种游离氨基酸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 个温度下 草莓脯L*、a*、b*值均呈下降趋势,贮藏90 d色差ΔE为11.42~33.33,说明草莓脯贮藏期间色泽发生明显变化;抗坏血酸、总酚、游离糖和氨基酸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5-HMF含量则呈线性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谷氨酰胺含量外,其他色泽及化学指标与ΔE呈显著、极显著或高度显著相关(P<0.05、P<0.01、P<0.001),说明色泽变化可能是抗坏血酸降解、多酚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等途径的共同作用结果;聚类分析则将样品分为两类,较高温度、较长时间贮藏的样品与其他样品能够得以区分,说明温度与时间对褐变程度的影响不可忽略。总之,在草莓脯贮藏期间的褐变过程中,同时存在抗坏血酸、酚类、糖和氨基酸参与的褐变反应,但各成分含量变化与褐变程度存在不同步性。本实验结果可为草莓脯贮藏期间的褐变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对草莓的病源微生物污染调查中发现蜡样芽孢杆菌具有高的检出率。为比较不同温度和不同包装方式的草莓表面蜡样芽孢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测定了7℃、15℃、25℃、30℃的温度条件下,采用保鲜盒包装和保鲜膜包装方式的草莓表面蜡样芽孢杆菌生长数据;选用Baranyi Roberts模型为初级模型,拟合不同温度和不同包装方式的草莓中蜡样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7℃冷藏的蜡样芽孢杆菌均增长缓慢而与包装方式无关;15℃低温贮藏过程中,膜装与盒装延滞期基本相同,但膜装比盒装降低了0.7 lg cfu/g的生长势,说明保鲜膜在此温度下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25℃、30℃储藏下两种包装方式的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期基本相同,蜡样芽孢杆菌在42 h后分别增长了2.9 lg cfu/g、3.2 lg cfu/g,表明贮藏温度是影响蜡样芽孢杆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高温条件下蜡样芽孢杆菌会带来潜在的食用安全风险。本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