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为了探讨微波干燥荔枝整果的热质变化机理,揭示干燥过程中荔枝的物理变化过程。基于荔枝的干燥速率、能量消耗、温差梯度、褐变情况和果肉收缩度的变化,分析了微波间歇干燥荔枝鲜果至半干型荔枝干过程中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采用微波间歇干燥工艺干燥整果荔枝具有快速干燥、半干型荔枝干果肉质量均匀、低能耗、设备工艺简单的优点。实验表明在综合能耗、色泽和收缩度的条件下,700W微波输出功率下7s/65s加热间歇时间为最佳工艺,能耗为2.11,荔枝干呈现均匀金黄色,L*、a*、b*值分别为37.5、14.4和16.4,果肉收缩度遵循近线性膨胀/收缩,果皮表面无明显凹陷。实验研究为半干型荔枝干选择适宜的微波干燥方式和研究微波干燥中荔枝的水分和温度变化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热泵-微波联合干燥整果荔枝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泵干燥装置进行荔枝的干燥实验,得出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荔枝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并据此确定热泵-微波联合干燥的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参数水平。并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感官综合性能指数为评价标准,研究热泵干燥温度、热泵-微波转换点含水率和微波干燥时间对热泵-微波联合干燥荔枝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荔枝干品品质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热泵干燥温度>热泵-微波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微波干燥时间;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热泵干燥温度50℃、热泵-微波转换点干基含水率100%、微波干燥时间2.5min。在此组合参数条件下,感官综合得分为最高分27。  相似文献   

3.
彭郁  赵丹丹  李茉  温馨  倪元颖 《食品科学》2017,38(17):85-93
对比不同的间歇微波功率与热风耦合干燥及间歇微波干燥对白萝卜干燥特性(水分比、有效扩散系数和活化能)、中心与表面温度和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扩散系数随水分含量的下降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活化能随水分含量的降低先缓慢升高后快速升高,Logistic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活化能和水分之间的关系,并且单独进行间歇微波干燥的样品的活化能较高。干燥条件设定为间歇比5 s/20 s,热风温度30 ℃的样品其在干燥过程中物料中心温度最低,中心温度与物料表面温度相差最少,且干燥产品颜色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间歇干燥对月柿果片水分动态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微波功率(280,350,420,490,560 W)对月柿果片进行微波间歇干燥,对干燥过程中月柿果片的水分动态和迁移进行监测,以及对月柿果片的色泽、质构、微观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新鲜月柿中的水分主要以结合水(T21)、不易移动水(T22)和自由水(T23)3种形式存在,分别对应3个明显的水峰。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不易移动水和自由水的横向弛豫时间显著降低。L*、a*、b*值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显著减小,ΔE、硬度、弹性、咀嚼性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果片的组织结构收缩塌陷越明显。结论:较低的微波功率能得到品质较佳的月柿干制品。  相似文献   

5.
热风和微波结合干燥荔枝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试验对以荔枝鲜果为原料,通过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相结合制作荔枝干果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荔枝鲜果经预处理后,用70℃的热风干燥至50%的水分含量,再以240g/kW的微波处理量进行干燥,所得荔枝干果品质最佳。采用PA&PE复合包装袋加脱氧剂的包装方法,其保质效果最好,贮藏期在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6.
唐小闲  汤泉  张巧  刘艳  段振华 《食品与机械》2018,34(4):211-215,220
以马蹄为原料,采用微波间歇方式对马蹄淀粉进行干燥试验,考察其对马蹄淀粉的含水率、白度、酸度、碘蓝值及综合品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马蹄淀粉微波间歇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210 W,装载量1.47kg/m2,加热时间14 min,间歇时间0.75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微波间歇干燥后马蹄淀粉含水率为10.12%,白度为97.5%,酸度为0.21 mL,碘蓝值为17.90。经微波间歇干燥后含水率达到淀粉安全含水率的标准,白度得到小幅提高,酸度下降,碘蓝值上升,综合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苹果片微波间歇干燥特性及模型拟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波在线检测装置将微波间歇干燥技术用于苹果片薄层干燥试验,研究了苹果片在700、600、450、250 W功率,切片厚度为3、5、7、9 mm,单次微波加热时间4、5、6、7 s下的干燥动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苹果片微波间歇干燥过程属于降速干燥。微波功率、切片厚度、加热时间对干燥过程影响显著。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着干燥功率的升高、切片厚度的增加、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通过模型拟合可知Weibull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很好地描述苹果片微波间歇干燥试验过程规律,利用逐步回归法,确定了Weibull模型参数α、β的表达式。模型的尺度参数α随功率增大、厚度减小、加热时间增加而减小,说明增大干燥功率、减小切片厚度、延长加热时间可以显著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功率、厚度和加热时间对形状参数β影响很小,说明干燥过程中物料状态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西林火姜干燥效率,研究了西林火姜片微波间歇干燥特性,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以微波功率密度、间歇时间、铺料密度、切片厚度为考察因素,实时测定各条件下西林火姜片微波间歇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通过对4种常见干燥模型的拟合,优选出适用于西林火姜片微波间歇干燥的模型,并对其参数求解,得到可实时指导西林火姜片微波间歇干燥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制的微波在线检测装置,对银杏果进行微波间歇干燥实验,探讨了不同微波功率、加热时间以及间歇时间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果微波间歇干燥过程包括加速、恒速及降速阶段。根据实验数据建立银杏果微波间歇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表明,Page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银杏果微波间歇干燥过程,所得方程能够用于对各阶段的含水率和干燥速率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微波真空干燥马铃薯片易产生焦糊的问题,采用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运用图像处理中RGB模型表示干燥后马铃薯片色泽的变化情况,以干制品焦糊程度和图像的RGB强度为主要指标,分析间歇方式、微波功率、切片厚度和真空度对马铃薯片微波干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干燥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微波干燥焦糊现象,RGB强度越大,焦糊越少,色泽越好,最佳干燥工艺为:微波加热60 s、间歇60 s、微波功率300 W、切片厚度3 mm和真空度0.08 MPa。试验结果可为马铃薯片间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焦糊分析、工艺参数优化和在线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发酵菜籽饼微波间歇干燥工艺。方法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分析法,以质量干燥速率和平均干燥能耗为评价指标,研究微波功率、间歇时间和微波加热时间对发酵菜籽饼微波间歇干燥的影响。结果微波功率、微波加热时间、间歇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对质量干燥速率的影响强度依次为: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功率间歇时间,对发酵菜籽饼的平均干燥能耗影响强度依次为:微波功率间歇时间微波加热时间。发酵菜籽饼干燥的最佳工艺为:间歇时间60 s,加热时间9 s,微波功率595.49 W,共微波加热1 h,在该优化条件下,发酵菜籽饼的质量干燥速率为0.5168 kg/(h·kg),平均干燥能耗为8.53 kJ/g。结论微波功率、间歇时间、微波加热时间对发酵菜籽饼的微波间歇干燥都有显著影响,选择适当的微波间歇干燥工艺能达到提高干燥速率和减少干燥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荔枝肉干燥过程平衡含水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态法分别测定了荔枝肉在25、40、55℃和10%~85%相对湿度范围内的吸湿和解吸平衡含水率,分析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荔枝肉平衡含水率的影响。以相关系数和标准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对Chang-Pfost、Halsey和Oswin3个数学模型和平衡含水率曲线进行了拟合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平衡含水率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精度,发现Oswin修正模型较适合于描述荔枝肉的平衡含水率曲线,分别给出了荔枝肉解吸和吸湿平衡含水率的Oswin方程式。  相似文献   

13.
数值模拟方法在食品微波干燥机理与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微波干燥原理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产品、食品的微波干燥机理与工艺研究中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归纳,重点分析说明了数值模拟方法在微波干燥过程中物料吸收微波能大小、水分扩散、物料收缩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方法在微波干燥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A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study of both intermittent microwave (MW) and infrared (IR) drying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methods when batch drying two bioproducts, namely potato and carrot. The controllable parameter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were MW power and IR intensity level, MW and IR intermittencies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convective to MW drying. A comparison of the drying kinetics showed intermittent MW drying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hortening the drying time that was required to reach a certain moisture content when it was compared with intermittent IR drying and convective‐MW drying. A comparison of the colour degradation of the product showed that step variation of the IR intensity during intermittent drying reduced the colour change of the product less than constant radiative intermittent IR drying.  相似文献   

15.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