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察不同因素对霍山蹦蝗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及SPSS分析,得出其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85℃、甲醇浓度80%、时间2h、料液比1∶50(m∶V),提取率为2.02%。运用铝盐显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出霍山蹦蝗中总黄酮含量为20.198,4.047mg/g(干重),结果表明铝盐显色法可能受杂质酚类干扰,而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很好的将不同黄酮类化合物与杂质分离开,因此检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建立同时测定豆类中4种大豆异黄酮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讨了该方法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显示,70%的乙醇在60℃超声提取40min时,效果最佳。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豆类中4种大豆异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和产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花椒总黄酮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紫外扫描比较了芦丁和花椒提取物在硝酸铝-亚硝酸钠和三氯化铝法两种显色体系条件下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硝酸铝-亚硝酸钠显色法更适合花椒中黄酮含量的测定.硝酸铝-亚硝酸钠法线性方程y=12.275x-0.0001,芦丁浓度在0.00~0.06mg/mL范围内,浓度和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7,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98.86%.并测定了不同品种花椒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作为花椒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也可以用于花椒提取物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豆类食品中4种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并评估市场上主要豆类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大豆异黄酮含量数据库.选购日常豆类食品11类,共计51个样品,对样品进行真空干燥、正己烷脱脂、80%甲醇提取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4种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大豆苷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豆干类为所选样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最多的食品,平均含量>600μg/g,嫩豆腐、油豆腐、黄豆芽、绿豆芽、豆浆粉和腐乳类样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范围100~600μg/g,豆浆类<100 μg/mL,豆奶粉类<100 μg/g,酱油和绿豆糕类样品中异黄酮含量低于检出限;腐乳类样品中苷元比例较高,说明该类食品中雌激素样活性成分比例较高.推断豆干、腐乳类食品的长期过度摄入,可能会引发较为明显的雌激素样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5.
费洪立 《中国油脂》2022,47(2):148-15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黑龙江省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大豆中大豆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不同品种和产地大豆中大豆异黄酮单体含量的不同对大豆异黄酮溯源特征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品种之间大豆异黄酮单体含量总体差异显著(p<0.05),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之间大豆异黄酮单体含量总体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品种大豆中大豆异黄酮单体含量作为对大豆异黄酮溯源特征指标实现品种溯源。  相似文献   

6.
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豆试样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采用岛津LC-10AtvpHPLC仪,紫外检测器(SPD-10Avvp),波长 254 nm,色谱柱:Inertsil ODS-3柱(5μm,4.6 mm×250 mm),流动相:甲醇:5% 醋酸溶液30%~70%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50℃条件下,测定水解提取物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地的大豆中异黄酮含量为 1.40 mg~3.30 mg/g,大豆胚芽中异黄酮含量最高,为13.18mg/g;其它豆类,如红豆、绿豆、青豆、豌豆等异黄酮含量为0.37mg~1.2mg/g,此测定法能为大豆的选育种、栽培及大豆异黄酮含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广西不同产地所产粉葛、野葛原料的品质,对其所含水分、多糖、总异黄酮、葛根素和大豆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使用烘干法测定各产地粉葛、野葛的水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和总异黄酮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和大豆苷的含量。结果显示,广西各个产地的粉葛、野葛的水分含量均低于14%,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其中产于广西桂林的粉葛水分含量最低,为7.13%;产于玉林市的野葛多糖和总异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1.106 0、5.163 0 g/100 g;产于玉林市的野葛葛根素和大豆苷含量较高,分别为41.767 5、5.788 4 mg/g。产于广西的粉葛异黄酮成分含量远低于野葛,综合考察水分含量、多糖和总异黄酮含量,发现产于广西玉林市的野葛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高温乙醇回流法得到一种枸杞叶黄酮提取物,经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该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为347.00 mg/g。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初步结构表征,发现枸杞叶黄酮提取物的UV-Vis谱图中含有A-环苯甲酰和B-环肉桂酰系统的特征吸收峰,其FT-IR谱图也显示有C=C、羟基、酚羟基、甲氧基以及甲基等多种特征官能团的振动吸收峰,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典型结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枸杞叶黄酮提取物中各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得出该提取物含有芦丁、绿原酸、槲皮素、咖啡酸、对香豆酸、山奈酚6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00.74、0.31、23.59、42.83、2.94、0.08 mg/g,表明提取物是一种富含芦丁、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天然黄酮类物质,在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功能食品原料等方面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异黄酮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远景  伍玉菡  李鑫  罗建平 《食品科学》2006,27(11):502-505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是大豆中主要的多酚化合物.异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类食物,已证实具有预防退行性疾病,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为了深入探讨异黄酮的生物学效应与生物代谢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动物实验进行了小鼠血液中异黄酮的峰值浓度(Cmax)、峰值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消除半衰期(t1/2)以及粪便排泄量等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测算.本实验用甲醇溶解异黄酮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取得了较好效果;小鼠灌胃(i.g.)10mg/kg bw和20mg/kg bw两种剂量,结果显示低剂量组的血液含量0.65μg/ml;高剂量组的血液含量为0.75μg/ml,但是出现了首过消除现象;两组的消除半衰期差异不大;24h小鼠的粪便排泄量为总摄入量的19.87%,小于吸收排泄量11%,因此可得异黄酮的排泄主要是经过尿液排泄,经肝肠循环为次要排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煮制法提取香菜中的有效成分,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运用硝酸铝显色法,检测总黄酮含量,并测定香菜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芦丁在0.01~0.1 mg/mL(R2=0.999 1)质量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香菜提取液的黄酮含量为1.73 mg/g鲜重;香菜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总抗氧化能力为44.19 mg VC/g鲜重,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IC50=67.11 mg/mL。由此说明了香菜具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且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萌发对黑大豆(Glycine max)、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和豌豆(Pisum sativum L)的影响,研究了其种子及萌发后形成芽苗菜的生长特性(总质量、可食部分鲜重、可食率、苗长、含水量)、营养品质(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功能性成分(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清除力、ABTS自由基清除力、FRAP亚铁还原力)。结果表明,3个豆类种子中,黑大豆的营养品质、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性显著高于红小豆和豌豆。3个豆类芽苗菜以豌豆苗的总质量(12.83 g/10株)、苗长(16.02 cm)和含水量(93.82%)最高;黑大豆芽苗菜的可食部分鲜重(5.87 g/10株)和可食率(71.03%)最高;豌豆苗的可溶性糖含量(0.75 mg/g)、总黄酮含量(7.09 mg/g DW)最高;黑大豆芽苗菜的总酚含量(4.28 mg/g DW)最高、ABTS自由基清除力(110.39μmol/g DW)和FRAP亚铁还原力(75.52 mmol/g DW)最强。萌发显著降低了3个豆类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含量;黑大豆萌发以后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性显著降低,而红小豆和豌豆萌发后显著提高了其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性。此外,酚类含量与抗氧化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黑大豆种子、红小豆芽苗菜和豌豆芽苗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和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2.
以黑豆、绿豆、红小豆、大豆和豇豆5种豆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乙醇提取物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并通过4个指标比较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5种不同豆类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在2.05 mg/g^6.33 mg/g和1.50 mg/g^4.09 mg/g的范围内,其中黑豆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都最高,分别为6.33 mg/g和4.09 mg/g;5种豆类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比较高,黑豆的清除力最强,其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80.92%、77.42%和81.62%;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豆类的总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两种活性成分含量和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都呈正相关,其中总黄酮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以黄豆和黑豆2 种豆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制备大豆黄卷过程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总多酚、总黄酮以及大豆苷和染料木苷等7种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 种不同豆类炮制大豆黄卷时还原糖、总糖、蛋白质、总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总黄酮含量黑豆制品显著高于黄豆制品,但大豆苷和染料木苷的含量黄豆制品极显著高于黑豆制品;同时两种原料不同发芽程度制备的大豆黄卷中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蛋白质、总黄酮和大豆苷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还原糖、染料木苷的含量平稳的增加,总糖和总多酚含量出现波动性,呈现短暂上升、下降的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和福建5个不同产地的黑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溶栓酶活性、大豆异黄酮含量等指标,并对电子鼻分析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比较不同产地的发芽黑豆利用中国根霉12#发酵前后的营养、活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云南产地的发芽黑豆发酵处理后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氨基酸态氮含量均高于其他产地,分别高达(6.68±0.07) mg/g、(4.57±0.04) mg/g、(0.91±0.05) g/100 g;黑龙江产地发芽黑豆发酵处理后,其溶栓酶活性为(1 032.94±88.08) IU/g,显著高于其他产地的溶栓酶活性(P<0.05),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加最多,2,3,5-三甲基吡嗪、1-辛烯-3-醇、壬醛、3-羟基-2-丁酮等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分析响应值均为最高。根据营养成分分析,云南产地的黑豆质量较优,根据溶栓酶活性和风味分析,黑龙江产地的黑豆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7个品种的大豆为原料,分别以生浆工艺和熟浆工艺制备豆浆,通过福林-酚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DPPH法对各个样品中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异黄酮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原料、熟浆工艺豆浆与生浆工艺豆浆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熟浆工艺豆浆的总黄酮、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高于生浆工艺豆浆,异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玉米须黄酮类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任顺成  丁霄霖 《食品科学》2004,25(3):139-142
本文选用多种黄酮类测定方法,通过对玉米须黄酮类提取液、单体及芦丁标样用不同的显色剂反应后,测定各反应液在200~600nm范围内的吸收曲线,确定了适合玉米须黄酮类定量测定的波长,并对不同测定方法的定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l(NO3)3),比色法不适合测定玉米须黄酮类的含量,而AlCl3比色法是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以芦丁为标样,可用于玉米须黄酮类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10种广东药食两用植物的总黄酮含量(AlCl3-NaNO2法)和总多酚含量(Folin-Ciocalteu法),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抗小鼠结肠癌MC-38细胞增殖活性(CCK-8试剂盒法),分析了活性物质功效与其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0种广东药食两用植物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为高良姜(85.76 ± 3.25 μmol CE/g DW),含量最低的为沙姜(0.80 ± 0.05 μmol CE/g DW)和龙眼肉(0.69 ± 0.03 μmol CE/g DW)。总多酚含量最高的为高良姜(226.26 ± 9.17 μmol GAE/g DW),含量最低的为沙姜(7.52 ± 0.67 μmol GAE/g DW)。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最强的为高良姜,活性最弱的为沙姜。清除羟自由基活性最强的为沙姜、益智仁和肉豆蔻(三者无显著性差异),活性最弱的为陈皮。抗MC-38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的为陈皮和高良姜,活性最弱的为龙眼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抗MC-38细胞增殖活性与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之间均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药食两用植物的活性功效虽有剂量效应,但还受到其成分种类、协同作用等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6 legumes: green gram (Vigna radiate), red kidney beans (Phaseolus vulgaris),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red lentil (Lens esculenta), soybean (Glycine max), and moth beans (V. aconitifolia), and their morphological fraction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cooking. Kidney beans had the highest total phenolic content (8.9 mg ferulic acid equivalents/g),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38.1%), reducing power (85.5 μmol ascorbic acid equivalents/g), and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0.9 mg catechin equivalents/g). Highest metal chelating activity was observed for moth beans (93.3%).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seed coat in all the legumes were manifold higher as compared to the whole legume or its respective endosperm and removal of the seed coa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Although cooking brought about a reduction i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legumes in majority of the legumes and their fractions, an increase in the metal chelating activity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生长期内不同品种油豆角在不同生长时期黄酮含量的变化,对金冠豆角种子黄酮种类进行鉴定,过程并探究发酵处理对金冠种粒中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单体的鉴定。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7种东北油豆角总黄酮,通过芦丁比色法检测油豆角种粒及荚皮中的黄酮含量,利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技术检测豆角中黄酮的种类,最后以金冠种粒为原料,利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和植物乳植杆菌L3对金冠豆粒其进行发酵处理,最后通过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HPLC-Q-TOF-MS)检测豆角中黄酮的种类,探究发酵处理对金冠豆粒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 油豆角中黄酮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金冠油豆角粗黄酮中存在白杨素、黄芩黄素、二氢木蝴蝶素A等11种黄酮类物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和植物乳植杆菌L3发酵处理都会使金冠种粒的黄酮含量下降,金冠油豆角粗黄酮中存在白杨素、黄芩黄素、二氢木蝴蝶素A等11种黄酮类物质。结论 不同品种的油豆角在生长期内黄酮含量的整体变化趋势相似,该研究为油豆角品种选育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