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鲟鱼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鲟鱼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初步探究鲟鱼特征气味及主要腥味物质。从鲟鱼腹肉、背肉、尾肉、皮、鳃、肝中共检出6 0余种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烃类和酸类等,其中醛类、醇类、烃类含量较高。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不同,醛、烃在鲟鱼各部位挥发性物质中所占比重较大,醇类在肝(32.08%)、皮(44.96%)、鳃(5.51%)含量较高;背肉挥发性物质检出总量最低。鲟鱼的主要特征气味为青草味、鱼腥味及脂类气味;己醛、1-辛烯-3-醇等是构成鲟鱼鱼腥味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以俄罗斯鲟鱼为对象,测定不同部位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鲟鱼鱼肉水分含量50.73%~57.93%,粗蛋白含量15.20%~17.25%,各部位间的差异不显著,粗脂肪含量与灰分含量越靠近鱼尾越高。靠近鱼头的鱼肉中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靠近鱼尾的鱼肉中氨基酸含量。不同部位间氨基酸组成成分差异不大,含量最高的氨基酸为谷氨酸,其次为赖氨酸、亮氨酸和天门冬氨酸,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9.87%~43.09%,高于FAO/WHO标准(35.38%)。以AAS评价作为标准,在1~6部位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Val,7~8部位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靠近鱼头的鲟鱼肉EAAI为93.61,为良好蛋白源。从俄罗斯鲟鱼鱼肉中检测出22种脂肪酸,靠近尾部的俄罗斯鲟鱼鱼肉脂肪酸含量较高(18.66%~20.44%),EPA+DHA含量3.37%~4.26%。俄罗斯鲟鱼靠近鱼头的鱼肉是高蛋白、高氨基酸的优质肉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驼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和质量分数进行测定。采用哥特里-罗兹法提取乳中的脂肪,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法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鉴定。分离出35种成分,共确认了其中33种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驼乳脂肪酸以中、长链为主,中链脂肪酸(C12~C16)相对质量分数在50%以上,长链脂肪酸(C18-C24)约占47%以上;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豆蔻酸和硬脂酸为主,质量分数占到总量的60.35%;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质量分数占39.65%,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为1.52∶1,在新疆双峰驼乳中还存在质量分数约为13.34%的奇数碳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GC与GC/MS定量分析香料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总离子流法[GC/MS(TIC)]、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GC/MS(SIM)]3种仪器测定方式和2种定量方法———峰面积归一化法和内标标准曲线法对13种香料标样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内标标准曲线以及应用内标标准曲线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①对于内标标准曲线法,GC和GC/MS(SIM)分析的13种香料的CV均不大于1%,多数香料的内标法标准曲线的r>0.999,显示出很好的线性关系和重复性,适宜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②GC/MS(TIC)分析的重复性以及所得内标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一般;③3种仪器测试方式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尤其是2种GC/MS方式。 相似文献
6.
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南果梨籽、果皮和果肉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经峰面积归一法并通过G1701BA 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部位脂肪酸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南果梨籽含14 种脂肪酸,分别为癸酸(0.05%)、棕榈油(0.29%)、14- 甲基十五烷酸(0.38%)、棕榈酸(9.08%)﹑ 14- 甲基十七碳酸(0.12%)、亚油酸(55.64%)、油酸(27.18%)、硬脂酸(2.23%)、花生烯酸(0.77%)、花生酸(1.85%)、二十一碳酸(0.19%)、山嵛酸(0.38%)、二十三碳酸(0.06%)和木焦油(0.15%),占检出总量的98.37%;果皮含4 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6.79%)﹑亚油酸(9.65%)﹑油酸(33.73%)、硬脂酸(1.51%),占检出总量的51.68%;果肉含3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4.59%)﹑亚油酸(22.81%)﹑油酸(15.87%),占检出总量的43.27%。其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8.
脂肪酸对肉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部位九龙牦牛肉脂肪酸种类、含量进行测定,以对颈脖肉、上脑、外脊、牛霖不同部位肉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上脑,最低的是牛霖,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牛霖,最低的是颈脖肉,两者差异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作为评价肉品质的重要指标,在外脊与牛霖上反应不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颈脖肉和上脑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了颈脖肉,其它3个部位在n-6与n-3比值上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分析结果,旨在从营养学角度评价不同部位肉品质,并对指导生产实践、延长货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以氢氧化钾/甲醇碱催化法对食用油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采自西安、咸阳市的16种食用植物油和4种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和鸡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其所含各类脂肪酸的比例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以确定不同类型食用油的营养特征。结果显示,各类食用油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单烯酸以及芥酸等;不同类型的食用油脂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值差异极大,而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之比值差别也很大。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腌制肉类食品中多种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样品采用ASE快速溶剂萃取仪提取、1%硫酸-甲醇溶液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样品添加回收率为80.2%96.2%,RSD为2.4%6.8%;32种脂肪酸甲酯在0.0100.10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50.9990;检出限为0.020.14μg/kg,定量限为0.060.46μg/kg;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腌制肉类食品中多种脂肪酸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长白山脉松茸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测定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松茸中的粗脂肪,经过0.8mol/LKOH-甲醇溶液的甲酯化处理,并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进行了分离分析,同时结合有机质谱学规律,分别对饱和脂肪酸甲酯、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裂解规律和质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鉴定出长白山脉松茸中的9种主要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6.2%,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4.2%和51.6%。通过对长白山区松茸中脂肪酸的分析,表明松茸是一种良好的保健营养植物,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脂肪酸是食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指标,快速对其测定对于食品品质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脂肪酸的传统方法如色谱法及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定量准确性较高,但前处理繁琐、费时,消耗大量有机试剂且对样品具有破坏性。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高通量、无损、快速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领域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综述。快检法如近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拉曼光谱与化学计量学、高光谱成像结合被广泛用于脂肪酸快速定量检测及可视化研究。直接质谱分析技术由于具有几乎无需样品前处理的特点,检测脂肪酸时在灵敏度、选择性、高通量及分析速率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该研究介绍了脂肪酸的传统检测方法,并着重综述了光谱分析和直接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脂肪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而为食品安全检测、真伪鉴别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叶少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8):3139-3144
目的利用正交试验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探究罐装蛋白质粉产生异常气味问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利用顶空气质联用仪检测在不同温度、湿度下存放不同时间的罐装蛋白质粉中存在的挥发性呈味物质,从而查找出导致蛋白质粉产生异味的来源;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罐装蛋白质粉中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查找蛋白质粉产生异味的原因。结果罐装蛋白质粉在一定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湿度和温度,其存放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挥发性呈味物质,而产生异味的罐装蛋白质粉的脂肪酸含量相对正常蛋白质粉较低。结论罐装蛋白质粉在高湿高温诱发下,其含有的脂肪酸容易与分子氧发生反应,导致酸败,生成一系列不良气味物质;控制好蛋白质粉的温度、湿度等保存条件可以有效地预防蛋白质粉中的脂肪酸酸败问题,从而保证蛋白质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Chemistry, analysis, control, exposure & risk assessment》2013,30(1):44-61
The use of steroids as growth-promoting agents in food production is banned under European Union legislation. Detecting the abuse of testosterone, nandrolone, boldenone, o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is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se steroids are known to be endogenous in certain situations. In this stud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aracteristic metabolites of each of these steroids were quantified in populations of untreated steers and heifers. Steroid concentration population data were then used by a statistical model (the Chebyshev inequality) to produce threshold concentrations for screening and confirming the abuse of these steroids in steer and non-pregnant heifer urine. In addition to thresholds based on testing one animal (a ‘1 out of 1’ approach), new methods based on testing multiple animals from a herd (a ‘y out of n’ approach) allowed threshold concentrations to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hence false compliances to be minimised.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the suggested thresholds were found to be capable of confirming the abuse of endogenous steroids in steers and heifers. In the case of oestradiol abuse in the female, however, confirmation based on a threshold is not possible and alternative methods such as gas chromatography-combustion-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are required. In addition to the steer and heifer populations, a small number of pregnant animals were also tested, yielding insights into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s of some of the steroids. 相似文献
18.
19.
从广东湛江市场收集到6种鳞鲀亚目鱼:丝背细鳞鲀、圆斑疣鳞鲀、双棘三刺鲀、中华单角鲀、黄鳍马面鲀、单角革鲀,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组织中的水分和粗脂肪,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肌肉中的24种脂肪酸组分,分析和比较了其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结果显示,6种鳞鲀亚目的鱼体含水量67.2%~72.9%,粗脂肪占干重1.05%~1.42%,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4.21%~43.4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1.84%~19.4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4.39%~48.86%。6种鳞鲀亚目鱼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ω-3系脂肪酸高于ω-6系脂肪酸,ω-3/ω-6为1.0~4.7,具有较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其中圆斑疣鳞鲀和黄鳍马面鲀的ω-3/ω-6分别为3.3和4.7。6种鳞鲀亚目鱼均具有较高的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为17.20%~37.49%,按鱼中肌肉的EPA+DHA含量,黄鳍马面鲀(37.49%)>圆斑疣鳞鲀(30.29%)>中华单角鲀(25.73%)>丝背细鳞鲀(23.82%)>双棘三刺鲀(18.82%)>单角革鲀(17.20%),其中黄鳍马面鲀EPA+DHA高达37.49%±2.67%,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