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因子,是我国发展向前不可或缺的引擎动力.对国家而言,大学生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后备力量和重点培育对象;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路之一;对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是实现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国家政策导向、高校教育体系、学生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比例较低、就业环境愈发严苛.鉴于此,高校可通过"三位一体"课程建设,依托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协同育人,加强宣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全面助力其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以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为依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始积极探索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机制研究,探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新途径,从而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等学校教育及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项目作为学生参与双创的重要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借助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探索并实践双创教育,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供借鉴。主要从创新题目设计、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和创新创业转化三个方面讨论如何更好利用大学生创新项目促进双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社会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生可能面临着创业的可能性,而高校和社会也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然而,创新创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较为艰难的,需要有效的扶持和支撑才能够获得成功。本研究从大学生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出发点,解决大学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存在的支撑不足、目标不明、措施无力的问题,使得大学生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成效的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需求及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高校艺术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方法与途径。试图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如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搜集、阅读、整理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文献入手,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涵和要素加以分析,概括了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并总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分为四个维度,即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格、和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总体较高,对创新创业需要的准备、如何创新创业思考较多,但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储备相对不足。创新创业动机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高于女生,其中男生在成就导向、独立导向上比女生高。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背景下要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大学生,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为此研究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通过分析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提出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和提倡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十分关键,学校可以组建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社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年来服装设计专业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在有限的市场需求前提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难度。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对有关就业、创业课程开展较少,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适应社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养。文章结合当前教育形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9.
《广西轻工业》2019,(9):177-178
挑战杯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给高校学子一个培养和展现自身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本文阐述挑战杯这类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基于挑战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10.
《广西轻工业》2016,(9):144-145
国内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地方院校加大本科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大学生导师制作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手段之一,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劣和教育模式的培养流程,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分析实施困境,为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拼布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拼布艺术”为背景,以大学生为对象,分析了当前拼布艺术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当前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潮,阐述了拼布艺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对拼布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旨在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创新创业能力概念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进行了界定及要素分析;运用FAHP层次分析理论,从创业品格、创业学习、创业支持、创业环境等4个方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选取大学生创业实例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分析,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可靠的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能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破解,用创业的理念去引领,夺回属于大学课堂的阵地十分必要。现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以创新创业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学习动能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一教改措施对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敏 《中国食品》2024,(2):29-3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范围广,质量差;实践重大放小;教师指导经验不足;因此,培育创业型教师,强化"师徒"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思想"冲突"中寻求方向,以班级股份制创新创业实践为例,系探索解决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双创"教育是各大高校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也在逐步开展。然而对浙江多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度不高,从创业实践的角度来说不能满足大学生真正的创业需求。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内容以及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汽车类专业课程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强自主型创业是指创业者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开拓进取、为国家和社会作创业贡献的精神,实施个人或团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技术是具有创新内容的创业技术。倡导大学生自强自主型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符合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自强自主型创业,在校大学生应主动产生、储备创新创业技术,做好前期技术准备。可运用师生双主体创新创业理论指导,满足创业者、学校和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储备创新创业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为创新创业思维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躁动于如何创新、为创业实现就业的研究回到起点。本文通过总结经管类大学生的特征,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意义,分析其创新创业思维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策略,让更多大学生走出创新创业误区,转变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为导向,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新创业我国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以及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针对中日两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势的不同,本文从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社会氛围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进行对比研究,更进一步了解两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情况,从而提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