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时代,运用虚拟建模技术等落实时尚可持续发展理念,表现品牌文化的新内涵和新价值已经成为当代服装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文献阅读,对目前马尾绣的创新性运用进行归纳总结,试图寻找更适合数字时代的民族传统纹样传承方向。文章通过实验,从水族马尾绣纹样的视觉语言入手,运用3D建模等数字化技术处理纹样,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同时进行纹样的变形与重构,并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上,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其能够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族马尾绣目前的传承和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应该围绕马尾绣的经济价值,建成马尾绣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马尾绣个性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注重价值链和产业链延伸,开发多样化系列衍生产品,在产业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马尾绣。  相似文献   

3.
《丝绸》2016,(5)
利用色彩视觉艺术符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中绣花鞋垫色彩符号语义及其所承载的水族妇女精神、情感及民俗等文化内涵。并从幸福意象的情感、纯洁爱情的意象、多彩情感的心理和贤惠淑德的意象表达等几个方面,对马尾绣鞋垫中色彩符号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研究,为现代设计师对马尾绣等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视觉艺术元素的提练与创新应用,提供清晰可供参考的文化理论依据和创作灵感源泉,又能为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对贵州省黔南三都县九阡镇水昔村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纹样图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都水族马尾绣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相比,在织布、染布、搓马尾线等马尾绣制作工艺流程上独具特色,尤其在织布与染布工艺上,注重自然生态的制作方法。三都水族马尾绣纹样朴实,类型丰富,艺术表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展现三都水族人民的审美理想。研究对于传承与保护水族马尾绣的传统工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为现代绣品制作中的刺绣技法与图案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采集、整理、分析牵绣艺术中针葫芦的装饰特征,解读针葫芦承载的精神意蕴,探索牵绣针葫芦的艺术活化和传承的方式和途径,旨在尝试研究牵绣针葫芦艺术的传承保护及创新。牵绣针葫芦的艺术传承应立足服务当下的使命,对其独特的造型特征进行提炼、转化、再造,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视觉认知和装饰美感,做到自然融合。同时,更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精神意蕴为核心,时刻保持核心的原真性,将牵绣针葫芦更好地活化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马尾绣是三都水族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而最能集中体现其古老生命力的则首推马尾绣背扇,因其繁复而独具水族特色的装饰图案使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尽管如此,关于马尾绣背扇的传承和开发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重点从马尾绣背扇技艺、图案题材和色彩特征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背扇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以针为笔、布为纸、线为墨,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羌绣图案,而这些图案就是他们的特殊文字。羌绣承载着羌族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文章分析了羌绣的特征和技巧,探讨了羌绣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通过结构、重组等设计手法,进行服装设计,实现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流行趋势的融合,进一步推动当代服装创新设计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为保护和传承羌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赵锐 《西部皮革》2023,(2):93-95
非遗“广绣”是以广府地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刺绣工艺,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探索广绣文化的当代传承,赋予广绣文化新的艺术形式和使用价值,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广绣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分析广绣纹样在现代服装图案中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现状,为广绣纹样服装开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保护、传承扬州写意绣工艺技艺,促进现代中式丝绸服装创新发展的目的出发,通过对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走访,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扬州写意绣花鸟图案的艺术特色和常见针法。在此基础上以设计案例进行实践剖析,明确现代中式丝绸女装中扬州写意绣花鸟图案的装饰形式、色彩搭配及工艺处理方法。以此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现代中式丝绸女装个性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印染》2020,(5)
正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在国内外均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而陕西秦绣,是中国特有的绣种,相较于"四大名绣",它的应用研究并不多。秦绣起源于陕西古老的民间绣种"穿罗绣"和"纳纱绣",是一种代表陕西刺绣发展水平的既古老又现代的绣种,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推进对陕西秦绣的保护传承,应该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化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根脉所在,湖北的民间艺术汉绣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受当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汉绣的绣色、绣理和绣物3个角度解读了荆楚文化中的崇神尚巫(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烙印。期望在绣品同质化问题凸显的当下,汉绣能够保留荆楚文化的特质,保持本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宁波金银彩绣是一种传统刺绣方法,它是我国浙江宁波独有的一种绣种。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特别是电脑刺绣的兴起,金银彩绣衰退到历史最低点,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将研究宁波金银彩绣针法和制作技艺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国内外其他绣种针法进行创新,融入于时装设计中,研究出满足现代人们需求的时尚产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宁波金银彩绣在浙江地区及全国的知名度,推进宁波金银彩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绣缀褶皱在现代服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传统的褶皱在服装中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起来,同一种绣缀褶皱在不同的服装设计作品在表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本文通过绣缀褶皱的操作手法分类,对正面绣缀与反面绣缀的手法与造型进行分析,总结绣缀褶皱在服装中应用时的表现形式,对绣缀褶皱的使用与创新进行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开拓绣缀在服装中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贴布绣艺术的概念出发,分析贴布绣艺术的工艺及艺术特征,系统阐述了贴布绣艺术在针织毛衫设计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对传统贴布绣的图案、色彩、材质、工艺4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比较,探索出贴布绣艺术在针织毛衫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方法,同时也体现出贴布绣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及艺术表现力。与针织毛衫设计相结合,有效提升毛衫的审美价值,并为现代针织毛衫设计拓展出新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为针织毛衫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法、调研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土族盘绣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探索盘绣在高级成衣中的应用和创新设计。对盘绣在高级成衣中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工艺、布局进行研究,旨在使盘绣与现代审美和流行时尚相融合,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推进盘绣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与传承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以扬州刺绣中的工笔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及扬州工艺美术馆等场所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了详实准确、具有代表性的扬州工笔绣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从扬州工笔绣的针法和色彩角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扬州工笔绣的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针织毛衫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现代针织毛衫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贵州的刺绣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聚集许多的少数民族,所以刺绣种类繁多,如水族马尾绣、侗族平秋盘轴滚边绣等,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贵州刺绣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创新不足、发现范围较小、没有形成成型的产业甚至传承的人也不多,在刺绣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从自身产品的创新、规模发展、培养人才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为贵州刺绣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文化融合的社会背景下,水族马尾绣这门优秀的民间技艺承载着重要的民族文化,并成为民族自信输出的重要标志。以文化生态学为契入点,分析水族马尾绣在常州地区的发展瓶颈,基于"共享经济"模式,探索研究"常贵"两地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共享思路与模式,构建合理的文化生态体系,实现马尾绣产业由"原生态"到"市场化"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打籽绣在刺绣史上根底深厚,但相关资料的记录比较稀缺,而对其针法的应用研究也是屈指可数。打籽绣的针法有别于其他刺绣以线代面的构成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由点成面。当下刺绣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及人们审美的差异性,打籽绣单一的空心圆形的视觉形态必将面临发展的瓶颈。文章在定性分析打籽绣技艺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从现代意识思维出发,将打籽绣技艺与不同地域、领域,以及维度进行融合。研究表明:通过对打籽绣的现代创新设计,使得绣制工艺更为多样化、简单化,开拓了其在新时代融合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江西非遗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作者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检索的方法,将收集到的豫章绣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对豫章绣传承发展现状以及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与分析。结果表明,豫章绣起源于南昌新建县,历史悠久,在政府帮助下完成了申遗、建立绣坊、与多校合作,并不断尝试发展的新模式,但传承道路上仍存在绣娘流失、知名度小、产品单一等问题。文章对豫章绣所遇现状的思考与分析,对非遗类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