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从产果糖转移酶的 11株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黑曲霉VVTP84菌 .该菌株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中 ,最佳摇瓶发酵时间为 30h ,pH值为 7.0 ;当蔗糖质量浓度在 2 5 0g/L以内时 ,产酶与蔗糖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MgSO4 ·7H2 O和KH2 PO4 的添加量分别以控制在 1.5 g/L和 1.0 g/L为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从黑曲霉AS0 0 2 3分离和纯化的果糖转移酶 (FTS)和转化酶 (INV)的酶学特性 .FTS专一催化果糖转移反应 ,INV专一催化水解反应 ;FTS和INV的最适 pH和温度分别是 5.8和 50℃ ,4 .4和 55℃ ;用 1mmol/L的Hg2 处理 ,FTS完全失活而INV仍维持 72 %的活性 ;这两种酶的酶动力学常数明显不同 ,以蔗糖为底物时 ,FTS和INV的Km 值分别为 4 4 .3 8mmol/L和 3 5.67mmol/L ;果糖是FTS和INV的竞争性抑制剂 ,其Ki 值分别为 3 5.4 4mmol/L和 1 0 5mmol/L ,而葡萄糖只是FTS的竞争性抑制剂 . 相似文献
5.
黑曲霉AS0023果糖转移酶和转化酶催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蔗糖浓度下从黑曲霉AS0 0 2 3纯化的转化酶 (INV)和果糖转移酶 (FTS)的酶催化活力 ,结果表明 :INV只有水解活性 ,且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酶活力显著下降 ,相反 ,FTS酶活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仅催化转果糖基反应 ;用纯化的FTS生产低聚果糖产量可达 6 3% ,应用粗酶制品产量只有 51%。 相似文献
6.
低聚果糖制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年来国内外生产低聚果糖所用的酶和产酶菌种 ,酶、细胞和菌丝体的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载体及高纯度低聚果糖制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指出 :在低聚果糖的制备过程中 ,主要应考虑降低生产低聚果糖时的葡萄糖生成量、寻找高酶活力菌株、研究简便的固定化方法、寻找更加适宜且廉价的固定化载体 . 相似文献
7.
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得到的黑曲霉AS0023菌株所产的β-果糖转移酶的一些酶学性质。该酶的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50℃,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宽的pH(3.5~10)适宜范围;并研究了12种化学物质对酶活的影响和底物的特异性。结果显示,钴离子对该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底物分子越大其反应速度越慢。该酶的米氏常数K_m=47mmol,葡萄糖是酶反应的竞争性抑制剂,其K_i=330mmol.当50%(W/v)蔗糖与酶在pH5.0和50℃作用16h时,得到52%(产物/总糖)低聚果糖。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将黑曲霉AS0023生产的果糖转移酶作用于底物蔗糖,可制备含量为55%的低聚果糖,但该产品中亦含有30%的副产物葡萄糖.利用酵母消化低聚果糖产品中的葡萄糖,可生产高纯度低聚果糖.将筛选得到具有较弱转化酶活性的酵母SK2.003,经培养后添加于总糖浓度为20%的低聚果糖中,经30℃、250r/min反应24h,制得纯度为80.24%的低聚果糖. 相似文献
12.
以油莎豆粕为原料,分离碳水化合物后采用酶法制备低聚果糖。结果表明,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均呈显著水平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优化工艺条件经调整为超声时间16 min、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3 h,在此优化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提取率(52.61±0.51)%。纯化工艺创新性的使用了等电点沉淀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对油莎豆粕水溶性糖进行脱蛋白,蛋白质清除率达到了51.35%,糖保留率为64.91%。利用果糖基转移酶转化生产低聚果糖,质量分数达到30.25%。 相似文献
13.
Zishen Zhao;Ziqun Xiao;Bo Jiang;Jingjing Chen;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24,104(11):6563-6572
Fructo-oligosaccharide (FOS)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short inulin-type fructan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n-digestible bifid-oligosaccharides capable of biotransforming sucrose using fructosyltransferase (FTase). However, there are no immobilized FTase products that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industrially. In this study, diatomite was subjected to extrusion, sintering and granulation to form diatomaceous earth particles that were further modified via chitosan aminomethylation for modification. FTase derived from Aspergillus oryzae was successfully immobilized on the modified support via covalent binding. 相似文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