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河北省人社厅和省财政厅日前共同印发《河北省2018年度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岗位+技能+劳动力"的培训模式。全年将免费培训2万名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2.
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劳动力投入保证生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出现“老龄村”“空心村”问题。农村耕地在缺少劳动力情况下出现撂荒、形成“非粮化”,威胁粮食生产安全。近20年中农村出现了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新局面,这一现象对于缺少适宜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的农村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文章得出结论:回流人员虽多选择非农就业,但如选择土地流转,当转入土地达到一定规模后规模经营户更倾向粮食种植;从事农业职业的回流劳动力则往往会利用积累资源改变生产要素投入,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对耕地“非粮化”具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5年,农业部将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重点.开展短期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250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向二,三产业,这是农业部今年将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其中科技兴农项目占2/3,农业部今年要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还包括:  相似文献   

4.
《纺织服装科技》2007,28(5):4-9
我省是一个具有近1亿人口的发展中省份,棉花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突出,大力发展纺织工业,有利于实现棉花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升值,带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加快发展纺织工业是我省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区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考虑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制度因素指数等影响因素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纺织教育》2006,(1):1-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 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把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发展中城市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城市进程增加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使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得到强化,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以及改变城乡户籍上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权利的差异和身份歧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城乡衔接,使国家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稀缺的现象,在木薯种植区,劳动力的缺少,提高了种植木薯的成本,导致木薯经济效益越发下降,长期下去,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整个木薯产业的稳定,开发和利用LW-60型多功能液压双铲木薯收获机,有利于提高木薯机械化技术水平,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激发农民种植热情,扩大木薯种植的规模并推动整个木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伟 《黑龙江粮食》2016,(10):35-36
正激活农业产业化内生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常态下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要摆在重要位置,发挥牵引作用。一、农业产业化进入新常态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赋予广大农户承包经营权,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使广大农户拥有生产自主权,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增强了农产品有效供给,拓宽了农民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派生出的二、三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加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加,很多农村呈现"空心村"状态。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突出。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许湾乡项庄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当地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受政策与经济等多方面影响,促使家长陪读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出现。农村陪读家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陪读家长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不仅加重了陪读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陪读家长自身发展,还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为此,本文基于农村陪读家长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影响农村陪读家长就业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陪读家长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移动互联网+农业"正创造着农业触网的新模式。经梳理发现,众多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在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三大领域加大"互联网+农业"的布局。政策东风劲吹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要求,目前商务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重点将集中在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16日~11月13日,郑州商品交易所(CZCE)PTA期货呈现箱体振荡走势,虽然出现了小幅反弹,但还是未能突破前期4800元/吨的压力位。截至11月13日,PTA期货主力TA1601合约报收于4666元/吨,较上月15日下跌48元/吨,下跌1.02%。10月份,美国的就业数据表现良好,非农就业人数较9月份大幅增加,新增27.1万人,显示美国的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女性在数量上占了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在社会贡献上,说女性能顶"半边天"一点也不为过。而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知群体,对社会的影响更是突出,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针对女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排斥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劳动力排斥现状主要存在十分严重的就业歧视、在求职过程中条件多,要求高、并且存在就业率低,工资水平低,就业范围窄这三大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进而增加失业,这被称为技术进步对劳动的破坏效应;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提升了资本化,促进厂商扩大生产,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RD经费投入指标,并使用"分行业就业人员年末数"和"全国就业人员年末数"的数据做原始数据,计算"行业工作种类比例"指标。最后使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对技术进步与行业工作种类比例的比值进行拟合预测,从而得出技术进步对未来工作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空心化"的农村如何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部分代表指出,这一表述回应了当前社会上关注的"明天谁来种田"问题,未来我国的种田主体将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  相似文献   

17.
在"在十三五"的推动下,把农村作为互联网为金融格局并寻找突破口,重新来塑造农村金融的新格局,并在传统农村金融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补充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下,也为我国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新的契机。针对本文的分析和互联网在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在互联网金融的潮流下农村如何抓住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尤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在乡镇企业中就业,有1亿多分布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作用明显。不仅如此,在传统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自1995年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途径以来,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6月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通知指出,实施推进行动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知强调,要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