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饮酒讲求时节,并非日日滥饮。好时节四季皆有,听我道来。 农历新正古称元旦。元旦这天,古人饮的酒叫做“椒柏酒”。北朝著名诗人庚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看来古人新正饮酒是为了辟恶长寿,所以酒名“辟恶”,杯叫“长命”。杯中掺有柏叶、椒花,目的大约同样为了祓除邪祟。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节日的饮酒习俗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寅意吉祥、康宁、长寿.  相似文献   

3.
据《崔实月令》载:“元日进柏酒……服之令人身轻.”椒,植物名,有花椒、胡椒、蜀椒多种.其中四川产的蜀  相似文献   

4.
说“时食”     
“时食”,见于《中庸》“荐其时食”,朱熹有注;“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所谓“对食”,即:适时而食,顺应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的节律进食.古人云“不先时而食,不过时而食”.是很合乎现代饮食科学要求的.其实,“时食”还不限于“四时之食”,“适时而食”有两个含义:大而言之,指一年四季按节令安排食单;小而言之,指一月之内,一日之内饮食要适时.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饮食之道,说过许多话,比较集中的收录在《论语·乡党篇第十》,古人古奥难懂。众所周知,《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实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名著,在过去的学术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说明《论语》的重要性。确实,《论语》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始基。从《论语》的各方面来  相似文献   

6.
某县志记载清末时代“岁时”所列食物录下: 元旦:设肴馔馄饨,自幼至长称觞岁谱注曰馄饨,一名不托,即今扁食也。然今馄饨与扁食分二种,而馄饨之名则甚古,杨子方言饼谓之馄或谓之饨,是两汉时已有此称,盖馄饨及面皮包饀之总名,故今之水饺,古亦通谓馄饨也。 立春:食春饼用葱蒜椒姜芥合切而食谓之曰辛盘。 《四时宝镜》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四时月令》曰立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又《摭  相似文献   

7.
《楚辞》“书楚语,作楚声,记楚事、名楚物”(见黄伯思《翼骚序》),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仅是我们研究荆楚时期的艺术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我们求索荆楚饮食演进轨迹的珍贵文献.《招魂》是其中精彩的一节.文中“所叙的宫廷居处之美,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感”(见郭  相似文献   

8.
邢湘臣 《烹调知识》2010,(10):14-15
关于孔子饮食之道,说过许多话,比较集中的收录在《论语·乡党篇第十》,古人古奥难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渊源,它繁荣了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休养生息、它是礼之初,仪之载。它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人的创造能力,而许许多多的典故传说也衍生其中、这些人与食的互动也牵扯出了文学与饮食的不懈之缘。如曾一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长垣》,就是反映了渊源的饮食文化——中国长垣是中国的厨师之乡,也是各厨师汇  相似文献   

10.
汉代没有专门的饮食论著,只有些只言片语。而汉初的《淮南子》各篇都零星地论及饮食之道,完全可以视为汉初饮食美学的代表。《淮南子》从饮食之天道自然的属性,到种菜的行列、饮食卫生、口味的调和,直至养身之道和情感对于饮食的作用等等,关于饮食美学的各个层面都有涉及,体现了汉初饮食美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明是一朵令人羡慕的灿烂之花。在我国最古老的学术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说法不仅揭示了谷、果、畜、菜对人体具有养、助、益、充的不同功效,而且强调"气味合而服之"的饮食原则,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以植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各学派提出各 家的饮食观,其中对人民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的观点。儒家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这里“饮食”指吃喝东西,“男女”指男女两性生活,“大欲”指人的最基本的天性爱好。在《礼记》原文,这句话下面的一句是“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厌恶)存焉”,“大欲”是与“大恶”相对应的。所谓饮食  相似文献   

13.
人之长寿,除了受环境和体育活动影响,饮食也是养生长寿的重要因素。很多病,尤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病,都与饮食不当有关。古人已把自我饮食养生放在了“三死而非其命”的位置,即长期饮食不当,可以致命。《家语》日:“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失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子。” 孔子的饮食养生,一直被后人所借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  相似文献   

14.
王希富 《中国烹饪》2013,(12):116-117
旧时京城人极爱节令食品,特别是宫廷的帝后更注重随季节和节令变化吃不同时令的食品。如正月初一食椒柏酒和水点心(煮饽饽),初七吃春饼、合菜,十五吃元宵:二月初二吃煎饼:五月初五吃粽子、长寿莱(马齿苋):六月初六吃过水面、银苗菜(豆芽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人在创造“饮食”一词时,把喝水(即“饮”)摆在吃饭(即“食”)之前;古代的美食家、养生学家王仕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亦云:“人之饮食,首重惟水。”由此看来我们的先人已深刻认识到了水对人的重要性。而在今天,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已成真理。 水市场红红火火为哪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长期以来的饮水观念和结构也发生巨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和生命的质量了。另一方面,随着  相似文献   

16.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可见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在饮食中就崇尚礼仪,打造了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中国饮食文化。 古人进食是席地而坐,食物也放在地上,用手抓着吃,被视为席宴之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宴席已发展到相当讲究和排场了:“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体是切开后大块的犬、豕、牛、羊肉,俎是盛  相似文献   

17.
焯水,是将莱肴原料在烹制前进行的一种热加工处理方法,是烹饪中常用的一道工序。古人早就懂得焯水之法,在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著作中,就收录了不少花卉经焯水后食用的记载;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业余“烹饪”专家,他的《陆游集》中,有关咏叹饮食的诗,足有近百首之多,  相似文献   

18.
《江西食品工业》2007,(1):60-60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在2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经提出健康饮食的合理结构。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精细化,鱼肉、果菜等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导致饮食失调,疾病横生。因此,重建合理饮食对健康生活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11月25日,是“世界素食日”这一天又被称为“世界无肉日”。定立这个日期的主要目的是以关怀动物为基础,推广以植物性饮食取代动物性饮食。“世界素食日”虽然源于海外,但素食之风在我国古已有之,在《黄帝内经》等诸多占医典籍中皆有记载。古人从“养、助、益、元”的饮食观念出发,积极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认为常吃肉、多吃肉易使人气浊,而常食素易使人气清。  相似文献   

20.
《礼记》说:“菊有黄华。”古人早就认识到“久服黄华(菊花)令人长寿”的功用。据《太清草木方》曰:“九月九日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神农本草经》对菊花的药用记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古老的重阳服菊花长寿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重阳食“菊花粥”。如《老老恒言》记载说:“煮粥,菊花去蒂晒干磨粉和入……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遵生八笺》中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