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颜料用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实验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用该聚合物来对颜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筛选出分散稳定性较好的高分子分散剂,并净它用在涂料微胶囊的合成上,使之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甲苯为溶剂,苯乙烯、马来酸酐为原料,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考察了原料比例、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用量对SM分散性能的影响,合成SM的优化工艺为:n(苯乙烯)/n(马来酸酐)=1.0,反应温度为95℃,引发剂用量为1%.SM进行部分酯化生成的共聚物部分酯化物(SME)可提高颜料在水中的分散性能.另外,对SME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苯乙烯、4-乙烯基吡啶、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有双锚固基团(苯环和吡啶环)的新型高分子分散剂PSVD.通过FT-IR、1H-NMR表征共聚物的结构,并测定了共聚物的特性粘数与阳离子单体含量.用PSVD对颜料红245进行分散,因双锚固基团的协同作用共同作用于颜料表面能增强对颜料的分散效果,故所制备的阳离子超细颜料分散液粒径<200 nm,分散稳定性为50.4%.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造纸涂布颜料用丙烯酸类分散剂的聚合工艺、分散机理,以及丙烯酸类分散剂在颜料分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高分子分散剂对颜料黄14分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类型高分子分散剂对颜料黄14的分散性能,通过对吸附了不同类型高分子分散剂的颜料黄14粒子的ζ电位和分散稳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阴离子型高分子分散剂的SMA对颜料黄14的分散稳定性最好,非离子型高分子分散剂PVP次之,而两性型高分子散剂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纸张涂布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涂布的高浓度化及人们对涂布加工纸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有机聚丙烯酸盐类颜料分散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聚合物与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等无机盐类分散剂不同。它不易发生水解,可以在较高温度下使用,被分散体的熟化稳定性好。但由于其价格较高,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和磷酸盐类无机分散剂一起使用,以增加颜料和涂料对时间和温度的稳定性。这种阴离子聚合物的作用机理是在颜料粒子表面上阴离子的聚集和保护胶体作用两者的结合。它对高岭土、硫酸钡、碳酸钙及其混合体均有良…  相似文献   

7.
新型阳离子高分子分散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乙烯、4-乙烯基吡啶、丙烯酰胺、DMC为单体,采用溶液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合成了3种水溶性良好,具有不同疏水端、相同亲水端的阳离子高分子分散剂.用FTIR、 NMR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特性粘数与阳离子单体含量.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络合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为溶剂,选择不同配比和用量的丙烯酸(AA)和马来酸酐(MA)作为聚合单体,在30%H2O2的引发下共聚成络合分散剂.讨论了引发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双氧水用量等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n(MA):n(AA)的量比为1:3、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温度为95℃时合成的聚合物的络合分散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颜料分散及超分散剂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陈红  刘凌云 《印染》1998,24(8):50-53
1 简要介绍了颜料粒子分散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超分散剂的结构特征和机理,及其在颜料分散中的应用。应用超分散剂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颜料粒子分散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提高颜料粒子的着色强度,降低能耗和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10.
颜料水性分散体系用高分子分散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伟  房宽峻  张霞 《印染助剂》2004,21(5):25-28,31
采用苯乙烯和马来酸酐为单体合成了用作颜料水性体系分散剂的高分子共聚物,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用作分散剂的水溶性共聚物SMH是SMA部分水解的产物;共聚物SMA的^13CNMR核磁共振法和滴定法结果表明其序列结构为三元结构,单元“SSM”占绝对优势,其它的结构单元摩尔分数极小;凝胶色谱GPC的分析表明,共聚物SMA的数均分子质量为4934,重均分子质量为9759,多分散指数是1.978.  相似文献   

11.
夏冬  高介平 《印染助剂》2005,22(12):33-35
介绍了释酸剂GSA—Ⅰ、GSA—Ⅱ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酸性染料锦纶浸染中的应用.染浴中加入释酸剂,可以用碳酸钠调节染浴初始pH值为弱碱性,降低初始上染率,防止产生色花.随染浴温度的升高,释酸剂逐步释放出酸,使染料均匀上染,终染残液吸尽率提高.克服了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作染色pH调节剂时初染率高、染色均匀性差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介绍远红外纺织品的作用原理,以及目前远红外纺织品的生产制备工艺。根据远红外纺织品功能的应用,将远红外纺织品分为三类:保温用纺织品、保健用纺织品和卫生用纺织品。同时分析远红外纺织品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简介了自制固体脱墨剂的制备方法,并与两种进口脱墨剂在100t/d的脱墨生产线上进行了中试试验,从使用效果及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比较。实践证明:自制脱墨剂具有优良的浮选脱墨效果,整个脱墨流程白度能提高9%ISO,效果好于进口脱墨剂,在成本方面也低于进口脱墨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以毛纺厂废毛为主要原料的絮凝脱色剂WY的制备方法及絮凝脱色机理,并对其在酸性染料普拉红2B染色废水脱色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絮凝脱色剂WY单独使用时的脱色率可达96%以上,与少量聚丙烯酰胺助凝剂或聚合铝铁混合使用时,脱色率最大可达99%左右,同时可以明显提高沉降速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工艺合成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内乳化法合成水性聚氨酯预聚体,二者按一定比例共聚合成了柔软型涂料印花粘合剂.产品经测试,干摩擦牢度3.5—4.0级,湿摩擦牢度为3.5—4.0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6.
吴艳丽  马霞 《中国酿造》2012,31(4):14-17
聚苹果酸(Poly malic acid,PMLA)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特性,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简要论述了聚苹果酸的化学制备和生物制备方法,对生物发酵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对聚苹果酸的分离提纯、测定及其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做了简要的论述。因其具有很好的生物特性,被广泛用于医药材料、药物载体、化妆品、香精香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大豆多肽的组成、生产工艺、功能特性、应用前景、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大豆多肽苦味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染料分散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月宏  李宗石  乔卫红 《印染助剂》2006,23(11):12-15,11
介绍了木质素类分散剂、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和聚羧酸系分散剂.简述了溶胶稳定性理论(包括经典的DLVO理论、空间稳定理论及空缺稳定理论)指出了稳定性领域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并对染料分散剂的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Food chemistry》2001,74(1):69-74
Dispersions of commercial casein and whey protein and laboratory-prepared soybean protein were studied in mixed dispersants of water with various aliphatic alcohols, methanol, ethanol, n-propanol and 2-propanol. Supernatant and protein sediments were separated by centrifugation in two steps: 1800 rpm 10 min, followed by centrifugation of the supernatant at 50 000 rpm for 60 min (125 000×g). A gel-like protein sediment obtained at low alcohol concentration by high-g centrifugation increased in amounts as a function of the alcohol concentration until it progressively transformed, with higher alcohol concentrations, into an opaque flock (precipitate), sedimenting at 1800 rpm.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ediment obtain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 was a protein of increased density which was produced by partial and progressive dehydration and alcohol binding. The conversion of the sediment into a flock or precipitate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 of the protein and of the polar-nonpolar character of the dispers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