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旗袍线上销售尚无法达到实体店的体验效果及统一的旗袍款式限制人们的购买欲等问题,采用虚拟模特试穿旗袍和旗袍各部件模块化设计方法,探索旗袍的虚拟展示和线上个性化定制旗袍的路径;以圆曲襟旗袍为例,运用ET服装CAD软件制作旗袍纸样,并对旗袍的领、门襟、袖及裙摆等主要部件进行了纸样的模块化设计,通过旗袍纸样的模块化实现旗袍虚拟展示的款式变化;同时根据服装号型国家标准中160/84A的人体各部位尺寸,调整试穿模特的人体数据;最后利用服装三维虚拟展示软件CLO3D进行试穿效果模拟,并对旗袍进行了归拔工艺细节的处理。试穿表明成品旗袍穿着合体、虚拟展示效果逼真,实现了旗袍虚拟展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旗袍历史沿革、旗袍的渊源及演变、现代礼服的重要特征等基础上,诠释了中国各时期历史服饰的特点及其对旗袍发展及演变的影响。介绍了旗袍元素定义、旗袍元素的组成部分及其优越性,并对旗袍元素中廓形、立领、胸襟、盘扣、刺绣、开衩等所体现的美感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审美视角出发,论述了旗袍各种元素在现代礼服中的典型应用,并描述了旗袍元素与现代礼服的碰撞与交融的典型运用案例,介绍了将旗袍的廓形、领襟、面料、工艺等元素应用在现代礼服设计的相关方法与技巧,并总结了旗袍元素在礼服制作运用中的前景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曾茜  刘文 《江苏纺织》2022,(1):34-35
纵观旗袍历史及市场,人们对旗袍的审美需求依次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封建传统限制阶段、修身凸显身材阶段、追求舒适潮流阶段.旗袍形态与市场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和人们思想的发展.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互联网对旗袍市场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旗袍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明确中国旗袍设...  相似文献   

4.
旗袍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虹 《四川丝绸》2002,(4):44-46
本文以旗袍的流行趋势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旗袍发展与演变的主要动因;对如何进行继承与创新旗袍国服,提出了加强面料的创新和旗袍结构造型设计创新及加强海外市场运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宋莹 《丝绸》2020,57(4):46-51
为改善旗袍胸部牵制感与压迫感,提高旗袍的胸部压力舒适性,对同一结构规格旗袍的门襟、袖型及穿脱方式进行设计组合,利用正交试验制作旗袍样衣,测试出受试者在规定动作下的主客观压力值,并利用AHP法对主客观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旗袍压力舒适性影响最大的设计因素及动作。结果表明,双侧门襟、无袖及前门襟穿脱方式的设计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旗袍胸部牵制感和压迫感,提高穿着舒适性;其中袖型因素服装压力值波动最大,对旗袍胸部压力舒适性影响程度更为显著;而规定动作中双手背后这一动作所占权重最高,对旗袍胸部压力舒适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旗袍源远流长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一,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的服饰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突,并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介绍了旗袍的起源及其发展,调查了旗袍市场的现况,分析了影响旗袍流行的因素,阐述了旗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顾朝晖  王亚娟 《纺织学报》2018,39(1):126-132
为探讨中国青花瓷文化与旗袍文化的碰撞效果,丰富旗袍设计的图案元素,以承上启下的明代青花瓷纹样为代表,精选了18种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青花纹样,运用Photoshop与CorelDraw软件,将18种纹样设计成同款不同纹的旗袍。同时以20-35岁的女性为调查对象,运用感性工学及因子分析法对所设计的旗袍进行效果研究。对18款旗袍的感性词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3个因子:活力因子、气质因子及外观性格因子,并构建出了18款旗袍与3因子之间的关系图,此图可解释不同青花元素在旗袍视觉效果上所起的隐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青花纹样可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其由诸多因素构成,18种青花纹样在旗袍上的运用视觉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现代旗袍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提出了现代旗袍创新设计的原则,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采用移用、分割、夸张等设计方法对现代旗袍的整体造型与局部结构进行了创新设计与分析,探讨了如何在保留传统旗袍精髓的基础上对现代旗袍进行突破与创新,如何运用现代创新设计方法设计出新颖、现代的旗袍样式等问题,为现代旗袍造型的创新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旗袍本身塑造了经典的国潮元素。在“国潮风”盛行的趋势下,旗袍与其他传统元素经过文化耦合的过程形成改良旗袍,以现代时尚设计的方式延续着中国文化精神,保持了传统服装的时代气息与审美活力。文章运用个案分析、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行的方法对“国潮”旗袍进行图案元素与款式特征的梳理与总结,并在Style 3D中进行数字化虚拟试衣,还原“国潮”旗袍设计的真实效果。根据服装品牌的调研发现,“国潮”旗袍突出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国潮图案元素的应用及旗袍款式的改良。“国潮”旗袍的图案题材大多取自中国传统纹样、神话故事、古建筑文化等,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灿烂的文化遗产,同时表达了文化认同的强烈情感。通过对“国潮”旗袍图案元素“具象化、生活化、故事化”再设计,重塑旗袍的新时代审美与气质形象,让传统服饰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推动旗袍的良性发展。此外,“国潮”旗袍款式的改良主要在基础廓形上进行修改,以中西联袂的典型裁剪方式探索并赋予传统旗袍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旗袍的历史沿革和现代旗袍的艺术特点.通过对北京奥运礼仪服饰的剖析,阐述了旗袍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讨了旗袍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中启 《国际纺织导报》2012,(4):64-64,66-68,70,71
通过对丝绸旗袍造型特点的介绍,分析了旗袍的图案,重点从领型、衣身结构、袖型、下摆4个方面对旗袍款式进行论述,对丝绸旗袍的时尚和创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传统旗袍和改良旗袍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的特点;结合图形详细介绍了传统旗袍和改良旗袍的结构设计方法,并通过比较深入分析了传统旗袍与改良旗袍结构设计的不同;总结了改良旗袍相对于传统旗袍所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横向编织技术在针织旗袍服装开发中的创新应用,分析针织中式旗袍的风格特征和设计手法,阐述了针织中式旗袍的编织工艺设计和组织花型设计,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分析开发。据此,根据服装制版中的女旗袍结构制版、针织学和电脑横机技术,开发了一款中式针织旗袍。另外,对织物的横纵向密度、延伸性、悬垂感等进行了测试,为中式针织旗袍的花型制版提供参考依据,用以对针织旗袍新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旗袍市场调研,分析了当前旗袍的市场现状与流行趋势,对旗袍服装设计的要素进行梳理,提出旗袍服装设计定制系统开发策略,试为旗袍定制型企业或工作室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丝绸》2015,(12)
以世界著名的艺术设计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VA)所藏中国旗袍实物为例,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女性旗袍的外廓形及其他特点变迁,并结合其间中国女性内衣所经历的三个典型阶段(束胸阶段、天乳阶段和夸张阶段)及所穿内衣的明显变革,探讨旗袍与内衣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其外轮廓造型与流行内衣的密切关系。即20世纪20年代女性的束胸习俗造就了旗袍平直宽大的外部造型;20世纪30年代"天乳运动"后的健康内衣,勾画出了旗袍流畅自然的外轮廓线;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旗袍,则在西式流行内衣的影响之下呈现出非自然的夸张外轮廓。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国女性的思想观念、身体意识及内衣穿着,对旗袍流行款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旗袍是我国女子服装的重要代表。如何在保证合体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体现出穿着者的身材就成为了现代旗袍设计的要点。本文以分割线在现代旗袍设计中的应用作为选题背景,通过探究分割线在现代旗袍设计中的应用,为我国旗袍设计领域及其他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旗袍缘饰的工艺技法,分析了旗袍缘饰色彩搭配的原则,并对旗袍缘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研究可为缘饰对旗袍的创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结构上分析了清代"大裁"旗袍和民国"新式"旗袍的结构设计的方法,介绍了清代旗袍和民国旗袍的造型设计特点,同时通过对比找到清代旗袍与民国旗袍结构和造型设计的不同点,总结了民国旗袍相对于清代旗袍所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罗旻 《西部皮革》2024,(1):114-116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有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之誉。旗袍不仅能突出东方女性形体之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的审美趋向更加多元化,改良旗袍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基础,旗袍彻底脱离旧有形式,形成了完美成熟、华丽性感的造型。文章在对传统旗袍与改良旗袍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从领部、肩袖部、开襟、开叉、下摆五个层面探究了旗袍结构改良设计,并阐述了旗袍结构改良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1912~1949年时期旗袍中的装饰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式,深入分析了旗袍中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及其他组合纹样的表现手法及特点,得出了其发展演变的特点,梳理出民国时期装饰图案的理论知识,为旗袍纹样的现代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