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4-羟基苯乳酸含量的方法,同时研究了Lactobacillus sp.SK007发酵过程中4-羟基苯乳酸的定量分析与生产进程。该方法可用来进行产4-羟基苯乳酸微生物的快速筛选及发酵液中4-羟基苯乳酸的快速检测,具有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4-羟基苯乳酸含量的方法,同时研究了Lactobacillus sp.SK007发酵过程中4-羟基苯乳酸的定量分析与生产进程。该方法可用来进行产4-羟基苯乳酸微生物的快速筛选及发酵液中4-羟基苯乳酸的快速检测,具有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姜绍通  刘模  陈小燕  郑志 《食品科学》2009,30(12):165-167
本实验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了对乳酸、乳酸甲酯的分离并对其定量分析效果进行研究。HPLC 分析条件为:Purospher STAR C18 反相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0.005mol/L H2SO4 与甲醇混合溶液(9:1,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10nm。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4.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机械化干黄酒生产过程中乳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到乳酸的变化曲线:y=0.4661Ln(x)+1.4302,R2=0.9904.  相似文献   

5.
手性柱色谱法测定酸奶及乳酸饮料中的L-乳酸及D-乳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手性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部分市售酸奶和乳酸饮料中L-乳酸和D-乳酸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酸奶中L-乳酸质量浓度为25~100.00 g/L之间.D-乳酸质量浓度为0.00~2.00 g/L之间,绝大多数的酸奶中L一乳酸的质量分数超过98.00%,D-乳酸质量浓度较低;乳酸饮料中L-乳酸质量浓度在10.00~30.00g/L之间,D-乳酸质量浓度为1.00-3.00 g/L之间.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法和手性分离柱对泡菜发酵上清液中的L-乳酸和D-乳酸进行分离和测定.泡菜的培养上清液用8000 r/min 离心20 min,再用0.45 μm滤膜过滤.滤液用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系统检测,检测波长为254 nm.检测色谱柱为手性柱Chirex 3126 (D)-penicillami (4.6 mm i.d×250 mm L, 5 μm),流动相为2 mmol/L CuSO4溶液(溶剂为5 %的异丙醇溶液).L-乳酸和D-乳酸的标准曲线在2.5-20.0 g/L范围线性良好,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都为0.999.泡菜滤液的L-乳酸和D-乳酸的回收率分别是99.82 %和100.02 %.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泡菜中L-乳酸和D-乳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气相色谱定量检测发酵液中苯乳酸的方法。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16min内能较好的分离苯乳酸,在0.05~20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其检测限为1.2ng。从酯化处理至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回收率在94.74%~98.42%范围之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71%~3.55%。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于发酵液中苯乳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利用PVC包覆的纸基薄层条带(硅胶G_(60)为固定相)构筑了快速分离纸基条带,以四种苏丹红染料(SudanⅠ~Ⅳ)为非法添加污染物模拟底物添加在辣椒油油脂样品或原料中,以正己烷:丙酮:冰乙酸(65∶35∶1)为展开体系对不同油脂基质的加标样品进行展开处理。在优化后的展开条件下该分离条带能够有效地分离油脂样品,样品中大部分基质与目标底物实现有效分开,四种苏丹红可以相对集中在0.5 cm宽度的条带区域,裁切后的条带以氨化乙腈提取可以回收获得净化后样品。同时以苏丹红专用固相萃取小柱对比了净化效果。与固相萃取小柱相比,该净化条带能够较好的实现低溶剂消耗,快速净化且质谱检测基质影响较小。样品测定的准确性和回收率验证了本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构建的净化条带具有安全、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点,在农产品品质鉴定与复杂基质样品的快速前处理净化检测痕量污染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检测乳酸菌发酵液中苯乳酸含量的方法,系统考察了3种固定相、2种流动相有机相、5种水相及其比例对苯乳酸RP-HPLC检测的影响并对方法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以双封端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为固定相,0.05%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乙腈,体积比75∶25,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 ℃。在0.2~5.0 mg/L内线性良好,r=0.9998,回收率99.88%~101.08%,检出限0.1400 mg/L,定量限0.4600 mg/L,1 d精密度和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30%和0.64%,30 d精密度和重复性RSD为0.59%和0.79%,30 d内苯乳酸标准储备液稳定性RSD为2.45%,乳酸菌发酵液中苯乳酸合成量为0.1400 mg/L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46,95%的置信区间,包含因子k=2。选用短乳杆菌P3(Lactobacillus brevi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ATCC8014发酵液为检测对象,培养120 h苯乳酸合成量分别为77.58和62.60 mg/L。结果表明,在该方法下苯乳酸能够稳定出峰,检测效率高,检测成本低,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适合检测大批量样品,可为苯乳酸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贝类中的乳酸和琥珀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  邱创平 《食品科技》2012,(1):268-271,274
研究探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贝类中乳酸和琥珀酸的样品处理方法和测定方法,结果显示:与乙醇沉淀法、国标法相比,流动相提取法更适合作为样品的提取方法,在检测条件中,流动相为pH2.5的2.0%NH4H2PO4,流速在1.0mL/min,波长为205nm为最优条件。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线性、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加标实验回收率为94.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0.09%~0.14%。也测定了两种贝类中乳酸和琥珀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徐艳  郭倩  朱益波  王立梅  齐斌 《食品科学》2017,38(14):24-29
苯基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耐受性菌株的筛选能够有效降低PLA对生产菌株的抑制作用,有利于PLA产量的提高。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耐受PLA的菌株,并应用于PLA的合成。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作为原始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诱变筛选获得一株耐受PLA突变菌株E.coli Z2016(CCTCC保藏编号M2016332)。以E.coli Z2016为宿主菌,分别构建了重组菌株E.coli Z2016 pET-28a-ldh~(Y52V)和E.coli Z2016 pET-28a-ldhL用于D-和L-苯基乳酸的合成。结果表明:E.coli Z2016在含有1 g/L D-PLA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重组突变菌株E.coli Z2016 pET-28a-ldh~(Y52V)和E.coli Z2016 pET-28a-ldhL全细胞合成D-PLA和L-PLA产量分别为6.75、6.97 g/(L·h),较重组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4.02%和8.95%;分批补加底物反应120 min,E.coli Z2016 pET-28aldh~(Y52V)得到的D-PLA为20.02 g/L,较对照组提高22.17%,转化率为90.07%;E.coli Z2016 pET-28a-ldhL得到的L-PLA产量为20.87 g/L,较对照组提高16.85%,最终转化率为91.24%。筛选耐受性菌株是提高PLA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研究了苯乳酸和醋酸的联合抑菌效应及作用机理.首先,联合抑菌指数法与时间-杀菌曲线对苯乳酸与醋酸的联合抑菌效应的评价结果显示,苯乳酸和醋酸对大肠杆菌具有协同抑菌效应.其次,Zeta电位分析表明苯乳酸和醋酸可以协同改变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电荷分布.DiSC3(5)荧光探针标记荧光光谱数据显示苯乳酸和醋酸可以...  相似文献   

13.
14.
该研究利用传统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苯乳酸,并对高产苯乳酸菌株种属、安全性以及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得到1株高产苯乳酸菌株BLCC2-0069,该菌株发酵24 h后发酵液中苯乳酸的含量为1.26 g/L;借助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 p...  相似文献   

15.
16.
在7.5 L发酵罐中研究pH值及流加苯丙酮酸和葡萄糖对副干酪乳杆菌W2分批发酵产苯乳酸(phenyllacticacid,PLA)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初始pH值、底物葡萄糖和苯丙酮酸对菌体生长和产物产量都有影响。控制发酵液pH值为6.5,采用间歇流加苯丙酮酸及连续流加苯丙酮酸和葡萄糖,发酵36 h后PLA产量分别达到1.148 g/L和2.121 g/L,苯丙酮酸的转化率分别为62.19%和47.2%,与分批发酵相比分别提高41.72%和161.53%。  相似文献   

17.
新型生物防腐剂——苯乳酸在食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苯乳酸是乳酸菌等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抗菌物质,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导致食品变质的腐败菌包括产生毒素的丝状真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防腐剂,苯乳酸在食品工业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中对苯乳酸的理化性质、抑菌性能、抑菌机理、生物合成以及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苯乳酸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孙姜  郑丽雪  王立梅 《食品科学》2011,32(19):180-183
研究Lactobacillus paracasei W2分批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苯乳酸(PLA)的积累、葡萄糖消耗的变化规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PLA分批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产物合成及基质消耗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 7.0 软件进行最优参数估计和非线性拟合,拟合模型R2均大于0.955,显示了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反映了Lactobacillus paracasei W2分批发酵合成PLA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从自然腐败的樱桃上分离的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LD3.0086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抑制作用靶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染液(calcofluor white,CFW)染色观察苯乳酸对菌丝顶端生长的破坏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链格孢霉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测定苯乳酸作用前后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变化研究苯乳酸对菌丝细胞壁的破坏作用,应用荧光双染色法观察苯乳酸对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12.5 mmol/L的苯乳酸能有效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与对照组(无菌水处理)相比,苯乳酸处理后链格孢霉顶端生长细胞无明显形变,经12.5 mmol/L苯乳酸处理的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基本不变;苯乳酸处理24 h,链格孢霉菌丝细胞壁表面无明显损伤,细胞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苯乳酸短时间(4 h)处理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仍较为完整,加入苯乳酸较长时间(8 h)后细胞膜发生破裂。综合分析可知,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作用靶位应不是菌丝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而是在菌丝体内部,通过破坏菌丝内部细胞器结构或引起细胞内的生化反应,从而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和繁殖,发挥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