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用浸出法制取的桐油,由于溶剂质量的影响,极易产生β化,严重地制约了桐籽制油的深入发展,既大大降低了桐油加工厂的经济效益,又浪费了可贵的桐油资源。本文从溶剂脱硫方法和食硫量的定量分析,机榨桐油和浸出桐油的脱色工艺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全文公布了历时两年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国内油厂同时加工两种油料(桐油、菜籽等)的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陶仲武 《中国油脂》1999,24(1):9-11
桐籽在压榨过程中的出油率和加饼中残油率之和低于桐籽含油量的现象和在桐油分析工作中经常发现。经多次烘后的桐仁,测定含油量,比略加温,脱水后测定含油量要低0.3%左右,出现这一现象,是桐籽在加工过程中受温度的影响,产生热聚合作用,增大油分损失,使物料不能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异丙醇-环己烷混合溶剂浸出菜籽饼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浸出菜籽饼的浸出条件、混合油中多糖类杂质的脱除、混合溶剂的分离回收、湿粕的脱溶、混合油的脱溶等进行研究.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菜籽饼水分含量小于10%,浸出温度62℃,液料比3∶1,浸出溶剂95%异丙醇-环己烷(3∶1);混合油水洗温度60℃,热水加入量0.8~1倍95%异丙醇;异丙醇水溶液蒸发温度100℃,盐效萃取中碳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50%,50%碳酸钾溶液与95%异丙醇体积比2∶1;碳酸钾溶液的蒸发温度59℃,真空度0.095 MPa.  相似文献   

4.
桐油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种好油桐,适时采摘桐籽,是发展桐油生产的根本途径。但是,近几年来,伸摘桐籽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5.
王玉庆  许中文 《中国油脂》2006,31(12):70-71
介绍了蓖麻油浸出生产线技术改造情况。通过湿粕挤干处理,将湿粕溶剂含量由原来的25%~30%降到12%-15%,减轻了设备负荷;同时,粕残油由原来的1.0%~1.2%降到0.6%~0.8%。混合油经过精炼车间脱色过滤机处理,提高了混合油质量,避免了一蒸分离罐堵塞;降低了脱色过滤机滤渣含油量,由原来的28%以上降到9%~12%。经过改造,浸出生产溶剂单耗为3.5kg/t粕。  相似文献   

6.
杜国喜 《中国油脂》1989,(6):10-17,9
桐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干性油,是重要的油漆原料和涂料。本文主要介绍了桐籽饼浸出工艺和加热处理工艺以及桐籽饼、浸出桐油、加热处理桐油储藏期间品质变化情况。桐籽饼浸出工艺是可行的,采用加热方法可以防止浸出桐油β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浅析影响桐油色泽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顺权 《四川粮油科技》2000,17(2):18-18,20
降低桐油色泽的方法,因选用不同的设备、工艺而略异。对大规模生产中桐籽的收购、储存、生产工艺以及桐油储存中影响桐油色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混合油无机陶瓷膜微滤除杂制备食品级浓缩磷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2.4μm、3.0μm、4.2μm的无机陶瓷膜微滤除去大豆混合油中的杂质,此混合油经蒸发脱溶、水化脱胶、离心分离、浓缩干燥得到大豆浓缩磷脂的乙醚不溶物含量小于0.01%。同时研究了6号溶剂微滤膜通量和膜孔径及过滤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滤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溶剂的膜通量随着膜孔径的增大而增加。在0.30MPa过滤压力下,30%(V%)浓度的混合油微滤,其膜通量也随着膜孔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己烷:91.1%乙醇=6:4(重量比)]用于大豆的浸出,其湿粕含溶(32%左右)、油相的混合油浓度(25%左右)等工艺参数均与我国目前油脂行业现行的工艺要求基本吻合,能够为工业企业所接受。采用混合溶剂浸出技术得到的豆油达到国家二级豆油的标准,大豆蛋白具有良好的感观品质、较高的蛋白含量(58.42%)和优良的功能特性,有些指标达到大豆浓缩蛋白的水平,有可能作  相似文献   

10.
桐油是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一九七八年全国桐油会议以后,贵州的油桐生产日益发展。铜仁地区不少县城用九五型榨油机压榨桐籽,产量和出油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的地方因操作不当,出油率反而降低,甚至压不出油。我所与印江县板漆粮管所共同进行了试验,出油率(按含标准水份10%的桐籽重量计算,以下同)可达到35.8~39.1%,比土榨提高4%~8%。干饼残油率在5%以下,桐油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己烷:91.1%乙醇=6:4(重量比)]用于大豆的浸出,其湿粕含溶(32%左右)、油相的混合油浓度(25%左右)等工艺参数均与我国目前油脂行业现行的工艺要求基本吻合,能够为工业企业所接受。采用混合溶剂浸出技术得到的豆油达到国家二级豆油的标准,大豆蛋白具有良好的感观品质、较高的蛋白含量(58.42%)和优良的功能特性,有些指标达到大豆浓缩蛋白的水平,有可能作为大豆浓缩蛋白的替代产品直接用于火腿肠、冰淇淋等食品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12.
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浸出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表明,在25℃下静置后自动分层的混合油体系中,95%以上的大豆毛油被富集在富油相中,而富含乙醇相中的浸出物含量通常只有5%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混合溶剂浸出技术中采用部分非蒸发溶剂循环工艺的设想方案,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循环使用中的混合溶剂,其取油能力基本没有大的下降,可以在豆片的浸出过程中反复循环使用;残油率指虽有所上升,但随着循歪次数的增多,呈渐趋平衡的趋势,并保持在一  相似文献   

13.
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幼华 《中国油脂》1994,19(6):6-11
本文针对浸出桐存在的问题,对桐油浸出的主要工艺进行系统深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从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改进压榨工艺,减少桐饼中β桐油含量;②降低浸出溶剂中硫的含量;③采用简便可行的精炼工艺及时精制浸出桐油。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工艺对桐油浸出加工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质量差的桐籽榨油,所得的桐油色泽深、粘度大、酸价高。对这种高酸价桐油进行脱酸,国内从六十年代起,就有人做过工作,认为采用干法碱炼是可行的。我们在室内经多次试验证明:资料所报道的方法,使油、水、脂肪酸三者混为一体,无法分离,不能达到有效的脱酸目的。在资料的基础上,我们采用95%的乙醇作萃取剂,选择了适当的萃取温度,使高酸价桐油的脱酸效率达50%左右,为高酸价桐油脱酸找到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混合油精炼的皂脚经过加压和二次离心处理而进行连续分解的过程。收集了一些数据。棉籽油混合油精炼皂脚脂肪酸回收率在92%以上,其总脂肪含量在94%以上。皂脚里的溶剂经真空汽提回收而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6.
油料中油脂经过溶剂浸泡后得到混合油.混合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和溶剂。为了得到较高质量的浸出毛油.需要对浸出混合油进行过滤、蒸发和汽提等工艺处理。在混合油的处理工序中.汽提塔是关键性的设备之一.它对于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汽提塔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浸出油的残溶率。合理的汽提塔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还可以降低浸出车间溶剂消耗。汽提塔有多种形式.目前大部分浸出油厂使用的是层碟式汽提塔,针对这种层碟式汽提塔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改进后脱溶效果比改进前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17.
实验表明,在25℃下静置后自动分层的混合油体系中,95%以上的大豆毛油被富集在富油相中,而富含乙醇相中的浸出物含量通常只有5%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混合溶剂浸出技术中采用部分非蒸发溶剂循环工艺的设想方案,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循环使用中的混合溶剂,其取油能力基本没有大的下降,可以在豆片的浸出过程中反复循环使用;残油率指标虽有所上升,但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呈渐趋平衡的趋势,并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因而有关部分非蒸发溶剂循环工艺的设想方案是可行的,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扩大中试考察验证,以便确定其在工业化规模生产中运用的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油脂浸出工艺中,如何增加蒸发系统的蒸发量、降低毛油色泽、避免闪发罐冒油以及降低浸出毛油的含溶剂量等,这些都是浸出工艺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对溶剂损耗、饼粕残油、油品质量都有很大影响。 近一年来,我们在第一期米糠浸出生产时,在蒸发系统中第二道长管蒸发器底部加装了直接蒸汽,以助蒸发。经过几期来的棉籽、米糠浸出生产实验,证明有如下效果: 一、增加了溶剂的蒸发量。混合油通过第一道长管蒸发器时,有65%左右的溶剂得到回收,然后,混合油再进入第二道长管蒸发器,这时的混合油浓度为30~35%左右。未加装直接蒸汽前,第二道长管蒸发器中混合油通过闪发罐后浓度只能达到95%左右。现加装后混合油浓度可达99%左右,这样就减轻了汽提塔的蒸发负担。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采用乙醇-正己烷混合溶剂一步法同时提取茶籽饼中的茶皂素和茶籽油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试验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0%,乙醇水溶液与正己烷的体积比为1∶1,浸出时间120 min,浸出温度55℃,料液比1∶2(m/v),混合油分层温度25℃时,在此条件下提取的浸出茶籽粕皂素含量≤1.0%,残油≤1.5%.  相似文献   

20.
Koes.  SS 田养池 《中国油脂》1991,(5):25-33,48
本文介绍用反渗透膜(RO)和超滤膜(UF)的方法,对浸出混合油的溶剂进行回收研究的结果。 用乙醇、异丙醇和己烷溶剂对不同的反渗透膜和超滤膜的渗透速率和分离特性进行了测定。其中有一个膜获得流量(乙醇)为8149.166335L/(m~2·d)透过物中含油量达1%的结果。但用己烷溶剂试验时,使试验膜马上损坏,适合于己烷的膜,不但流量低,而且油滞留率也低,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工业用的膜在中试中也进行了试验,在尝试用空心纤维膜装置进行己烷分离时,膨胀的纤维微孔几乎闭合。而有些工业上用的膜则以合理的流速从混合油中选择除去溶剂,适用于用乙醇或异丙醇做溶剂的混合油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