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与学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各国由于历史传统、法律渊源不同而各有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国通常把大学作为履行公共职能的行政主体的一种形式,称为"公务法人",是公法人的一种,它在履行职能中发生纠纷适用公法解决。而德国行政法历史上曾有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来解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特别权力关系中,无论该关系是强制形成的,或者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当事人均不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实行法律保留原则,当事人也不得利用普通的法律救济渠道寻求法律救济。行政机关可以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直接根据管理的需要,发布规章或指示命令,安排和规范这种关系,不受法律的约束"。按照这一理论,学生在学校期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特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由学校实施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发生的人身损害后果。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者给伤者造成暂时性的行动不便,重者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也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何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校学生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了解情况入手,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学生对学校体育伤害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伤害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罗超  吴稳  刘君雯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6):140+147-140,147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而学校体育更加是深受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屡见不鲜,为了使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减小到最低,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伤害事故,从而使得体育生活更加健康发展。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频数、构成和运动项目进行调查,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公共必修课程。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体育课程中的伤害事故正在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体育伤害事故的出现不仅给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的影响,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于现行法律的不健全,学校和家庭在处理体育伤害事故问题上存在分歧,常会出现校方和学生家长对簿公堂的情况。因此,关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归责亟待规范。本文以一般民法为法律依据,结合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特点,分析事故中的归责问题,并提出预防和处理体育伤害事故的对策,以期为此类事件提供法律参考,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是丰富多彩的,但运动中的损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困扰体育教师、影响教育教学秩序。这是一个现实性、社会性很强的实际问题。体育教育独特的形式,使学生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伤害事故。体育伤害事故是高校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事实,也是的严重问题。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立高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必须从领导、教师、学生、法制等多方协力、分管齐下,形成安全保障机制,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顺利地开展。我们充分了解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浦爱东 《纺织教育》2010,25(4):7-9,13
要解决学生实习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首先要确定学校、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学校是教育管理关系,学校与实习企业之间是一种以学生为关系人的实习合同关系,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是一种以实习合同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关系。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研究现状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文献视角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伤害领域的事故定义概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研究的现状(原因、类型、责任归责等)。研究认为,应根据学校体育伤害的流行趋势,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及保险机制,为制定伤害防范措施给与科学依据,获得促进学校体育安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伤害事故,现根据我对一些伤害事故的初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预防伤害事故的办法。 一、从思想上重视安全 有的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是很难避免的。的确,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是有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教师思想上重视安全,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加强安全措施,不让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也并不是不能办到的。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出发,使学生真正地从思想上重视而自觉地去注意安全。要教育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严格按教师教的正确方法去做动作,遵守教师规定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也日渐增多,如何防止和控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减少其所造成的相关损失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多方位分析了造成学校伤害事故的致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期待能为减少学校体育的意外伤害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推进,由竞技体育引起的纠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错综复杂的竞技体育纠纷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体育纠纷概念,进而对第三方介入体育纠纷解决的条件和途径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学会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场地器材、安全意识不够、运动方式等原因造成伤害事故,必定会给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安全,是体育课堂中首先要保障和维护的,只有教师对伤害事故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并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学生对体育健身认识的不断加深,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因参加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趋势明显增加,引发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相互配合,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校园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更加重视学校运动。但是,近年来学生在学校中频繁发生意外事故,由此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也随之而来,不仅给当事学生、家长带来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造成困惑和不安,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此类案件既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侵权案件,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家长关心、教育部门担心的重大问题,社会反响非常强烈,校园运动风险国家法律制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吴敏 《广西轻工业》2014,(11):119-120
校园伤害事故一直是校方和家长的伤痛,责任的承担也是争议的焦点,《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对校园伤害事故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将学生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使保护对象更加明确,确立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学校责任的多元归责体系。通过对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定位、学校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赔偿范围等方面分析校园伤害事故中校方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查阅和借鉴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知识与方法重新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了审视。笔者用"学校体育的教育‘金字塔’"展示了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随后又探讨了学校体育对象主体——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余体育已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丈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早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了解战前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及所反映出的教育思想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改进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对渝东南地区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预防体育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关键途径。当今城市学校体育开展现状相对良好,而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体育教育水平与城市学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本文通过对海南省东方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的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总结出了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农村体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习学生的身份定位是解决高校学生实习伤害事故相关争议问题的基础。实习学生仍为在校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变;实习学生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与实习企业不构成事实或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