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前驱体,使用溶胶凝胶法对聚磷酸铵(APP)进行微胶囊化改性,通过浆内添加法制备疏水阻燃纸。结果表明,APP为表面光滑的方形结构颗粒,具有强亲水性和负电性。在碱性条件下,TEOS和MTES共同形成致密粗糙二氧化硅壳层,将APP微胶囊化包裹。当MTES添加量为6%时,相比改性前,微胶囊化APP平均粒径由23.98μm增至28.52μm,水接触角从13.5°增至97.7°,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Zeta电位由-67.5 mV降至-45.8 mV,负电性减弱。与添加40%改性前APP的纸张相比,添加40%微胶囊化APP的纸张Cobb值由61.7 g/m2降至27.2 g/m2,极限氧指数(LOI)由27.1%升至31.8%,阻燃性能和疏水性能均有显著提高,达到了难燃级别。  相似文献   

2.
以酪蛋白为气源(发泡剂),聚磷酸铵为酸源(脱水剂和炭化促进剂),采用双层涂覆方法制备膨胀型阻燃棉织物。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和垂直燃烧仪等研究酪蛋白/聚磷酸铵整理棉织物的结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服用性能。结果表明,酪蛋白/聚磷酸铵较为均匀地覆盖在棉织物表面,热降解过程中涂层降低了棉织物的分解温度,促进棉织物提前分解成炭并产生泡沫阻隔层,提高棉织物的阻燃性能,续燃时间为4 s,损毁长度为78 mm。经酪蛋白/聚磷酸铵整理后,棉织物的服用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经防毡缩整理的羊毛表面改性,赋予其一层以共价键相结合的脂肪酸以便达到耐久改善手感的目的,从而改善防毡缩羊毛制品的市场状况。  相似文献   

4.
李朝晖  陈何卿 《印染》2022,(7):37-40+64
采用含磷聚丙烯酸酯黏合剂将聚磷酸铵(APP)固着到棉织物上,探讨了APP的聚合度及用量对棉织物燃烧性能、断裂强力、白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磷聚丙烯酸酯黏合剂质量分数为50%,APP(n=30~100)的质量分数为18%时,整理棉织物具有较优的阻燃性能,垂直燃烧的损毁长度减少到3.4 cm,800℃质量保留率提高至36.1%,断裂强力提高,白度和亲水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印染》2017,(19)
采用镁、钙、锌二价金属离子改性聚磷酸铵(APP)得到MAPPs,通过偶联反应提高APP的聚合度,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和在空气中的吸潮率。经其阻燃整理的涤棉织物的LOI高达31.2%,该织物经10次水洗后,LOI仍大于25.6%,提高了APP的耐水洗性。该阻燃剂改性方法简单、改性成本低,收率大于95%,在纺织品涂层阻燃、防火涂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效阻燃胶TF-687HS直涂与发泡涂层在不同丙纶织物上的阻燃效果、手感和透气性以及抗粘剂TF-399对涂层面粘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纶织物的经纬密度和单位面积质量是影响阻燃效果的重要因素,经纬密度相近时,单位面积质量高的丙纶织物不易阻燃,单位面积质量相近时,经纬密度低的丙纶织物不易阻燃;同一丙纶织物采用两种涂层...  相似文献   

7.
腈纶膨体线的改性阻燃整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立新 《印染》2001,27(1):26-28
简要分析了腈纶的改性阻燃原理,即在阻燃后整理工序中,先采用改性剂对纤维进行改性,然后用碱、酸进行处理,再用金属螯合剂进行处理,可显著提高腈纶膨体线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纺织品的阻燃耐久性、耐水洗性,解决传统阻燃改性手段无法满足绿色、环保理念的矛盾,进一步拓宽光诱导表面改性制备阻燃织物的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阐述了光诱导表面改性技术的反应机制、涂层阻燃机制、表面后整理方法,介绍了光诱导改性阻燃在棉、聚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织物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阻燃改性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是扩大光诱导的光源,尤其是能量低、生物安全的自然光;光诱导的可控聚合技术将有望成为实现织物表面阻燃涂层设计与可控生长的重要技术方法,以此推动光诱导表面处理技术在功能性阻燃织物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新合纤织物表面手感及摩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川端和丹羽开发的基本风格转换公式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新合纤织物的表面手感及表面摩擦性能与纤维形态结构,纱线,织物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自制的改性聚硅氧烷柔软剂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探讨了柔软剂质量浓度、温度、时间、pH等参数对涤纶织物的手感、硬挺度、白度、悬垂系数和折皱回复角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整理工艺参数为:有机硅柔软剂质量浓度40 g/L焙烘温度150℃整理液pH 5.5~6.0焙烘时间60 s;经过有机硅柔软剂整理后,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性折皱回复角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Lyocell织物的阻燃效果,对天然磷化物植酸进行铵化改性,并以双氰胺为催化剂应用于Lyocell织物的阻燃整理。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测定了阻燃整理Lyocell织物的特征红外吸收、表面形貌以及热稳定性能。对阻燃织物进行了垂直燃烧实验,测定了织物的燃烧性能,并对整理织物的耐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整理Lyocell织物相比,阻燃整理后织物的吸热降解质量损失率下降了20.11%,800 ℃ 时热解残炭量提高了27.98%,垂直燃烧的损毁长度下降至3.4 cm;极限氧指数高达36.6%,达到难燃的级别;且阻燃织物经20次标准洗涤后,仍能达到国家B2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地解决聚丙烯腈纤维及其织物易燃的问题,推进聚丙烯腈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对国内外聚丙烯腈阻燃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阻燃聚丙烯腈纤维的阻燃机制以及5种主要阻燃改性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特点以及制备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阻燃聚丙烯腈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聚丙烯腈的阻燃改性研究进行展望。指出共混法、共聚法和化学改性法有望成为产业化的主要方法;随着环保理念逐渐加强,绿色无污染无卤阻燃纤维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无卤阻燃聚丙烯腈纤维的开发将成为研究与产业化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纤维素气凝胶的阻燃性,拓宽其应用领域,首先介绍了纤维素气凝胶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然后综述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无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和有机/无机复合阻燃剂等阻燃改性纤维素气凝胶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分析了各类阻燃剂的优缺点.其中,有机/无机复合阻燃剂兼具无机和有机阻燃剂的优点,表现出高效的阻燃效率,但也存在与纤维素基体...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纸及纸制品在使用过程和纸制品包装在仓储物流过程中的火灾风险,纸及纸制品包装的阻燃防火受到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纸张的阻燃机制和方法、国内外阻燃化学品的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了纸及纸制品包装阻燃面临的技术问题和对策;展望了纸张阻燃化学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阻燃材料化学结构复杂、阻燃效率较低等问题,对国内外木质素在阻燃材料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常见的4类木质素阻燃剂:单组分木质素阻燃剂、复配型木质素阻燃剂、化学改性木质素阻燃剂和纳米木质素阻燃剂,分析了木质素在阻燃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各类阻燃剂的特点和阻燃机制进行阐述,以及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阻燃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最后指出在4类阻燃剂中,复配型木质素阻燃剂和化学改性木质素阻燃剂阻燃性能比较优异,将木质素与其他物质复配以及对木质素进行结构改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以密胺树脂(MF)为囊材,对聚磷酸铵(APP)进行包覆,得到聚磷酸铵密胺树脂微胶囊(MFAPP)阻燃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表征了MFAPP阻燃剂的核壳结构;并将MFAPP进行浆内添加,测试纸张的阻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PP被MF较好包覆,所得微胶囊表面致密、光滑;溶解度实验表明,当包覆率≥20%,温度为20℃时,MFAPP的溶解度约为0.11 g/100 g水,一定程度上说明APP被完全包覆.将MFAPP应用于纸张中,当MFAPP用量为35%或与季戊四醇复配使用时,纸张均能获得优良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7.
磷、硅阻燃协同效应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雪  朱平  展义臻 《染整技术》2007,29(11):31-34
对磷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及其协同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叙述了磷硅协同阻燃体系在棉织物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阻燃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阻燃剂在造纸行业中的发展过程、阻燃纸类的应用、阻燃剂的作用机理和阻燃评价方法。从纤维的阻燃改性、难燃纤维阻燃、填料阻燃和涂料阻燃等方面论述了阻燃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并对以上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磷酸酯(MAP)作为复配改性剂,制备了改性镁铝复合阻燃剂。通过在液体石蜡中的沉降体积筛选出复配改性剂的最佳用量。用N2吸附测定比表面积(BET),堆密度,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透射电镜(TEM)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对改性剂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性剂吸附模型。结果表明:改性剂吸附在粉体表面,影响了粉体的分散性能,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多,沉降体积先增大再减小,与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规律一致。当改性剂用量为粉体理论量的1.0%时,得到改性效果较好的片层状镁铝复合阻燃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