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牛奶过敏原的分离、鉴定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牛奶过敏原进行分离、鉴定与纯化。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牛奶的蛋白质组份,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方法鉴定过敏原,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牛奶过敏原进行初步纯化。结果表明,鲜牛奶粗提液SDS-PAGE显示蛋白条带有12条,奶粉粗提液SDS-PAGE显示出的蛋白条带与鲜牛奶的蛋白条带基本一致。鲜牛奶Western-Blotting显示14ku的阳性条带。离子交换层析可初步纯化出14ku的过敏原蛋白。本研究对牛奶过敏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初步纯化出牛奶的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4.
5.
食物过敏原构象性表位鉴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象性表位是表位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表位定位工作是过敏原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应用于构象性表位研究的方法主要有3类:基于线性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特性预测构象性表位;利用噬菌体筛选得到模拟肽,通过生物信息学定位构象性表位以及利用光谱学等方法测定构象性表位与抗体结合的相关参数确定构象型表位。前两种方法比较常用,而光谱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准确性更高。这3类定位方法可为过敏原的研究提供认识和了解构象性表位的途径,并为构象性表位在过敏中的作用机制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食品过敏原牛奶成分LAMP检测方法,并与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比对。方法 针对牛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设计LAMP引物并建立反应体系,在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与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比对。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9份不同品牌的牛奶和羊奶及其加工制品,没有出现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添加试验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5 %,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灵敏度相当。检测了69份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食品过敏原牛奶成分LAMP检测方法简单经济,检测结果可靠,可有效缩短检测时间,适用于过敏原牛奶成分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食物中牛奶过敏原蛋白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食物中牛奶过敏原成分.通过提取牛奶过敏原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牛奶过敏原的多抗,免疫印迹法鉴定多抗与牛奶过敏原蛋白的反应,并建立双多抗央心ELISA法.结果表明,该法检测牛奶过敏原蛋白的最低检出限为25μg/L,标准曲线在25~10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同时对市场上食物标签标注含有牛奶、未舍牛奶成分以及标注不详共12种食品进行检测,结果10种食品检测结果与食物标签标注内容相符,而2种标示不详的食品检测结果一个呈现阳性,一个呈现阴性.这说明本方法对于未标注牛奶过敏原成份的食品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牛奶主要过敏原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等电点沉淀、凝胶层析和分子筛等技术纯化牛奶中主要过敏原组分;采用SDS-PAGE鉴定蛋白纯度,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鉴定免疫活性。结果成功获得牛奶中的四种主要过敏原组分: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和分子量较高的P1组分,并经过免疫实验证实这四种组分均能与过敏血清产生反应,而其中β乳球蛋白和P1组分反应性较高。结论本研究探索出一种简单、实用的牛奶主要过敏原制备工艺,并证实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质为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牛奶中主要过敏原α_(s1)-酪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从Genbank搜索α_(s1)-酪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该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包括信号肽、疏水性、跨膜区、活性位点、B细胞表位、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结果α_(s1)-酪蛋白的1~16位是信号肽,无跨膜区,有3个糖基化位点、5个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IEDB数据库预测α_(s1)-酪蛋白的抗原区分别为氨基酸的16~29、45~50、52~54、56~70、74~75、77~86、94~104、142~152、173~179和185~210,同时预测构建了α_(s1)-酪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结论预测得到的α_(s1)-酪蛋白结构和功能信息,可为牛奶过敏原酪蛋白的致敏机制研究及检测方法建立提供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秦宇飞;于宁;康文瀚;李洋;胡风欣;张九凯;陈颖 《食品工业科技》2025,46(5):397-404
荞麦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原,能够引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明确荞麦中的主要过敏蛋白,确定其中的过敏原表位,对荞麦致敏机理解析及预防治疗相关的过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荞麦中的主要过敏原(Fag e 1、Fag e 2、Fag e 3、Fag e 4、Fag e 5、Fag t 2、Fag t 3、Fag t 6)结构特征及其表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荞麦过敏深入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陈红兵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3(4):250-253
过敏原表位是过敏原直接参与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也是导致过敏反应的“元凶”。牛乳β-乳球蛋白是lipocalin家族的代表和常用模式蛋白, 它的表位信息比较完整, 拥有7个人血清IgE和6个IgG的线性表位、3个IgE结合的构象性表位以及7个T细胞表位。另外, 它的动物源血清IgE、IgG和T细胞表位也在不断被发现。牛乳β-乳球蛋白的表位信息为基于表位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它们的应用主要涉及到预测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 食物过敏的交叉反应, 食物过敏的诊断, 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以及食物过敏原的检测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15.
食物过敏蛋白经胃肠道消化后经树突状细胞递呈给T细胞后,会启动过敏反应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不同T细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Th1/Th2下调被认为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工作机制,Th9、Th17和Tfh等细胞在过敏反应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者介绍了不同T淋巴细胞的作用,探讨了T细胞表位预测及定位以及目前T细胞表位在常见过敏原蛋白中的应用,综述了T细胞在食物过敏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热加工对牛乳中主要过敏原潜在致敏性的影响。方法将α-乳白蛋白与β-乳球蛋白经不同的加热条件处理后,用间接ELISA检测上述2种过敏原蛋白IgG的结合能力的变化。结果热处理后的α-乳白蛋白的IgG结合能力呈上升趋势;但经60~75℃热处理的α-乳白蛋白均比未加工的抗原性低,经60℃热处理的α-乳白蛋白的IgG结合能力下降幅度最大,下降比例为40%;经80℃热处理的α-乳白蛋白IgG结合能力大于未处理的α-乳白蛋白。热处理对β-乳球蛋白的IgG结合能力的影响与α-乳白蛋白相反:在60~80℃热加工条件下,β-乳球蛋白的抗原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抗原性逐渐减小,且经80℃加热处理的β-乳球蛋白的IgG结合能力最低,但仍然大于未加工的β-乳球蛋白的IgG结合能力。结论热加工能改变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IgG结合能力,进而改变致敏性。 相似文献
18.
Yunpeng Xu;Feifei Zhang;Guangqing Mu;Xuemei Zhu;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2024,23(1):e13257
Cow milk is a major allergenic food. The potenti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on allergic symptoms have garner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Cow milk allergy (CMA)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extracellular and/or cell envelope proteolytic enzymes with hydrolysis specificity. Numer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LAB prevents the risk of allergies by modul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Specifically, LAB and its effectors can enhance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affect immune cells by interfering with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y. Fermentation hydrolysis of allergenic epitopes is considered the main mechanism of reducing CM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near epitopes of allergens in cow milk and the effect of LAB on these allergens and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means of predicting allergenic epitopes by conventional laboratory analysis methods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simulation. Although LAB can reduce CMA in several way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partially clarified. Therefore, this review additionally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main mechanism of LAB fermentation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CMA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creen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B-based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