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优化贵州卷曲形绿茶的冲泡方法。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探究冲泡水温、时间、投茶量3个因素对贵州卷曲形绿茶茶汤内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 探究不同冲泡方法下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内含物质浸出的规律和特点。结果 采用97 ℃冲泡水温、6 g投茶量、30 s冲泡时间的冲泡方式冲泡贵州绿茶, 能增加茶汤内含物质含量, 同时茶汤酚氨比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本冲泡方法能突显贵州卷曲形绿茶的鲜、爽、浓、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黄山毛峰茶主要呈味物质浸出浓度与浸出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黄山毛峰茶主要呈味物质的浸出规律,按水温、冲泡时间双因子与水温、冲泡次数双因子正交对黄山毛峰茶做冲泡试验,并对茶汤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的浓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次冲泡过程中,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的浓度随冲泡时间的延长与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浸出速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温度下有所差异;分次冲泡过程中,茶汤中各成分浸出浓度最大值的出现受冲泡温度与冲泡次数的影响,酚氨比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典型造型名优绿茶氨基酸浸出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造型名优绿茶氨基酸浸出规律以充分展示其品质特征,以我国绿茶中造型有代表性的茶样为试材,采用1:50的茶水比,研究冲泡时间与水温对具有典型造型的名优绿茶茶汤中氨基酸浸出浓度与浸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min内,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与冲泡水温的升高,氨基酸的浸出浓度不断上升,漫出速率逐步降低;造型、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对茶汤中氨基酸的浸出浓度与浸出比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各造型名优绿茶氨基酸浸出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直条形(以信阳毛尖为代表)>针形(以南京雨花茶为代表)>卷曲形(以碧螺春为代表)>单芽针形(以竹叶青为代表)>扁形(以西湖龙井为代表)>朵形(以黄山毛峰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温水淋洗和冲泡西湖龙井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不同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淋洗和冲泡茶样,根据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抗坏血酸)的浸出量,来量化判断常温淋洗和常温冲泡的可行性。结果:利用100℃或80℃水淋洗5s,茶汤中呈味物质的浸出率即可达到10%以上,不宜作为淋洗水被弃去不饮;利用常温水淋洗同样的时间,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的浸出率仅为0.72%和2.19%,不足100℃条件下的1/10,虽有少量呈味物质溶出,但因对茶叶兼有润洗和醒茶的作用,建议采用。常温水冲泡4min,茶汤中的酚氨比为0.90,明显低于100℃、80℃的2.15、2.13,饮用效果好,但因呈味物质的浓度过低,未能呈现出龙井茶应有的色、香、味、形特质,不建议采用;常温冲泡60min,呈味物质浓度与100℃和80℃冲泡4min条件下相当,而酚氨比具有明显优势,建议远足旅行等人士选用。结论:常温水淋洗5s为宜,常温冲泡60min为佳。  相似文献   

5.
茶氟浸出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婧  侯彩云 《食品科技》2006,31(9):93-95
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了绿茶在不同茶水比、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等条件下,氟的浸出情况,以及茶叶粒度大小对茶氟浸出的影响,并在测定12种不同绿茶的含氟量基础上,给出了绿茶日推荐摄入参考量。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粒度越小,越有利于茶氟的浸出;4种因子均对茶氟浸出有显著性影响;日常饮用绿茶不致于造成氟中毒,但建议不要长期饮用浓茶。  相似文献   

6.
曾敏  龚正礼 《食品科学》2014,35(10):315-319
为缩短绿茶室温冲泡的时间并获得较优品质,实验利用超声作为辅助,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滋味组分及香气组分的分析,筛选优化冲泡条件,并比较其与标准沸水冲泡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超声辅助室温冲泡绿茶的优化条件为投茶量5 g、茶水比1∶30(g/mL)、超声时间10 min,该条件下冲泡的绿茶与标准沸水冲泡相比,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较低,氨基酸含量较高;二者绝大部分香气组分相同,但室温冲泡的缺少了辛醛、反-2-辛烯醛等具有不愉快脂肪气味的物质,增加了α-芳樟醇、己酸-反-2-己烯酯等嫩香清香的物质。实验初步验证了超声辅助室温冲泡绿茶的可行性,所得茶汤滋味鲜醇爽口,香气清鲜高长,整体品质优于标准沸水冲泡。超声法特别适用于工业化萃取茶汤,可大大节省能源,降低废气排放。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冲泡温度与时间条件下,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黄金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变化规律,建立浸出动力学模型,并通过DPPH法、ABTS法测定茶汤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冲泡温度为60~90℃时,黄金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及DPPH、ABTS清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冲泡时间为1~30min时,茶汤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浓度及DPPH、ABTS清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30min后趋于稳定。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遵循二阶动力学反应,温度与浸出速率常数k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茶多酚表观活化能为4.312 6×104 J/mol,游离氨基酸表观活化能为1.238 9×104 J/mol。  相似文献   

8.
以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采用水杨酸法研究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冲泡水质对藤茶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研究藤茶的最佳冲泡条件,比较不同茶叶(藤茶、绿茶)的抗氧化性。同时采用邻苯三酚法,考察藤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结果表明,藤茶具有比绿茶更优异和稳定的抗氧化活性,藤茶最佳冲泡工艺为采用去离子水在80℃条件下单次冲泡20 min,此时藤茶茶汤具有最优的抗氧化活性,0.5 mL一次茶汤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以达到81.9%。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茶叶的耐泡性品质特征探究适宜口感下的绿茶冲泡上限及其技术参数。方法 试验以一芽二叶绿茶为原料,通过将感官审评方法制备的茶汤梯度稀释并由50名志愿者品饮确定适宜口感浓度的基础上,以适宜口感下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浓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响应面法的试验设计,优化筛选了绿茶每次品饮冲泡的技术参数以及适宜口感下的冲泡次数。结果 绿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14、1.07、0.34 mg/mL时,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采用茶水比1:60(即1 g茶叶用60 ml纯水冲泡)、100 ℃的纯水冲泡3 min的优化参数冲泡第1次以及茶水比1:50、100 ℃的纯水冲泡5 min的优化参数冲泡第2次,各次所得茶汤均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并达到适宜口感的水浸出物、氨基酸浓度;但采用茶水比1:33.21、90 ℃的纯水冲泡5.86 min的优化参数进行第3次冲泡,所得茶汤口感过淡,同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也未能达到适宜口感下的浓度要求。结论 适宜口感下的绿茶品饮冲泡以冲泡两次为宜。  相似文献   

10.
茶叶冲泡中铅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茶叶中重金属污染物铅在冲泡中的浸出规律,并根据其浸出情况进行了危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中的铅在各种冲泡条件下浸出率为5%~50%,在80℃、1∶50、5min的常规冲泡条件下,铅浸出率为20%左右。茶叶中铅浸出率与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冲泡茶水比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董川  卫艳丽  双少敏  杨频 《食品科学》2002,23(10):28-33
本文利用滤纸基质室温磷光法和高锰酸酸钾滴定法研究了饮茶过程中的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以及水质等对咖啡因及茶多酚溶解速率等的影响,从而对人们日常正确合理地饮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绿茶茶多酚得率的影响,该文选取山东省日照市产地绿茶,首先对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和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条件,然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3个因素对日照绿茶茶多酚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60℃~80℃时,茶多酚得率随着冲泡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温度在90℃~100℃时,茶多酚得率随着温度升高反而降低;茶多酚得率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冲泡6 min~10 min时茶多酚增加的速度略大于10 min~14 min;当料液比在1∶10(g/mL)~1∶20(g/mL)之间,随着水量增加,茶多酚的得率也在增加,而当料液比在1∶20(g/mL)~1∶30(g/mL)之间时,随着水量增加,茶多酚的得率反而降低。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冲泡温度为80℃,冲泡时间为10 min,料液比为1∶20(g/mL)的冲泡条件下,茶多酚的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青钱柳混合茶所冲泡的茶汤作为主要原料,研究青钱柳无糖茶冻的制备工艺。方法:以青钱柳叶占比、冲泡水茶体积质量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综合评分为优化目标,利用Box-Behnken法设计响应面优化试验,再利用最佳冲泡参数冲泡得到的茶水制备茶冻,在预实验基础上设计五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对茶冻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得到最高的感官评分,以茶汤添加量、魔芋胶/卡拉胶比例、复配胶添加量、氯化钾添加量和甘露醇添加量作为考察因素,以找到最佳的茶冻配方参数。结果: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的最优茶水冲泡参数为:青钱柳叶占比46.6%、水茶体积质量比37:1、冲泡温度76 ℃、冲泡时间5 min。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确定的茶冻制备最优工艺参数为:茶汤添加量40%、魔芋胶/卡拉胶为7:3、复配胶0.8%、氯化钾0.1%、甘露醇12%。经验证实验,通过响应曲面优化的冲泡参数所冲泡的茶汤综合评分为67.00±1.48,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确定的茶冻配方所制备的茶冻评分为91.45±0.98。结论:通过本研究方法制备的茶冻色泽金黄、结构紧实、质地均匀且光滑、有茶类清香、口感爽滑细腻、有弹性、甜度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研究冲泡条件对‘修水化红’甜橙皮茶中总黄酮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方法:研究冲泡料水比、水质、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对‘修水化红’皮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修水化红’皮冲泡后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增加,茶汤中总黄酮含量逐渐增加;但冲泡次数越多,每次冲泡后总黄酮含量降低,在冲泡2~3次后,皮中的大部分总黄酮浸出到茶汤中。在料水比1:125 g/mL,水质为矿泉水,100 ℃沸水下冲泡‘修水化红’皮茶8~10 min,茶汤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修水化红’皮茶中共鉴定出3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D-柠檬稀相对含量最高,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萜烯烃类、烷烃类、醇类、醛类、酯类及酮类等6类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烃类和醇类。结论:不同冲泡条件的‘修水化红’皮茶中总黄酮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精确控制‘修水化红’皮茶的冲泡条件可获得高总黄酮含量的皮茶,同时皮茶中的多种挥发性成分为其整体风味和感官属性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橘红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该文研究在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橘红茶茶汤多酚类物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宜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橘壳,而氨基酸、可溶性糖、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率显著低于橘壳(p<0.05);橘红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橘壳和宜红茶(p<0.05);冲泡次数对橘红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浸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因此,饮用较高抗氧化活性橘红茶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温度85℃~95℃,冲泡时间5 min~10 min,冲泡次数为1次~2次。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火功武夷岩茶生化成分浸泡规律,以同一武夷水仙毛茶精制而成的轻火茶、中火茶、足火茶为研究对象,考察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浸泡次数、浸泡茶水比对各火功岩茶生化成分浸出的影响,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烘焙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产生较大影响,无论是同火功武夷岩茶在不同浸泡条件下内含物浸出,还是不同火功武夷岩茶在相同浸泡条件下内含物浸出,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浸泡温度从60℃升高到100℃不同火功武夷岩茶内含物浸出率均提高,但不同火功茶间差异缩小;浸泡1~3 min各火功茶样内含物浸出率可达60%~90%;三次冲泡后各火功武夷岩茶除游离氨基酸外,其余生化成分已基本浸出;不同茶水比条件下各火功武夷岩茶除茶多酚外,其余各成分变化幅度不足20%。  相似文献   

17.
以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绿茶和常规热泡绿茶作为对比,探讨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对冷泡绿茶茶汤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得到活性成分含量高及抗氧化活性强的冷泡绿茶饮品提供新选择。通过调节电解饮用水时间电解生成不同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1和2;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并比较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绿茶和常规热泡绿茶茶汤基本理化指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性、感官品质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冷泡绿茶茶汤pH呈弱碱性,氧化还原电位为负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茶汤浸提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绿茶(P<0.05),与常规热泡茶相当;电解水制得茶汤色度黄绿明亮,汤色品质高;电解水茶汤多酚含量显著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且电解水样2显著高于常规热泡(P<0.05),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以及常规热泡(P<0.05),咖啡碱含量低于常规热泡,儿茶素类含量均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除EGCG和EGC外均高于常规热泡;电解水冷泡茶茶汤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绿茶茶汤(P<0.05);电解水冷泡茶汤感官评分最高且茶汤香气成分最为丰富醇和。实验初步验证了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用作冷泡绿茶加工用水可行性,且筛选出电解水样2制得绿茶茶汤生化成分高、抗氧化活性强且感官评价得分高、香气清香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