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技术。在现代高科技印染技术发展中,手工扎染的工艺被不断应用,因此传统古老的扎染工艺仍有极大的魅力。不同质感的新颖织物面料、清新自然的图案造型设计、独特的印染工艺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运用于现代扎染,显得珠联璧合又相谐成趣。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这种古老的纺织品印染工艺,民间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地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燕 《丝网印刷》2002,(3):17-19
扎缬(绞缬、扎染)早在3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采用蓝草浸渍来染色,至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靛蓝发酵法,到秦汉时染蓝的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同时采用镂空版印花叫做夹缬的技术已较为普及。到东晋时发明了扎缬染,其形式有“鱼子缬”和“玛瑙缬”。到唐代扎缬产品已成为统治阶层的时髦品为“青碧缬”。元明时期染缬继续发展,在元代通俗读物《碎金》一书中记载有檀缬、蜀缬、锦缬(指方胜格子式样)等数种缬类产品。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唐代随着五色夹缬的盛行,扎缬也以其独特的手法创造了退晕缬、撮晕缬,改变了过去以圆心放射的圆形发展到四…  相似文献   

3.
郑巨欣 《丝绸》2022,(7):123-130
扎染是用线扎结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传统工艺的通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扎染在中国古代称作绞缬,并盛行于唐代。然而梳爬钩沉史料,考镜学术源流之后不难发现,唐代有“染缬”,北朝有“缬”,楚汉有“结”之名,却无“绞缬”。其实,“绞缬”是明治时正仓院宝物清点,将“纐缬”“臈缬”“夹缬”简称“三缬”之一的“纐缬”。虽然名无固宜,但是概念应该分清。因为从工艺形态上说,古代的“结”采用的是绑扎法,而改用“缬”时,是因为缝扎工艺的出现,而唐代的“染缬”则指采用多种扎染工艺的综合运用所得到的效果,故而有其各自的名实关系。  相似文献   

4.
余涛 《丝绸》1990,(10)
绞缬又称“撮缬”和“扎缬”,亦即今日之所谓“扎染”,与“夹缬”、“蜡缬”合称“三缬”,是我国古代传统染缬方法之一。所谓“缬”,意即斑烂之色彩,亦泛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夹缬镂版以显花,蜡缬点蜡而防染;绞缬则  相似文献   

5.
王武威 《印染》2023,(5):89-90
<正>蜡染扎染作为我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染缬工艺,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生活需求、文化的积淀等衍生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纺织技术及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不断提升。蜡染扎染中的纹样与染织技艺相辅相承,齐头并进。发展到今天,纹样作为织物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是图像识别直观传导,甚至可影响织物的视觉质感,同时不同织物特点与染色技艺对纹样的表现又起烘托和映衬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代缬名及其扎染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东晋时期已出现了绞缬的文献记载,最早的出土实物“绛地绞缬绢”也属这一时期。以后历代文献对染缬品种的记载很多,而民间也有不少扎染技法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资料。文章对这些名目繁多的缬名及其扎染技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晓婷 《中国纤检》2011,(21):45-45
扎染,又名绞缬染,古称绞缬、撮晕缬。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染织工艺,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两代便有扎染。出土文物中,自东晋以迄唐代,均有纹缬品实物出现;文献中,如《二仪实录》称:"秦汉间有夹缬法……陈、梁间贵贱服之。"东晋南北朝时,该染织物广泛用于妇女衣着。唐朝,古都长安就已十分流行。皇室贵族、嫔妃女眷,争相选用,风靡一时。扎染的技术达到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8.
周燕 《辽宁丝绸》2010,(3):12-14
扎染艺术,古称之"绞缬",是一种防染工艺,早在二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已问世。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手工艺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主要探讨了扎染步骤、技巧、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探讨了扎染的艺术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9.
余涛 《丝绸》1994,(3):52-54
我国东晋时其已出现了绞缬的文献记载,最早的出土实物“绛地绞缬绢”也属这一时期。以后历代文献对染缬品的记载很多,而民间也有不少扎染技法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资料。文章对这些名目繁多缬名及其扎染技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丝绸》2017,(4)
针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特征的问题,采用历史文献与纺织品考古的研究方法,从工艺和文化的角度,以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为研究样本,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的特征与夹缬工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的特征与木版印刷法、丝漏印刷法、夹缬工艺的比较分析,确定其为夹缬工艺所为;其次,提出可以运用半版加片法实现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左右两端汉字字型一致的假设;最后,分析造成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纹样罕见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夹缬织物的用途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二是对折夹染的工艺特征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扎染古称扎纈,绞缬,夹纈和染缬,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的美历经风霜雨雪,经过岁月刷洗,沉淀在尘土中,依旧叫人惊叹。它的厚重,它的凝力,没有奢华,却是亘古不变的大美,它就是让笔者痴迷的手工技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问世,本文主要论述扎染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以及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所谓扎染,就是利用扎结、贴纸、包物等方法,使织物在染色过程中达到局部防染的口的,被扎结、贴纸、包物的部位出现自然花纹或艨胧相似花型的染色技术。扎染技  相似文献   

13.
夹缬     
赵丰 《丝绸》1991,(Z1)
夹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种染缬工艺之一,花纹具有独特的效果。但因复杂的工艺技术限制了它的流传,使其未能象绞缬(扎染)、蜡缬(蜡染)那样在后世得以广泛应用,今人已少有识其真面目者。文章根据历史资料、出土实物及民间调查结果,对夹缬的名义,夹缬艺术的源流、夹缬花版及夹缬的制作工艺作了明确的叙述,而且认为,夹缬在现代仍有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印染》2017,(7)
正扎染艺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南北朝时期。从新疆阿斯塔拉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我国东晋末年的绞缬工艺已经相对成熟且应用广泛,随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与繁荣,现如今我国民间传统扎染艺术已经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并对世界范围内扎染工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与古代扎染艺术相比,现代的扎染艺术主要运用于时尚服饰的扎染和面料研发工艺,且在  相似文献   

15.
扎染艺术是我国染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白族的扎染工艺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给民族传统技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遭受着巨大冲击: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逐渐代替传统手工业;化工材料借助其"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成为传统草本染料的替代品……当下,白族传统扎染技艺正实现着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一次巨大转变。以云南省大理市周城镇白族的扎染为调查对象,探索白族扎染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展现出来的与现代元素融合后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传统扎染工艺的工艺过程以及艺术特色,包括渗化、折皱(浮雕感)、线眼、弹性,并指出数码印花方式在羊绒织物印花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表明采用计算机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将传统扎染工艺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鹿胎缬、鱼子缬的理念、风格可以应用于羊绒织物数码印花的图案设计中,分析了设计的具体步骤以及设计后的应用效果.实践显示,这种将传统扎染与数码印花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羊绒织物图案的创作设计形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余涛 《丝绸》1992,(4):37-38
绞缬的基本原理是防染,而无级层次的色晕肌理是绞缬工艺的一大特征。不同的扎结方法、织物本身的毛细管效应和染料的渗透性能,将产生不同的防染效果,呈现不同性状的花纹。  相似文献   

18.
针对牛仔织物上靛蓝染料对不同染化试剂会产生不同颜色、色调变化,结合传统的扎染、蜡染、蓝染等印染加工方法,使牛仔织物在感观和艺术格调上产生变化,以解决牛仔产品色彩花纹单调的问题。详述了扎染、蜡染等方法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纺织业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唐时期是我国纺织品生产的极盛时期之一。从丝绸之路出土了大量实物。汉代织物出土以甘肃武威和新疆民丰为主,品种繁多,棉、毛、丝、麻俱全,织物的纹样题材丰富。当时民间织物,大量是麻葛。大宗的丝绸在官府手工业作坊生产。除官营织造外,也有少数高级手工业者织造丝织品销售。唐代织物出土以甘肃敦煌、新疆吐鲁番、巴楚三处为主,其中的晕裥锦、联珠纹锦、蜡缬、绞缬、夹缬等极其精美。在伊朗(古代安息国)、意大利(古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20.
茶染艺术作为中国染缬艺术中植物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承载着茶文化在扎染艺术中的综合体现。现从茶染艺术的艺术特征和功能分析入手,阐述茶染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以及茶染艺术应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受茶染艺术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体会到中国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