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竹浆粕的预水解与硫酸盐蒸煮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竹子制备适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和Lyocell纤维的浆粕,研究其预水解和蒸煮工艺。在酸预水解中,升温有利于木聚糖的水解,但温度超过120℃会导致木质素的高温缩合。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预水解破坏了竹材的初生胞壁,同时半纤维素也发生了水解作用。采用二道中温硫酸盐蒸煮工艺,着重研究有效碱和硫化度对浆粕白度与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蒸煮过程中适当提高硫化度能够增加脱木素选择性,有效防止纤维素的降解,同时获得了深度脱木素的浆粕。X射线衍射曲线表明,蒸煮后竹浆的结晶度显著增加,晶型是典型的纤维素I。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预水解助剂在慈竹溶解浆中的应用以及溶解浆制备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预水解段优化工艺条件为:预水解助剂用量0.5%(对绝干竹片),保温时间60 min;预水解结束后进行碱液中和,再进行硫酸盐法蒸煮,蒸煮优化工艺条件为:用碱量18%(Na2O计),保温时间9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本色竹材溶解浆性能指标为:白度37.3%,黏度992 mL/g,得率29.5%,卡伯值8.0,碱溶解度S182.03%、S103.38%、S10-S181.35%;对本色竹材溶解浆进行D0ED1A四段漂白,与未加预水解助剂相比,预水解助剂用量0.5%时可制得α-纤维素含量96.2%、白度86.3%、低聚类分子数量、灰分及铁含量均低于未加预水解助剂时制得的浆料,且聚合度达1097,可满足多种溶解浆产品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7.
8.
9.
10.
本研究以我国南方优势非木材生物质——竹子为原材料,研究了预水解条件对得率、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水解液比、温度与时间为影响化学组分移除率的主控因素,且相同液比下化学组分移除率与水解液UV-Vis特征吸收值之间呈现出良好的依赖关系。因此,可利用紫外可见特征光谱特征吸收值建立独立于预水解温度与时间的在线检测模型,该模型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移除率与预水解得率均表现出优秀的预测精确度,适合通过对竹材预水解阶段的准确控制实现对竹溶解浆品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日本落叶松化学组成与纤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树龄和不同部位日本落叶松的化学组成、糖类组成、纤维形态和纤维素结晶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龄日本落叶松的化学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树龄的增大,总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和1%NaOH抽出物的含量增加;灰分含量逐渐降低;聚糖组成中葡萄糖和木糖降低,半乳糖增加;纤维素结晶度指数有所减小。从化学组成与纤维特性分析,12年生和15年生日本落叶松适合用作造纸原料,比20年以上树龄的树木更适合制浆造纸。与我国兴安落叶松相比,日本落叶松的水抽出物与1%NaOH抽出物含量较低,聚糖中葡萄糖含量较多和半乳糖含量较少,从化学组成来说,日本落叶松是一种优于兴安落叶松的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2.
对回用过程中废旧瓦楞纸板(OCC)浆的化学组分变化进行研究,以纤维角质化指数(损伤变量Dh)和光散射系数S的变化对回用纤维的损伤程度进行表征,并借助扫描电镜对回用纤维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回用次数的增加,OCC浆的灰分、热水抽出物、苯醇抽出物及1%NaOH抽出物含量逐步降低,而综纤维素和木素的变化幅度较小。另外,多次回用使得纤维损伤变量Dh和光散射系数S明显增大,成纸抗张强度随纤维损伤的变化规律呈线性关系。SEM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回用次数的增加,纤维表面变得越来越粗糙,出现很多裂痕,表明OCC纤维经不断回用后发生了纤维角质化。 相似文献
13.
对硬头黄(Bambusa rigida)、巨竹(Gigantochloa levis(Bles)Merr)、马甲竹(Bambusa tulda Roxb)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的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竹子的综纤维素含量相对较高,木素和聚戊糖含量与阔叶材相当,抽出物含量较高。从纤维形态看,马甲竹和巨竹的纤维长度及长宽比最大,硬头黄在1.0~3.0mm范围内的纤维含量最高。通过两种方法解离纤维原料,L&W纤维测定仪的测定结果表明:硝酸-氯酸钾法适合于硬头黄原料的细胞解离,冰醋酸-过氧化氢法用于巨竹、马甲竹、梁山慈竹的细胞解离更好。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介绍了加拿大短叶松Jack Pine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在化学法制浆、机械法制浆、漂白特性及生产实践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